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邦炜《恍惚斋两宋史随笔》出版

随读随写 2019-05-20


恍惚斋两宋史随笔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


目  录

·笔谈·

书中自有问题在

史事尤应全面看

——关于当前宋史研究的一点浅见

战时状态:南宋历史的大局

体系意识:以唐宋变革与南宋认知为例

历史学如何算起来?

——从北宋的耕地面积、粮食亩产量等数字说起

·札记·

钱大昕:大有功于宋史研究的乾嘉巨子

关于宋代避讳

——研习钱大昕著作的一个读书报告

宋代“平民社会”论刍议

——研习钱穆论著的一个读书报告

启迪与不解

——研习钱穆论著读书报告之二

·序跋·

专题探讨、断代考察与综合研究

——《婚姻与社会·宋代》引言

从婚姻的角度看唐宋变革

——《婚姻与社会·宋代》结语

宋代的内朝问题及家天下统治

——《宋代皇亲与政治》导言

宋代既无内朝又无内乱的关联及缘由

——《宋代皇亲与政治》余论

学贵自成体系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后记

有关宋代政治及文化一些论题的点滴管见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前言

从选题的大小说起

——《宋代文豪与巴蜀旅游》后记

·书评·

宋辽金元史研究的新成果

——读《中国史稿》第五册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评介

中国大陆近十年来的宋史研究

嘉惠学林 流传久远

——《全宋文》评介

蓄之既久,其发必厚

——读王曾瑜新著《宋朝阶级结构》

读《吴天墀文史存稿》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

·忆旧·

蒙老叫我读《文鉴》——为纪念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风范永存:缅怀邓广铭先生

令人怀念的“三严”史家

——我所认知的邓广铭先生

特行独立的思想型史家

——纪念金宝祥师百岁诞辰

川内开花川外红

——缅怀吴天墀先生

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

——忆程应镠先生

我所知道的“江安黄家三姊妹”

无私无畏的益友

——恭贺朱瑞熙教授八十大寿

成名于改革元年的学者

——庆贺王曾瑜先生八十大寿

置身功利外 心在学问中

——怀念刘浦江教授

·自述·

研习宋史:我的自主选择

文坛巨匠·驼峰英烈

——我所崇敬的两位下江人

我家与抗战

西行万里到拉萨

在政协中体悟政协

为人沉穏  待人宽厚

——缅怀李文珊同志

 

后记

 


后 记

我这个人某些时段确实相当勤奋。但从总体上看,绝非勤学苦读者,是个比较贪玩的人。上班时较收敛,退休后“原形毕露”,白天听京戏,夜看足球,特别喜欢同兄弟姊妹、西藏老友在一起,闲聊游玩娱乐。但仍不时敲敲键盘,老友中点头称是者有之,摇头窃笑者亦有之,甚至被误认为老来还放不下,仍纠结于事业。其实,自知学养有限,本应搁笔闭嘴。只是在不少学友的盛情驱动下,叫我很难全然住嘴停笔。尤其让我感动的是,盛情者中,除老熟人外,还有一些年纪轻轻的媒体人,有的至今未曾谋面。他们勉励有加,一再约稿。心想晚年生活理当个性化、多样化,不必强求一律。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做些事,和唱卡拉ok之类的娱乐活动一样,都是热爱生活的体现。于是闲暇时动点脑筋写些字。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文稿稍多。现采纳学友建议,结集为两册。一册称《恍惚斋两宋史论集》,所收文稿大多尚可勉强称为论文。这一册取名《恍惚斋两宋史随笔》,所收文稿均不配以论文相称,名曰“随笔”也未必确当,姑且如此。

《随笔》收录文稿39篇,分为6辑。

第1辑“笔谈”,由5篇文稿组成。《书中自有问题在》《史事尤应全面看》《体系意识——以唐宋变革与南宋认知为例》三文系应邓小南、包伟民、李华瑞三位教授之约而作,他们分别为《史学月刊》《光明日报·史学》《史学集刊》有关栏目组稿。《史事尤应全面看》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学术综述,我满意的是直抒胸臆,担心的是得罪学友。好在学友们都宽宏大量,师弟葛金芳教授的学者襟怀,让我肃然起敬。“疑义相与析”,学界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之风不可长。对于李华瑞教授之约,我曾一再婉谢,而他则一再坚持,只能顺从其好意。我婉谢的理由是《体系意识》一文了无新意,无非是重申一己之见而已。发表后,殊不知《澎湃新闻·私家历史》饶佳荣编辑认为有可取之处,竟予以转载。他当时与我并不相识。又被《新华文摘》(电子版)2017年24期再刊登。《战时状态:南宋历史的大局》系应姜锡东教授之邀到河北大学宋史中心讲课的教案,后由《光明日报·光明论坛》刊出。我曾戏言,《历史学如何算起来》一文是被包伟民教授“逼”出来的。2016年盛夏,与他在广州中山大学相遇,他为其主编的《唐宋历史评论》约稿,我笑答就凑个一两千字吧,他硬要我写一两万言,两相折衷,最后以五六千字交卷。说这些多余的话,目的在于证实自己并非汲汲于事业之人。应当向学养深厚,事业心强的学友学习,退而不休,可惜自己积累太少。

第2辑《札记》收录研习钱大昕、钱穆论著的读书报告各两篇。两位江南钱姓史学大家都是我崇敬的对象,难怪友人将我戏称为“钱迷”。2017年九、十两月,在北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驻访,与邓小南、赵冬梅两位教授的弟子共同选读钱大昕著作,读书会取名为“钱大昕与宋史研究”,由何天白博士主持。《钱大昕:大有功于宋史研究的乾嘉巨子》、《钱大昕考论宋代避讳》两文为此次读书会而作。读懂大家难,何况钱穆《全集》达54册之多,读懂就更难了。我在研读中,深受教益之余,也有一些疑问,因而写下《宋代“平民社会”论刍议》、《启迪与不解》两文,重在提问,旨在请教。其中某些问题,学友之间有不同看法,很正常。

第3辑《序跋》。自知人微言轻,从来不敢为他人著作写序作跋。本辑所收7篇序跋系自著或合著的引言、导言、前言、结语、余论和后记。旧著《婚姻与社会·宋代》、《宋代皇亲与政治》等书均无发行价值,已无重印的必要与可能。有学友认为这些旧著的前言后语显旧著所持主要观点,仍有一定参考意义,故收入书中。

第4辑《书评》,收录文稿7篇,均为退休前所作。那时的书评和学术综述,缺陷比较明显。学术综述往往太客观,无论有无价值,凡文必录。书评又太主观,常常是熟人之间的相互表扬,且结构公式化。缺陷尽人皆知,避免很不容易。因而我不大愿意写书评,婉谢了若干,有的是我崇敬的师长。由于多种缘故,还是草成6篇。其中《宋辽金元史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史稿﹥第五册》是1985年与贾大泉先生合写。学术综述仅有《中国大陆近十年来的宋史研究》一篇,系佐竹靖彦、李裕民两教授1991年为日本中国史学会编《中国史学》创刊卷约稿。

第5辑《忆旧》,收录文稿10篇。《无私无畏的益友》《成名于改革元年的学者》两文分别是应戴建国、李华瑞两教授之约,为我的老友朱瑞熙、王曾瑜二兄祝寿而作,其余均为怀念文稿。缅怀先师金宝祥先生的文稿《特行独立的思想型史家》写于2008年教师节时。纪念蒙文通、邓广铭两大家的三篇文稿分别是遵蒙老的哲嗣蒙默先生、邓老的女公子邓小南教授之命而写。追忆吴天墀、程应镠两先生及刘浦江教授三文分别系应其高足刘复生、虞云国两教授及苗润博博士之邀而作。缅怀对象,包括年纪小于我若干岁、竟先我而去的刘浦江教授在内,对学术都有大贡献,均为我所深深敬佩,我当然慨然遵命应约。忆旧文稿居然写了这么多,又一个角度表明我老了。

第6辑《自述》,由6篇文稿组成。学术自述《研习宋史:我的自主选择》是谢桃坊先生叫我写的,几经推辞,在他再三劝勉、敦促下完稿。我幼小岁月身处抗日战争,青壮年代远走雪域高原,此生这两段经历最难忘。《我家与抗战》写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应家乡四川省江安县国立剧专纪念馆之约而作。《文坛巨擘·驼峰英烈——我所崇敬的两位下江人》记述的是出生时替我取名的剧作家万家宝伯伯(笔名曹禺)和孩提时带我到宜宾菜坝飞机场玩耍的抗日烈士井守训叔叔。抗战期间,他们寄居我家。我在西藏工作达15年之久,记述这段经历的文稿至今只有《西行万里到拉萨》一篇,讲的是我是怎么进西藏的。因《在政协中体悟政协》、《为人沉稳,待人宽厚——缅怀李文珊同志》两文涉及到我的这段经历,后文还说到一点与宋史研究会有关的事,故载于书末。

叙事著文,翻来覆去,颠三倒四,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毛病。加之本书所收文稿写于不同时间、发表在不同刊物,这个毛病相当突出。尽管范学辉教授替我辩解:“重复就是强调。”过多重复,终究不宜。选编时删掉了一些,但重复之处依然不少。无错不成书,书中错谬不妥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本书的编选与校勘承蒙我从前的多名学生协助,成荫副研究员及陈鹤、郭岩伟两位博士出力尤多,谨在此聊表谢意。感谢责编高振华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其编辑作风之严谨认真细致理当点赞。

2018年元霄节于海南琼海



“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两岸学者导读

甘怀真:三国时代这一百年的主要历史课题

黎虎:《三国志的世界》的三个突出优点

游逸飞: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导读

王子今: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推荐序

高上雯: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导读

罗运环:平势隆郎《从都市国家到中华》推荐序

许宏: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推荐序

游逸飞: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导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