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展|锔艺传心——童维成先生捐赠锔瓷展

邀你看展览的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2023-12-16
陶瓷以温润的泥土塑造成形,过火加热烧结,其质朴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制作工艺使得它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物件,又承载着一定的审美意趣,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上釉的高温陶瓷虽然具有耐腐蚀的特性,但却极怕碰撞,面对破损的陶瓷器具,敬天惜物的先民并没有轻易将其丢弃,而是尽所能制造工具去修补,重新赋予器物以“生命”,由此应运而生“锔瓷”技艺。“锔”者,通常解释为“以铁缚物”。经由找碴、捧瓷、打孔、上钉、密缝,锔瓷技艺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兼具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6月28日,“锔艺传心——童维成先生捐赠锔瓷展”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二特展区开展,以120件展品呈现锔瓷及其工艺、具的传承、创新和海外交流,展示锔瓷技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显露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柜里,一件约三十厘米高的豇豆红釉瓶格外醒目,它造型浑厚,色泽鲜丽,几近对称的两侧沿着瓶体密布锔钉,乍一看,若非沿着锔钉的走向,很难发觉这是一件破损的瓷器,因为原来破损的痕迹在锔钉的束缚下已经严丝合缝了。展厅更有多件瓷碗、瓷盘、瓷罐等器物,经过锔钉的修复,恢复了以往的功用。


豇豆红釉瓶 清 30×23厘米


历史上也有因对陶瓷的爱怜,而对其施以锔钉修补的故事。据日本江户时代儒学者伊藤东涯《马蝗绊茶瓯记》记载,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件龙泉窑青瓷葵口碗曾被带往日本,后被室町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珍藏,因碗底有一道裂纹,足利特派专使将碗携往中国,以求同类茶碗替代。但当时明朝的龙泉青瓷风格大变,不再生产该釉色的瓷器,使者只能请锔瓷工匠在裂纹两侧施以六个铁锔钉加固,然后将其带回日本。因该锔钉形似马蝗,为瓷碗原本清雅的外观增添了新的趣味,足利将其命名为“马蝗绊”。

锔钉袋


捐赠人童维成先生介绍:“这种用锔钉来修复瓷器,在我国可以上溯到唐代,在明代后期,用锔钉修补的陶瓷不仅是生活用品,有时甚至成了文人表现古物、营造高古气氛的道具”。南宋刘履中所画《田畯醉归图》中,酒瓶即施以锔钉补接,锔瓷在这里不仅是古人的生活中的常见器物,也是欣赏的对象。

田畯醉归图(局部) 宋  刘履中  故宫博物院藏


瓷器口沿易碎,包口也是常见的修复工艺。这件北宋时期的“建宁窑盏”边缘用银进行包口,整洁而光亮,金属与瓷器极佳地组合在一起,有了包口的保护,使用者似乎无需再担心会损坏瓷器。我国自唐代便出现了以金银包口的瓷器修复工艺,至宋代则更加平民化,包口材料逐渐从金银转向铜,民间已出现专门从事包口的行业。明清两代,包口工艺仍有传承延续,将金银口镶嵌于宋代官瓷是清代宫廷造办处惯用的瓷器装饰、修复做法。

建宁窑盏 北宋 12.5×6.5厘米


中国瓷器远销海外,同样在欧洲,也有着用金属修补、装饰中国陶瓷的传统,这件清光绪年间的“广彩开光人物果盘”不止使用金属包口,还增加了金属底座,镶上了欧洲传统的植物装饰,整个瓷盘显得更加繁复华丽,工艺出自欧洲匠人之手,有着和我国截然不同的格调和趣味。


广彩开光人物盘 清 25×5.9厘米


俗谚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是锔瓷最重要的工具,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卷石部“金石之四”中明确提到“金刚石”的使用:“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中国锔瓷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金刚钻,以弓钻修瓷为主,皮钻、砣钻修缸为辅。这些金刚钻的钻头相同,但形状和操作方法各有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器物。图中左为皮钻,中间为弓钻,右为砣钻。

                 

锔瓷的产生顺应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锔瓷工匠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艺人。民国时期,他们尚肩挑工具走街串巷,在叮叮当当声中,用双手修补着百姓家中的盘碗杯碟,也为残破的器具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瓷砖 80年代 14 .5×12厘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减弱,锔瓷工艺日渐衰落。幸运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计划为传统锔瓷工艺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有更多的传承人在继承的同时不断探索求新,在现代科技、审美以及设计理念的引导下,传统锔瓷工艺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现代锔瓷作品不仅局限于破损修复,更注重表面装饰的艺术性表达,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此外,锔瓷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也创造出了更加多样,更富创意的作品。

青白釉盏 北宋 11.5×6厘米


童维成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将锔瓷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锔瓷非遗传承人,他为了解清楚锔瓷的起源,收集了从唐朝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锔瓷艺术品,致力于传统技艺的钻研与传播,而今,童先生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他说:“锔瓷一直是走街串巷的手艺,没有自己的历史,今天浙江大学接受了捐赠,锔瓷从此在学术上有了历史”,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马景娣感谢了童先生的慷慨捐赠,表示“浙大艺博馆会将童先生的捐赠转化为学术研究和奋发育人的动力,愿展览能成为推动相关学科研究的桥梁,搭建起让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平台。未来我们仍将精心保管、维护、展示好捐赠物品,使其最大限度发挥藏品的育人功能。”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程艳旗向童维成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童维成简介




童维成,1981年生,安徽金寨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锔瓷修复手艺,先后在央视英文频道、上海外语频道、上海《生活周刊》、解放日报、金寨视窗,一条、晚西日报,六安新周报等报纸、杂志进行了报道宣传。从业十几年修复近六千件残器,各种常规修复如瓷、陶等材质残器,对其他特殊的材质也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如金、银、紫砂、竹、木、牙、珊瑚、蜜蜡、松石、玻璃等等。并对异形器物包口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创新,对器物的极简手法和美学进行研究和创作。2023年3月于杭州举办锔瓷展,2023年5月参与西湖区艺术联展,同月将所藏150余件锔瓷捐赠给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文|赵海燕
图|童维成 方心怡 赵海燕

关注ZJUMAA,收获更多体验。

温馨提示:

校外车辆暂无法进校

推荐绿色出行哦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30停止入馆)

地  址: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近蒋墩路 学军中学对面)

公共交通:

地铁5号线 蒋村站A2出口;

公交149路/199路/7333M路(万安大桥站);

水上巴士2号线(杨家桥站);

祝您观展愉快!


点击阅读原文,深入了解ZJUMA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