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竹内亮回日本放映了纪录片《再会长江》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静说日本 2023-06-08

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先生回到日本,带回了一部电影纪录片《再会长江》。

电影在东京有乐町车站边上的电器量贩店“比酷”(ビックカメラ)大楼8楼的“角川影院”里,从5月19日开始上映,已经连续上映了好几天,到25日(明天)结束。上映时间是16:20、19:20。


竹内先生没有钱做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几乎场场满座,尤其是周末周日时。

竹内先生希望我做一次嘉宾,我满口答应,因为我欠他一个人情。7年前,他曾联系我,想拍我的纪录片,我说:“媒体人是宣传别人,没有自己宣传自己的事。”这事没成,但是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竹内先生是千叶县人,今年44岁。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报考了东京视觉艺术学院电影艺术学科,学习纪录片的拍摄。毕业后,他在东京的一家影视片制作公司里工作,从助理导演干到导演,先后为东京电视台拍摄了《黎明的拂晓》和《未来的世纪日本》,也为NHK电视台拍摄了《世界遗产》和《长江,天地大纪行》等纪录片。其中2007年拍摄的《从那开始十年之后,山一和拓银员工的现在》获得日本第45届电视银河奖的竞赛奖。

竹内先生喜欢上中国,估计与他在2010年去中国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和爱上中国姑娘赵萍有关。


竹内亮和夫人赵萍女士,赵萍是《再会长江》的制片人。


赵萍是从小在日本生活的南京姑娘,也喜欢拍纪录片。两人结婚后,竹内先生决定跟随妻子到南京居住,两人于2014年,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几年,竹内先生先后拍摄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双面奥运》、《走近大凉山》等纪录片,受到了中国社会的高度好评。

这一次,竹内先生把“中国故事”讲到了日本,他要给他的同胞们讲讲一个真实的中国。

竹内先生带来了电影纪录片,名叫《再会长江》。

这是一部长达2小时的电影纪录片,从20227月开始拍摄,竹内先生和他的团队从上海出发沿江而上,沿途寻找2010年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时走过的村,遇到过的人,从中展示了中国社会,尤其是长江沿岸农村这10几年来的变化。同时在追寻长江源头第一滴水的过程中,也记录了不断帮助他的藏民,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


影片放完后,竹内先生请我上台,问我有何感想?

我说,作为一位中国人,我首先感到很惭愧,因为纪录片中拍摄的一半的地方,我都还没有去过。其次,我很感动,几次湿润眼眶。如重庆71岁的老挑夫,用一根棒棒,养活了4个孩子。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解放村的藏族女孩茨姆,在2010年与竹内先生相遇时,才18岁,怀里抱了一只小羊,在小小的景区里求游客与小羊拍照。她告诉竹内先生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办一家民宿。12年之后,当竹内先生找到她时,她真的已经建起了一栋很大的民宿“仁青茨姆美苑”,当上了老板娘。第三,是感谢,感谢你把一个最真实的中国,一群最努力的中国人介绍给了大家。

竹内先生说:“我与徐先生是惺惺相惜,我作为一名日本人,在中国讲中国故事。你作为一名中国人,不仅在日本讲中国故事,也在日本讲日本故事。但是,我们都讲得不容易。”


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也在21日赶到电影院祝贺竹内先生的纪录片上映


竹内先生显然比我艰难,他说他常常会受到中日两面的夹击,日本右翼攻击他是“华奸”,也有一些中国网友非议他拍片赚钱。

竹内先生开玩笑说:“我知道你也有两个绰号,一是汉奸,二是骗子。”我说,其实我们两人都很单纯,不是想讨好谁,就是想把自己看到的、感悟到的、知道的事情告诉大家,这是一种很本能的“媒体人之心”。难的是,要把持好这一份心,需要坚定一种信念:中日两国是邻居,无论有多少恩怨,总需要相互了解。传递双方的真实,增进相互的理解,这种事吃力不讨好,但总得有人干。

与竹内先生聊,能够感悟到他骨子里的那一种与生俱来的电影人的灵魂,就是要把自己的作品拍得最好、最精、最感人,展示人性最美丽的一面。


前来观看电影的人,大半都是日本人。

竹内先生是善良的,善良的人,就应该给予他更多的支持,让他能够沉下心来,拍出更多介绍中国的纪录片。因为,80年代有关长江、敦煌、上海等纪录片,都是NHK等日本电视台拍摄的,40年前的画面,如今都已经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最珍贵的影像资料。竹内先生的努力,也是在帮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纪录中国发展的历史,这便是“竹内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