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7.9,今年最好的国片

朝阳区妻夫木聪 奇遇电影 2021-05-25



本周五(11月20日),万玛才旦新作《气球》即将上映。


这几年来,万玛才旦的创作状态越来越好了,让人佩服。万玛曾经说过,自《塔洛》之后,自己的创作会打开一个全新的「视」界。


注意观察的话,万玛其后的电影一路稳中求进。


从豆瓣迄今仍保持7.7分的口碑之作《塔洛》,到泽东参与、王家卫监制的《撞死了一只羊》,到这部获得去年海南电影节大奖的《气球》,万玛越战越勇。


去年12月,《气球》获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


这个新的「视」界,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他不声不响地摸索出一条兼顾通俗性与艺术性的道路,在两者之间越发游刃有余。


《塔洛》及其后的电影,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很友好,不晦涩,很善于讲有一个精妙的故事;而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此,希望电影能有更多嚼劲的观众来说,万玛的电影也很少让人失望。


有人说,《气球》是自《塔洛》之后最好的一部作品,通俗又通透,在豆瓣上现在是7.9分,观众也给予了认可。


《气球》在去年年底海南电影节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之后,因为遇上突如其来的疫情,耽误了功夫,一直没下文。一年之后,终于上映。

气球》正式版预告片


可以说,在万玛的作品阵列里,《气球》是最通俗也是最具戏剧性的一部。


气 球

2020

Balloon

导演: 万玛才旦

编剧: 万玛才旦

主演: 索朗旺姆 / 金巴 / 杨秀措


豆 瓣7.9 / 10


电影讲述藏区一个有趣但又耐人寻味的家庭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避孕套引发的一系列尴尬」。


当面对这样的处境时,他们此前平静和谐的生活也被打破了。而在这过程中,主人公达杰一家发现,自己此前笃信不疑的信仰,在现实生活面前,产生了动摇与挑战。



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以孩子的视角,透过他们手上的「气球」,来远远看待大人们的世界。



两个孩子拿着一个气球形状的透明物体玩来玩去,直到父亲达杰走近了,这才发现孩子们手上拿的究竟是什么。


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疑问,以及自己老父亲的纳闷,达杰只能没好气地怒答道:「气球!」


把避孕套当成气球,这在电影里不是头一次,《一一》、《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片子中都有这样的设定。


▲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避孕套当气球的设定


不谙世事的孩童,趴在通往成年人道路的门口向里好奇地张望,稚气和荷尔蒙相互交织弥漫,让整部影片也充满了特别的气质。


只是,同样的剧情放在西藏这个独特的地域背景下,现实的情境中又带上了点荒诞色彩。


万玛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将背景设置在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的观念远不如现在这么开放。


而身处边远地区的藏族人民,由于自身的宗教和文化信仰更是决定了,和「性」有关的话题都是难以启齿且难登大雅之堂的。


▲1992年,《西藏自治区计划生育暂行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是这个故事的大背景


因此,片中的达杰在看到孩子们的「新玩具」时,害羞又生气。可他没有承认这是气球,更回避解释。


毕竟,在天真无邪的小孩子面前,这实在是难以启齿,也似乎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


由于最后一个避孕套被孩子们玩掉了,父母陷入了没有避孕套可以使用的尴尬处境,母亲卓嘎又一次怀孕了。


家中的三个孩子已经让夫妻俩的生活负担累累,一直想做结扎手术的卓嘎不想再生了,不料遭到达杰的严厉反对。


他认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是自己突然去世的父亲的「转世」,把孩子打掉就是「不想让爷爷回到这个家」。


一个小小的避孕套,牵扯出了一系列关乎信仰和生存的问题。


这一次,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个体内心的自我选择,这三者之间不断纠缠博弈,让达杰一家陷入了一个似乎无解的生活困境。



《气球》改编自万玛才旦的同名小说,收录在万玛的短篇小说集《乌金的牙齿》中。由于导演自己很喜欢这个故事,因此又将它改写成了剧本。


▲万玛短篇小说集《乌金的牙齿》(2019年6月版)


作家是万玛才旦的另一个身份,他的所有电影都是自己自编自导。


万玛导演自己曾坦言道:


你在我的小说里看到的西藏,在我的电影里看不到,在别人的那里也看不到。

在他的作品中,现实生活总是以梦境相互交织缠绕,而他笔下的西藏,更是宛如迷宫一般,充满了现实的荒诞和梦幻的想象。


其实我在初看《气球》时,曾有些许担心,这部影片会滑向另一种直白的「奇观」,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证实我这一想法的多余。


导演在对于影片的矛盾塑造上,并没有落入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通过选取合适的意象符号——避孕套和气球,来编织情节,并将各种隐喻贯穿其中,最后呈现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展现出他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以往很多的中外影片里,气球作为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意象符号,往往承担着丰富有趣的含义。


比如:经典短片《红气球》(1956)里的红气球,成为了孤独的小男孩唯一的陪伴;


到了《小丑回魂》(2017)里,小丑手上拿的气球,又成了主角们童年噩梦的阴影;


园子温的《气球俱乐部,自那之后》(2006)里,巨大的热气球是年轻人们彼此青春和友谊的见证;


而去年德国的一部同名电影《气球》(2018)里,巨大的热气球又成了所有人逃亡的希望。


▲2007年,侯孝贤执导的法国电影《红气球之旅》


在这部影片里,将象征着自由、轻盈意味的气球,和避孕套这种现代工业下的带有些「禁锢」「束缚」意味的产物放在了一起,并在某些时刻让两者合二为一,化学反应出了一种荒诞的反差感。


避孕套被孩子们当成了气球,但是女性身体的自由并没有换来心灵的自由,卓嘎的怀孕反而成为了自己的某种「束缚」,尤其是在父权宗教以及政府的多重压力下,这个所谓的「自由」,仍然宛如不切实际的泡影,就像气球一样,一戳就破。



在这个话题上,影片所探讨的,仍然是导演一贯关注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互碰撞。


人物的命运以一种无形的线索被牢牢牵引,呈现出一个颇具反思性的生命轮回。


尤其是这次,导演在片中注入了丰富的女性视角,并在不露声色的剧情编排下,让影片完成了人物心理和精神上的多重转变。


从一开始的借种羊交配的情节开始,影片便在利用人和羊这样一种身份关系进行对比。


片中有一场羊群交配的镜头,种羊冲进羊圈,母羊四下逃窜,晃动不安的镜头,仰视的拍摄角度,仅仅一场戏,就让达杰和种羊在某些时刻产生了一丝一脉相承的联系,借羊写人,把人物的处境也写得深刻透彻。



值得玩味的是,养羊是数量越多越好,但是生孩子却不是。


羊和人的对比关系,以一种相似的轨迹却走向了不同的处境。


在看到受孕后的母羊一蹶不振的样子后,作为女性的卓嘎,在某一关键时刻突然觉醒。


她的觉醒,不仅仅是女性意识在面对男权社会的压力下的一次抵抗,更是生活在传统观念缝隙中的人民在接受新鲜事物后的一次反思和领悟。


▲卓嘎对于「性」仍是羞于启齿


公公的突然离世,妹妹被情所伤遁入佛门的经历,这一切都让卓嘎开始重新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本质。


作为孝顺体贴的儿媳妇,背负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她当然希望去世的公公能够重新转世到自己家中;


但是现实的重负又的确让她苦不堪言,尤其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考也让她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气球》颇有点法哈蒂式的意味,人物所处的道德困境在各种现实情境面前,相互勾连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让人进退维谷。



如果我们系统地观察万玛导演的创作轨迹,能够明显地发现他在创作中的细微变化,但是他的创作母题却是一以贯之的。


早期万玛才旦的「故乡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2005)、《寻找智美更登》(2007)、《老狗》(2009)多使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


而从《塔洛》开始,后面他的片子在镜头语言上又开始转向更多样性的尝试和突破。


▲万玛才旦导演


2005年,万玛才旦执导的《静静的嘛呢石》对于整个藏族电影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是用他们自己的母语讲述藏民的故事。


在那之后,万玛和他的合作者们(松太加和德格才让都曾是万玛电影制作团队一员),都纷纷选择自己的母语来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并对自己的文化不断进行着传承与开拓。


《静静的嘛呢石》讲述一个小喇嘛回家过年的故事。


▲《静静的嘛呢石》(2005)


导演根据此前的同名短片进行扩充,往中间填充了许多生动丰富的情节,把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讲述得精巧灵动,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呈现藏族本土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外来文化对于传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处女作而言,镜头冷静克制,不介入也不评判,风格极为成熟。


《寻找智美更登》则以公路片的形式,通过一个摄制组寻找可以扮演智美更登的演员的故事,从而带出了几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寻找智美更登》(2007)


通过不同组关系之间的对照,以及不同人物之间「寻找」与「失去」的内心状态,引出的仍然是关于信仰和情感的生存议题。


到了《老狗》那里,万玛将这种写实风格贯彻得更为彻底。


▲《老狗》(2009)


影片通过一直年老的藏獒,将父亲、儿子与卖狗人几组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儿子想要将狗卖掉,但是父亲却执意拒绝。


狗的意象从传统的自然生物,演变成一种具备商品属性的符号,老人和年轻人对于传统信仰的坚守与背离,在一只狗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卖狗人的外来视角,更是赋予了这个故事一丝无奈的悲剧气质。


2014年,万玛导演拍摄了《五彩神箭》。囿于题材和格局的限制,这部影片在口碑上远没有达到此前三部影片的高度,但是从片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导演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对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民青春与梦想的歌颂。


▲《五彩神箭》,2014


最近的几部作品里,万玛对于意象符号的隐喻使用,更加炉火纯青。


《塔洛》仍然改编自导演的同名小说。


▲《塔洛》,2015


留着一条小辫子的塔洛,因为要办理一张身份证,不得不剪掉伴随了自己十几年的小辫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让人无可奈何的故事。


在这过程中,塔洛遇到了一位理发店的姑娘,爱情的萌动,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种种处境让塔洛在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不断踌躇徘徊。


《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和导演自己的同名短篇小说,同样是一部藏语公路电影,王家卫导演担任的影片监制,让本片在风格上似乎更接近王家卫的作者特点,双线交错的叙事和梦幻般的镜头语言也让影片在美学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到了这部《气球》,导演继续探索对于梦境的刻画,几段超现实的镜头处理不仅赋予了这个写实风格的影片一丝迷离的质感,也让整个故事在主题立意上显得更加开拓。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本片的摄影师吕松野


自从《塔洛》开始和万玛才旦一直合作,并凭借此片入围了金马奖的最佳摄影。《气球》是吕松野和万玛才旦的第三次合作,在我看来,已经颇具大师气质。


▲摄影师,吕松野


广阔的大远景将苍茫的草原大地尽收眼底,而手持的长镜头不仅串联起时空,也让人物的心理处境和变化轨迹变得清晰可感,几处封闭画面空间的处理更是让人物的内心世界跃然于银幕之上。


两人的合作已愈发默契,火中取书、阿尼接孩子放学、抓羊、医院里交谈,以及大街上买气球等好几段长镜头的调度十分讲究,不仅考验演员的演技,更强调影片整体的统一性,看得人心服口服。



影片的结尾,所有人看着那只轻盈的红气球,在一片碧绿蔚蓝的背景中缓缓上升,格外显眼,像是挣脱了什么似的,越飞越高,直至消失在云层的缝隙之中。


它获得自由了吗?


每个人都在问自己,在一片苍茫之中,沉默,寂静。


没有人知道答案。


▼戳「阅读原文」即可特惠购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