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柏林最高分电影

关注我→ 奇遇电影 2021-11-09


柏林电影节才过去一个多月,今年主竞赛大热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2020)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了。


「Her journey, her choice.」

(她的旅程,她的选择)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导演: 伊丽莎·希特曼

编剧: 伊丽莎·希特曼

主演: 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娅·莱德 

西奥多·佩尔兰 / 瑞安·艾戈尔德 / 莎伦·凡·艾腾…


豆 瓣7.5 / 10

IMDb7.2 / 10


它是今年柏林《国际银幕》场刊最高分电影,3.4,最终拿下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拿下柏林评审团大奖的伊丽莎·希特曼


要知道,这个分数在近五年的柏林场刊评分中是第二好成绩——最高分是2017年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的《希望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Hope,2017),3.7分。


而上一次拿到3.4分的还是五年前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的《45周年》(45 Year,2015)

 

今年柏林的场刊上3分的只有三部电影


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上评分7.5,而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更是高达惊人的98%。


总之,不要错过这部佳作。



Autumn是一个住在宾夕法尼亚州郊区的普通女孩。

 


和大多数周围的同龄人一样,她按时上学,放学了和她的表亲Skylar一起在超市里打工,过着毫无波澜的生活。

 

一场意外的怀孕却完全打破了她看起来平静、也了无生气的生活。

 

刚17岁的她,看着自己日渐鼓起的小肚子,惊慌、迷茫,不知该向谁求助。

 


无奈的她走进当地的一家私人诊所去进行检测,得到的回复是,至少已经怀孕十周了。

 

Autumn感到很紧张,完全没有做好「成为一个母亲」的准备,更没有那种看见小生命后母爱爆发的激动和喜悦。

 

她想要把孩子打掉。然而,宾州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必须有一位家长的同意才能堕胎。

 


既然此路不通,她又采用了很多别的方式,吃药、猛锤自己的肚子,但是都无济于事。

 

Skylar看出了她的异样和焦虑,这才知道了她深埋心中无人倾诉的小秘密。善良的她决定带着自己的姐妹一起,前往纽约的诊所去堕胎。

 


就这样,两个乡下女孩拎着厚重的箱子,踏上了前往陌生都市的未知旅程。

 

然而,到了布鲁克林的诊所后,Autumn却得到了另一个令她难以接受的事实——


超声波结果显示自己居然已经怀孕18周了,之前的检测结果并不准确。而诊所规定只有怀孕在12周以下才可以堕胎。

 


Autumn和Skylar费尽辛苦从自己的家乡来到纽约,没想到才刚开始就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

 

虽然诊所内的工作人员可以给她们推荐曼哈顿的另一家机构,但是这意味着在这要呆更久,也意味着更多的开销。

 


由于身上的资金有限,她们不敢住酒店,更不敢随便乱花。面对伙食费、路费,还有最重要的堕胎需要的一大笔费用,姐妹俩深切地感到力不从心。

 

面对着这趟不太顺利的异乡之旅,以及接下来一切未知的困难和挑战。


漫步在纽约街头的姐妹俩,究竟该何去何从?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美国绝大多数州,堕胎是违法的。

 

1969年,美国德州一位名叫诺玛·麦科威(Norma McCorvey)的女服务生在21岁时失掉了工作并意外怀了孕。

 

诺玛·麦科威(左)和她的律师在最高法院前(1989)


年轻的麦科威想要堕胎,但依据她所在的德州的反堕胎法,除非在孕妇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不然堕胎就是违法的。

 

为了行使自己的堕胎权,1970年,麦科威(化名珍妮·罗,Jane Roe)找了两位律师琳达·考菲(Linda Coffee)和萨拉·韦丁顿(Sarah Weddington)替自己辩护,指控德州禁止堕胎的法律,侵犯了她的「隐私权」。

 

一年后,该案件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直到1973年,联邦最高法院做出裁决,承认妇女的堕胎权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使得堕胎在全美合法化。这便是著名的「罗诉韦德案」(Roe vs Wade)

 

Roe高举「堕胎是女性的权利」的牌子


不过,法院也允许各州以立法的方式,对堕胎权加以限制。为此,法院提出「三阶段标准」,认为在妇女的怀孕期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影片中,Autumn的实际怀孕已经有18周,达到了妊娠中期。所以她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繁琐步骤,并时刻确认自己是否出于主动自愿的原则。

 


在「罗诉韦德案」之后的几十年,「堕胎」在美国早已超越了医学、社会学的讨论范畴,上升至一个争议重重、绕不开的政治议题。


「我们是反堕胎的一代!」


2016年,共和党特朗普上任,保守主义盛行,反堕胎阵营的势力不断回升。

 

去年5月,阿拉巴马州参议院通过了所谓的「全美最严堕胎法案」,规定除非孕妇面临生命威胁,否则一律禁止所有堕胎,就连强暴与乱伦造成的怀孕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除了阿拉巴马州以外,美国的其他地方如爱荷华州、俄亥俄州、佐治亚州等地均出台了严厉的堕胎限制令,即著名的「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若胎儿的心跳能被医疗设备检测到,那么堕胎就是违法的。

 

「心跳法案」


由于胎儿的心跳大多出现在怀孕的第6周,而此时很多女性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所以「心跳法案」已几乎与彻底禁止堕胎画上了等号。

 

目前,虽然全美已经有多个州通过了「反堕胎法案」,然而最高法院的态度仍然是模糊的。由于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期是终身制的,想要推翻法案,就要往最高法院里输送保守派法官,使得保守派占多数。

 

美国纪录片《推翻罗诉韦德案》(Reversing Joe,2018)


如果特朗普再输送两位保守派法官的话,这样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构成中,共和党人士将遥遥领先,推翻「罗诉韦德案」的成功率会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堕胎权」之争成了美国2020大选之年两派人士都十分关注的焦点议题。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独有的女性视角,在塑造人物时倾注了无限温度,并侧面表达了对于社会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影片中男性形象的讽刺。

 

摄影机始终聚焦着Autumn和Skylar这对姐妹的身上,同时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来传递人物内心的挣扎、震惊、迷茫、胆怯等真实的情绪。

 


片中,胎儿父亲的这个形象被完全隐去了,影片也没有清晰地交代Autumn究竟是如何怀孕的。可是,那种来自男性视角的冒犯和伤害是贯穿全片、无处不在的。

 

在电影的一开始,Autumn还在台上表演节目时,台下的男生就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喊出「Slut」(荡妇)这种侮辱人的字眼来起哄。

 


而影片中Autumn的父亲(或是继父),从几处简单的刻画就能看出他的性格:酗酒、十足的大男子主义、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和自己的孩子们缺乏沟通和关爱。

 

片中有个细节,一家人坐在电视前看电视时,他宁愿抱着家中的狗玩耍,都不愿和坐在自己身边的妻子和小女儿说话。


镜头闪过,他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男性,也是家中「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而他一边爱抚着小狗,一边开玩笑地称呼其为「Little slut」,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他和片头观众席里的男生,其实都是一类人。

 

不仅如此,Autumn和Skylar打工的超市,店长是个猥琐的中年男人。每天下班姑娘们和他交接工作时,他都会抓住机会亲女孩的手。

 


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另一处细节。店长办公室的门上是单向透视的玻璃,只能从里面看到外面。


这一情节侧面展现了来自男性视角的窥视,以一种不易察觉的隐形方式时时刻刻地束缚和控制着女性。

 

从外面看只是一面镜子


里面看却是一块透视玻璃


更别说女孩们在纽约地铁上遇到的变态,以更加明目张胆的方式对女孩实行骚扰。


这些来自男性的侵害和羞辱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沉重且压抑的对于现实的反思和诘问。

 


与影片中对男性的批判相对的,是对于两位女主角之间情感的抒发和刻画。


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个女生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闺蜜情谊,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女性群体共有且独有的同理心。

 


Skylar在更衣室里看到Autumn身上被内衣肩带勒出的痕迹,关切地问道对方是否因月经问题导致身体不适,并表示每次来例假都会吞下大量的止痛药。

 

这些可能只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的描写,就已经充分展现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普遍困境与难以言说的伤痛。

 


「你以前有想过自己要是个男的该多好吗?」

 

「一直都想。」



整个故事就是以这样一种看似松弛的、并不激烈的节奏去讲述这段并不美好的旅程。

 

而影片情绪的爆发时刻,发生在曼哈顿的诊所里,医护人员需要对Autumn提出一系列关于她健康和安全的问题。


这些问题会比较私密,只需要以「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样的表示频率的词来回答即可,有点像是在做选择题。

 


然而,当面对诸如「你的性伴侣威胁或者恐吓过你」、「你的性伴侣是否曾对你有过暴力伤害行为」,「你的性伴侣是否曾经违背过你的意愿让你与之发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时,这几个词的意义突然被施加了无限的重量,狠狠地压在Autumn和每位观众的心上,让人喘不过气。

 

直到这时,导演才揭晓了关于片名的谜底,也让观众们明白了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

 

在这段长达五分多钟的固定长镜头中,我们仅能听见对面医护人员温柔且坚定的语气,看到Autumn脸上痛苦、失落、沉默、躲闪的表情。


她的回答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观众的某种猜测,这次的意外怀孕是否也是出自这种性行为中的「非自愿」呢?

 

这段的演技也非常自然生动,令人揪心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们时,总是希望女孩子们做到自我保护和自尊自爱,但是却又不断向男生们施加「好强」、「好斗」的力量意识。


这种典型的男权视角下对于性别刻板且固化的理解,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两性之间社会地位的不平衡。

 

在这样一种平静而温和的讲述方式下,暴露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男女之间巨大的权力撕扯和张力失衡,以及在一段关系中,女性所遭遇的深刻的压迫、伤害和弱势处境,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

 


和影片中「堕胎」情节相对的,是片中Autumn用一个别针给自己穿鼻钉的场景。

 

通过这种充满「痛感」的描写,影片宣告了某种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


身体是自己的,子宫也是自己的,女性有权为此做出决定,并选择以何种方式来向社会传统的规训作出抗争。

 


表面上,影片确实是在写「堕胎」,但是通过这件事引出的,是整个社会、文化,以及方方面面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偏见和伤害。


而这种出于对性别的刻板理解带来的伤害,不仅是女性,男性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呢?

 

虽然这部影片的主创几乎都为女性,也不免会被贴上女性主义叙事的标签,但是整个故事并没有刻意去建构某种对立性,而更像是捕捉了两个少女,在面对自己青春时期一件大事时,真实状态的自然流露。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柏林首映时,片中的女二号Skylar扮演者Talia Ryder因为其超高颜值意外「出圈」,让影片吸引了大量关注,势头甚至盖过了影片本身和女一号Autumn的扮演者Sidney Flanigan。两位女演员都是第一次出演电影,而且都贡献了不俗的演技。但幕后发生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也侧面印证了影片传递的主题,相貌背后的「权力分配」又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的伤害呢?

 

后半段,Skylar遇到的年轻男孩同样在KTV里对她毛手毛脚,而Skylar也同样利用了男生对自己的好意而从中达到目的。


只不过,相比展现这种男女之间令人感到并不愉快的接触,影片更多地呈现出某种来自女性之间相互理解、支撑和扶持的情感。

 


无论是绕过柱子偷偷地勾手,还是女生们拌嘴后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给对方化妆,这种二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互动关系,才是影片最动人的情感传递时刻。


它呈现出某种强烈而深厚的情感羁绊,也是整部电影压抑和伤痛之外少有的一抹暖意。

 


这部电影自然让人想起题材相似的《朱诺》(Juno,2007)《四月三周两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2007)

 

然而,相比《朱诺》整体欢快轻松的基调,以及片中营造的政治正确的「乌托邦」环境,本片很明显要更具现实意义。

 

《朱诺》当年在美国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影片呈现出对两派「都不得罪」的价值观


而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虽然故事很相似,但将主角放在了怀孕女孩的室友身上,借她的视角和遭遇来展现罗马尼亚整个社会环境的体制之殇,以及其中暴露出的性别和阶级问题,情感更为冰冷,技法也更为凝练。

 

《四月三周两天》是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获得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

 

政治层面来看,它的出现或许能够给民主党派人士们的斗争增加一丝信心,也能更大程度地鼓励女性们为自己的身体做主,捍卫自己的权力。

 


同时,也希望所有人都能看一看这部影片,尤其是男性。

 

如果说女性朋友们能从中体会到某种共通的伤痛经历的话,那男性则更应该去试着在片中「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

 


影片的最后,如释重负的Autumn靠在车窗上睡着了,属于她的捍卫和抗争或许暂时告一段落了。

 

然而回到现实中,每一个曾受过伤害的「Autumn」的斗争仍在继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