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2020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备受瞩目,与高校综考占比高达15%

研学猫
2024-09-02


今天,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专家分析说,可以用一个公式、两句核心话来描述《意见》表达的核心意思,那就是:

2020高校招生:高考成绩 :(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85 : 15。


全面取消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备受关注。

从教育部新文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关键信息:

传统自招退出,“强基计划"接替


从政策上来看,自2020年起,我们非常熟悉的“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自主选拔模式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更注重选拔基础学科方向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

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须参加统一高考。




可报学校锐减,选材实质未变



2019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有90所,而2020年的高校自主选拔,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统一划归为双一流A类校36所,保留了国内顶尖高校自主选拔的权利。表面上学校数量缩减,但深度反映出来的是国家及高校选材方向更加清晰,各大高校始终青睐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选拔的初衷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初审环节取消,高考地位崛起


以往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都离不开一个让学生、家长颇为关注的环节--初审。2020年的自主选拔,高考成为了自主选拔的基础“门槛”采用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4月填报“强基”计划志愿),取消初审。如此,考生的“身份”将不再需要验证,报名门槛有所下降,而最终能够进入到高考后的学校考核将由考生本人的高考成绩所决定。


一校一专业填报,兴趣更加针对化



之前的自主招生,考生可以填报多个学校的多个专业,受限较小,各学校也开放了理科、工科等各个大类里的相关专业供考生选择。但是今年考生们只可以报36所双一流A类高校中的一个学校及其“强基”计划的一个专业(专业范围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古文字学、哲学、历史学等)。缩减的是学校可报考专业,增加的是考生可参与比例,所有有学科兴趣与潜质的学生将都有机会。这样也可以看出国家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选材针对性越来越强,促进最有兴趣、天赋的学生,去最优秀的大学,学最喜欢的专业。


高考决定“海选池”,考后两周黄金期


高校自主选拔考试(校测)时间定为高考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决定是否有机会进入到这一场“海选”之中。高考成绩是进入校考的基石,达标才可以获得机会展示自己的“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高考结束后,考生还拥有2周备战校考的黄金期,切勿忽视。

8.5分高考定入场,1.5分校考定命运



2019年,考生经过校测中的笔试、面试、体测等环节,学校会根据成绩与表现评定等级从而获得不等的降分优惠,等高考后考生按照优惠后的高考分数在该自招专业名额中录取。由于考试时学生还并不知道高考成绩是否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所以存在较大的未知性。而2020年新的考试方式放在了出分后,学生已经知道自己过了该学校的分数线(无论最后是否进入到强基计划),学校按照专业招生名额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择出可参加校考的学生,校考结束后将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按照百分制8.5:1.5的比例换算(”8.5:1.5模式“),成绩达标且在学校招生计划内的考生才可以进入强基计划。

关于“8.5-1.5模式”换算的案例:



“8.5-1.5模式”中的计算方式为:


折算后高考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总分*85;
折算后校考成绩=校考成绩/校考总分*15;
综合成绩=折算后高考成绩+折算后校考成绩

假设在今年的政策下,甲和乙共同报名参加了今年的高校自主选拔,他们的高考分数相差20分,百分制换算后乙分数仍然比甲高2.3分,但是新自主选拔加入了校考,百分制换算后甲分数竟然比乙高6.8分,所以在综合成绩上甲超过了乙,总分多出4.5分。

校考考查的是学生的学科特长及创新潜质,如果考生学习竞赛或者接触到了校考部分内容,在校考中与没有接触过的考生相比就会有一定的优势。

竞赛生必重视高考,高考生必重视校考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一点“8.5-1.5模式”,新自主选拔模式与之前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的录取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在权重上,取消了学考比重,加大了高考所占的分量,这再次印证高考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能够有机会进入自主选拔考试的考生来说,高考是基石,最为关键的竞争依然是自主选拔考试(校考),无论是笔试面试,校考分数的高低将决定了他们最终录取的结果。


来源:教育部官网、北京日报客户端、爱尖子平台
编辑:萧为(主任编辑)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第六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论坛。



近期培训论坛



第六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论坛

日本        2020年5月中旬

     培训咨询    

183-0139-9591  郭老师

176-1179-1531   黄老师

176-0588-7180  冯老师

186-0073-8145  陈老师

135-2132-3736  刘老师


      商务合作(微信同号)    

185-1312-7528  魏老师

139-1052-6098  邓老师




研学3周年系列文章

王晓燕:研学旅行亟需专业化引领发展 | 12

知名中学校长:研学旅行还需继续出台细则 |11

参加“危险”活动是确保研学安全的最好方法|10

研学旅行是新高考改革之需|9

《2次日本考察,终于发现修学旅行40年0事故的秘密!| 8

研学行业需要标杆引领,研学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7

《研学安全:安全无事故完成研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6》

研学旅行为学生减负,课程设计与实施要注意4个方面 | 5

40家教育部挂牌研学营地:课程和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 4

谁说研学旅行指导师必须是博物专家? | 3

研学旅行更接近学习的本质、成长的本质 | 2

带着课本去旅行,到底误导了多少学校和研学机构? | 1


往届论坛

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研学事业进入专业化发展时代

中国民办教育论坛实践教育主题论坛圆满举办

第四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聚焦教育改革热点

聚焦核心素养 第三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在京举行

研学旅行与综合素质评价论坛成功举办

北师大教育创新与研学论坛

中科院科学教育线上线下齐发力

首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圆满举办



重磅发言


顾明远:研学旅行安全第一,没有安全就没有教育

郭传杰:研学旅行姓“教”不姓“游”

林崇德:研学旅行是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陈光巨:做好四点让研学旅行不再“只游不研”

薛二勇: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宋世云:从5个方面让研学旅行与课程紧密结合

王晓燕:研学旅行要强调双向互评和多元式评价

柳夕浪:研学旅行不是劳动教育,但可以融入劳动教育

辛颖:一位校长对研学机构的四点建议

郭建民 : 新高考带动了素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

高峡:不能把研学基地建成“另一所学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