其他

讲座 NO.103 | 人文大讲堂 | 徐思源: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4-13 学术人文 学术人文

4月7日下午,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思源老师在徐汇校区东部汉语言文学实验高地作了题为《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的精彩讲座,吸引了我校众多硕博士和外校一线教师前来聆听。


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徐老师以写作教学为主题,深入阐述了作文的“可教授性”,充分论述了写作教学存在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并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进一步讲授了“有效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徐思源老师


她主要从5个方面对“有效写作教学”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01  强认知和学技巧的关系


徐老师认为技巧的教授固然重要,但生活和情感的认知和积累远比技巧重要。徐老师首先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她参加第一次自学考试的邻居,因为对作文题目涉及到的话题完全不了解,导致作文一字未写;第二个例子是她的学生在参加高考前因为思考了她提供的几个话题,有了充足的准备和积累,考场上作文写得很顺畅。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技巧与认知或者说积累相比较的话,积累和认知是第一位的。生活的积累、素材的积累,以及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认识,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有积累、有认知,有思想才有文章。


徐老师又提到曹文轩老师的一篇文章《与中学生谈写作》,现在的学生和家长总是抱怨作文无话可写,但曹老师却在文章中指出“不要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生活当中的细节你都经历过,都体验过,就不能说自己没有生活。你既然是一个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生爱动不肯安分的少年,就一定会有生活。你没发现你就在生活之中吗?”徐老师强调每一个孩子都在生活之中,都有大量可写的故事。

讲座现场


02  写真情与说假话


徐老师首先区分了“有意思”与“有意义”。学生写的作文总是迫使学生走向空白,走向他们并不理解的僵死的教条。而徐老师认为“有意思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学生们不应该被抽象的概念所束缚,刻意追求所谓的立意高远,而把自己有意思的生活丢弃。


命题的真实与虚假。徐老师将美国、德国、法国的作文命题与我国的作文命题进行比较,结论是这三个国家的命题更重视生活的实际和对问题本质的看法,而我国目前的写作命题往往过分追求立意的高远,在审题上又会给学生设置一些人为障碍。


文章的质朴与浮华。我们一再追求所谓的文学性、文艺性,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文章内容空洞虚假,没有实情实感,辞藻浮华而言之无物,所学到的东西没有实用性。故倡导命题者需要加强命题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尽可能提高命题表述的准确性和指向性,追求“求真”的教育价值引导观念。


03 给任务与作指导


写作教学讲求序列化,作文指导应当具体、全程、有序、实效,针对你学生的问题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总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由简易到繁难,由感性到理性。



徐老师讲了她自己作文教学五个方面组成的序列:文类、篇章、语言、写作过程、难点突破,并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结合王栋生老师和邓彤老师的两个课例,进一步强调写作过程要全程、具体,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支架。


04  据题写与自抒情


徐老师认为命题作文与随笔写作的教导缺一不可:命题作文不仅仅是应付作业和考试,更是踏上社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写文案、实验报告时就会用到;而随笔则是学生自抒情的一大媒介,学生不再被题目局限的同时,也就没有了思想上的提示,要求学生写随笔,不仅是让学生练习写作,也是让学生更多地思考自我、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也是让学生体会“笔随于心”、畅所欲言等这些写作的快乐。


05  写作的随机性与序列化


徐老师认为两者并不矛盾。随机性,是要学生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序列化,是指行文结构以及从中体现的逻辑思维。二者应当互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徐老师在讲座过程中,无时不显露出她对生活和教育积极、从容的格调。从精致的PPT设计到睿智的谈吐,在场师生都被徐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讲座结束后,不少师生与徐老师交流了自己对于写作教学以及讲座中所述内容的理解,徐老师一一耐心回应,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供稿:朱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