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斯鹏:清华大学所藏竹书《邦家之政》校证

陈斯鹏 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 2022-04-24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第106-112页,引用请参照原文

清华大学所藏竹书《邦家之政》校证*

陈 斯 鹏

摘 要: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书《邦家之政》,是一篇重要的先秦佚籍。通过对其文本作较为全面的校证,特别是对其中多处疑难字句,平议众说,择善而从,或提出新解,证以传世或出土文献,从而使全篇文意得以贯通,为进一步的研讨提供可靠的基础。

关键词: 清华简;《邦家之政》;古文字

去年冬天,笔者有幸参加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的盛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一书首发式同时进行,承主办方惠赠一套,即于旅次挑灯夜读,奇文奥义,引人入胜,信可乐也。间有所获,随手笔记,未暇董理。近因师友邀稿,查阅相关资料,见网站上已有诸多讨论,其中颇多会心之见,然犹有未尽者。今特就《邦家之政》一篇,综合诸家之说,参以己意,略事补苴校证,以就正于同好。

《邦家之政》是一篇重要的先秦佚籍。其行文假于孔子之口,而有节用、尚贤、薄丧等主张,论者以为反映了先秦儒墨二家的交融。竹书全篇原有13支简,第1、2号简未见,现存第3至13号共11支简,简背均写有序号,其中第3号简首尾残缺。因有缺简,原来是否有篇题不可知,此沿用整理者所拟篇名。

为便省览,先将校订过的全篇释文抄出,再逐句加以校证。着重讨论若干有疑议之处,详人所略而略人所详,不求面面俱到也。

……□□□□□□□□□□宫室少(小)(庳/卑)以(迫),亓(其)器少(小)而(衰),亓(其)豊(礼)肥(菲),□□□□□□□□,【3】亓(其)未(味)不(旨),亓(其)政坪(平)而不(苛),亓(其)立(位)受(授)能而不(间),亓(其)分也均而不(贪),亓(其)型(刑)(易),邦(寡)(廪—禁),亓(其)【4】[民]志(遂)而植(直),亓(其)君子(文)而请(情),亓(其)(丧)尃(薄)而(哀),亓(其)(鬼)神(寡),亓(其)祭时而(敬),亓(其)君执栋,父兄【5】与于(终)要,弟子不(抟)远人,不内(纳)(谋)夫。女(如)是,则(视)亓(其)民必女(如)肠矣,下(瞻)亓(其)上女(如)父母,上下【6】相(孚)也,女(如)是者(恒)兴。

(家)(将)毁,亓(其)君圣(听)(谗)而(速)弁(变),亓(其)宫室(坦)大以高,亓(其)器大,亓(其)(文)【7】璋(章)(缛),亓(其)豊(礼)菜(采),亓(其)乐(繁)而(变),亓(其)未(味)(杂)而(旨),亓(其)(鬼)神庶多,亓(其)祭弼(费)以不时以娄(数),亓(其)【8】政(苛)而不达,亓(其)型(刑)(滥)而枳(枝),亓(其)立(位)用(愗/瞀)民,众(悴)(焉)(告)?亓(其)民志(忧),亓(其)君子尃(薄)于(教)【9】而行(诈),弟子(抟)远人而争(窥)于(谋)夫。女(如)是,则(视)亓(其)民女(如)芔(草)(芥)矣,下(瞻)亓(其)上女(如)(寇)【10】(雠)矣,上下=(絶)悳(德)。女(如)是,亓(其)頪(类)不长(乎)。

公曰:“然,邦(家)之政,可(何)厚可(何)尃(薄),可(何)(烕—灭)可(何)璋(彰),而邦(家)【11】(得)长?”孔=(孔子)(答)曰:“(丘)(闻)之曰:新则(折),(故)则(缚)。(始)(起)(得)曲,悳(直)者(皆)曲;(始)(起)(得)植(直),曲者(皆)悳(直)。歬(前)人【12】□□□亓(其)则。无(烕—灭)无璋(彰),具(俱)凥(处)亓(其)卿(乡),(改)人之事,(当)时为常。”【13】

……□□□□□□□□□□宫室少(小)(庳/卑)以(迫),亓(其)器少(小)而(衰),亓(其)豊(礼)肥(菲),□□□□□□□□,亓(其)未(味)不(旨)

从下文“公曰……孔子答曰……”可推知,自此以下至“其类不长乎”,亦当为孔子答某公之语。其言从正反两方面立论,前缺部分可拟补“邦家将兴,其君……”一类的表述。

,整理者读“卑”,萧旭先生认为即房屋卑小之专字“庳”,不必改读。萧说诚有理,唯“卑”“庳”为同源孳乳,且文献中言房屋之卑小,“卑”“庳”并用,故读“卑”亦无不可。且古文字中“(庳)”亦有不用于特指房屋卑小者,如清华二《系年》简15“周室卽〈旣〉(卑)”,近出曾侯与钟铭文“周室之既(卑)”,卑为卑微、衰微义。可见“”字专造而不专用。,整理者读“迫”,训窄迫,可从;子居先生读“薄”,训俭,似稍曲折,且本篇简5、简9、简11三处“薄”均以“尃”为之,在用字习惯上也不一致。,从声,整理者读“粹”,训纯素。音固可通,但诚如子居先生所指出,“粹”有纯义而无素义,故此说可疑。子居先生读为“脆”,萧旭先生读为狭长义之“椭”,俱可备一说。笔者则疑可读“衰”,当削减讲。《淮南子·道应训》:“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即其例。肥,整理者读“菲”,可从。

未,整理者读“味”,是。同样的用字方法又见于上博简《凡物流形》甲19和乙13等。,整理者初读“齐”,训调和。海天游踪先生则解释为齐全、齐备,后来整理者李均明先生和复旦读书会都接受此意见。然而,“其味不”下文相对的表述是“其味杂而”,杂者,繁多也,既言杂,复言齐,似嫌重复。颇疑“”可读为“旨”,古音齐属从母脂部,旨属章母脂部,音近可通。《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味不旨”言饮食不求甘旨,“其味杂而旨”言饮食之繁杂而美味,“杂而旨”正犹《鱼丽》篇之“旨且多”也。

”字也见于张光裕先生不久前披露的一件新出的春秋铜俎铭文,出现在自名“俎”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周金文的“齐鬲”(伯姜鬲,《集成》605;帛女鬲,《集成》535)、“鬲”(荣有司爯鬲,《集成》679)、“鼎”(厘鼎,《集成》2067;羌鼎,《集成》2204)等文例。但是,一般认为西周金文中这些“齐”“”应读为“齍”,言用盛黍稷以祀。所以,张先生虽然将二者作了一番联系比较,却不得不承认“与盛肉之俎用途有别,两者自然又未可完全相提并论也”。张先生后来又介绍胡宁先生说,谓“”当为“哜”字异构。然“哜”训尝,于义似亦不合。今疑此“”亦宜读为“旨”,“旨俎”谓此俎用承甘旨之嘉肴也。

亓(其)政坪(平)而不(苛),亓(其)立(位)受(授)能而不(间)

“苛”作“”,楚简习见。《新序·杂事》记哀妇之言云:“其政平,其吏不苛,吾以是不能去也。”可与简文相参。

,整理者以为即“外”,义为疏远。石小力君举《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等文例申其说。然既言“其位授能”,即是不外矣,再言“不外”,似涉语沓。王宁先生疑所从“外”是“(閒)”之省写,分析“”为从止省声,读若“间”,训“代”,“授能而不间”即“受能而不代”,谓授予贤能而不是传位代立。复旦读书会指出,楚简中用作“间”的“”省写时往往从“刀”而不从“卜”,从而否定王说。今按,王氏分析字形或欠精确,但将此字同“间”联系起来却是有道理的。字可分析为从外从止外亦声,而读为“间”。不过,不应理解为传位代立,因为从下文相对立的表述作“其位用愗民”来看,此处所讲的只是授位于贤能与否的问题,而不是授位与传位的问题。本篇所言“位”恐非特指王侯之位,而应指官位、职位而言。其实此“间”应是离间之意。《论语·先进》:“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韩诗外传》卷3:“卑不谋尊,疏不间亲。”《史记·陈丞相世家》:“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均是其例。简文“其位授能而不间”,意谓授官位于贤能之士而不为人所离间也。上博简10《武王践阼》:“士难得而易(间)。”正可与本简相参。

亓(其)分也均而不(贪),亓(其)型(刑)(易),邦(寡)(廪—禁)

萧旭先生指出此“易”当训简易不繁杂,“刑易”犹《管子·八观》之“刑省罚寡”,其说甚是。

,即“廪”字,已见于清华简《系年》123地名“(廪)丘”。整理者读此“廪”为懔惧之“懔”,文意不佳。石小力君读为法禁之“禁”,于义较长。“禁”从“林”声,而“林”“廪”古音声韵俱同,故可通。“”声字之读“禁”者,清华简中亦有其证。清华简六《子产》篇中数见作形之字,徐在国先生指出即由金文“”()演变而来,“”旁与“泉”旁共享部分笔画,于简文中读为“禁”。验之文例,如云“乃(禁)辛道、(爽)语、虚言亡〈实〉”,“乃聿三邦之命,以为奠命、埜命,道之以教,乃天地、逆顺、强柔,以咸(禁)御”,均颇顺适,知其说可从。又清华简七《越公其事》55、58亦有“(禁)御”一语。均可与本简用“廪”为“禁”合证。过去大家较熟知的是用“钦”为“禁”的现象,清华简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楚简用字方法的认识,此即是一例。

亓(其)[民]志(遂)而植(直),亓(其)君子(文)而请(情),亓(其)(丧)尃(薄)而(哀),亓(其)(鬼)神(寡),亓(其)祭时而(敬),亓(其)君执栋,父兄与于(终)要,弟子不(抟)远人,不内(纳)(谋)夫。

,写作,复旦读书会认为可隶定作“”,“彳”与“”上部八形共享一撇,也是可能的。《子产》简14“此之谓因前(遂)故”,“”字作,可参。整理者释“志遂”为得志,近是;训“直”为正直,则嫌不相类。子居先生举古书中“遂”“直”连言之例为释,如《谷梁传》襄公十年:“遂,直遂也。”郭店简《五行》:“直而遂之,肆也。”于义甚合。“其民志遂而直”者,谓民得以遂其志肆其志也。

栋,整理者如字释为栋梁,可从。“其君执栋”谓国君秉执国之栋梁,甚是形象。罗小虎先生改读“执中”,萧旭先生、复旦读书会改读“执重”,反失之。终,罗小虎先生读“冲”,萧旭先生读“中”,似不若如字读。“终”训终极,“父兄与于终要”,谓父兄与于终极要害,意自可通。

,整理者读“转”,训避,哇那先生读“断”,训断弃,文意似均难通。萧旭先生读“抟”,蒋陈唯先生补其书证,训为集聚、聚合,于义甚当,今从之。

女(如)是,则(视)亓(其)民必女(如)肠矣,下(瞻)亓(其)上女(如)父母,上下相(孚)也,女(如)是者(恒)兴。

肠,整理者读“伤”,训伤病,引《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为证。陈民镇先生、紫竹道人先生及复旦读书会均主张“肠”如字读,笔者亦久畜此疑。陈氏指出,一方面,用“肠”为“伤”不符合楚简用字习惯;另一方面,从古书文例看,这类正面的“视民如某”的表述,所带出的通常应是“心腹”“手足”等身体部位,或者“子”“婴儿”“父母”等亲属称谓,作“伤”则不相类,其说可信。整理者引《左传》文,看似有所依据,其实正如陈氏所言,该处连同《孟子·离娄下》的“文王视民如伤”的“伤”,都应是误读的结果。

,即“复”字异体,整理者引《荀子·臣道》“以德复君而化之”,杨注:“报也。”萧旭先生云:“,读为孚,信也。或读作附,亲附。上下相附,犹言上下相亲,与下文‘上下绝德’对文。”子居先生指出,“上下相复”又见于上博三《仲弓》22:“上下相复以忠,则民欢承教。”主张读“报”。今按,读《仲弓》篇“复”字为“报”,前已由陈剑先生提出,义自可通。其实,复、报、孚音义俱相近,萧旭先生读“孚”之说或许更优。《周易》中“孚”字多见,在马王堆帛书本中都写作“复”,可见“复”读“孚”之可行。《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杜预注:“孚,大信也。”《周易·睽卦》:“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交孚”正犹“上下相孚”也。《象》传言“交孚”的结果是“志行也”,正犹简文所言“志遂而直”也。当然,得遂行其志者,自不限于“民”或“下”的一方,而是上下交互的,是以能够兴邦恒久。

(家)(将)毁,亓(其)君圣(听)(谗)而(速)弁(变)

,原形作,整理者读“佞”,但未说明理由。海天游踪先生初释为“”的异体(从“寍”省)而读为“佞”,继而又否定前说,谓字实不从“宀”,而可能是“夂”(古文“终”字,因为空间位置关系省两短横),读为“谗”。今按,海氏前说以为字从“寍”省声而读“佞”,“寍”“佞”同属泥母耕部,音理上固甚合适,唯楚文字“寍”从“穴”不从“宀”,且如复旦读书会所指出,“战国文字中未见寍省去皿者”,故字形上却有未安。海氏后说读“谗”,义固甚佳,唯以字从“夂(终)”得声,字形上愈不可信。其实此字从“宀”可以无疑,试比较同篇“室”之作(简3)、(简7),“家”之作(简7)、(简11),“宫”之作(简7),即可知整理者隶定作“”是正确的。颇疑此字以“心”为声符而可读为“谗”。“心”“谗”都是齿音侵部字,古音极近。古书“听谗”之例极多,如《逸周书·铨法》:“听谗自乱,听谀自欺,近憝自恶,三不近也。”《管子·宙合》:“‘毋监于谗’,言毋听谗,听谗则失士。”《战国策·秦策五》:“桀听谗而诛其良将。”

,原写作,上部有两对称短笔斜出,是典型的“弁”字。整理者隶定作“”,不能体现其特征,反而合乎楚文字“史”的写法,而“史”字在本辑清华简整理报告中则被释为“吏”,这都是有问题的。关于“史”“弁”二字的纠葛,笔者曾有考辨,敬请参看,此不赘述。

亓(其)宫室(坦)大以高,亓(其)器大,亓(其)(文)璋(章)(缛),亓(其)豊(礼)菜(采),亓(其)乐(繁)而(变),亓(其)未(味)(杂)而(旨),亓(其)(鬼)神庶多,亓(其)祭弼(费)以不时以娄(数)

,原写作,从典型的“弁”,整理者隶定作“”,欠准确,但读“变”则是。上文“听谗而速变”之“变”以“弁”为之,楚文字习见,而此处则特意加“言”旁,值得注意。其实此“”字应是特为音乐之变而造的专造字,有特殊的含义,即所谓变风变雅、变宫变徵之“变”也。曾侯乙编钟铭文已见乐变之专造字,作“”,从“音”为小异,实与“”为一字之变体。

,读“旨”,说详上文。弼,整理者读“拂”,王宁先生读“悖”,均可通,唯意义稍嫌宽泛,盖其后之“不时”和“数”皆属拂悖之具体表现,故三者在逻辑似难构成并列的关系。哇那先生读“费”,子居先生申其说。按此说甚是。哇那先生提到清华简《汤在啻门》16“起役不时,大弼(费)于邦,此谓恶役”,是很直接的例证。另外,郭店简《老子》甲36“甚爱必大费”之“费”作“”,从贝弼声,亦可参证。哇那先生另怀疑《子产》8、23原释“”之字从“弼”省声而读为“费”,也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实应释“”,与郭店简之“”为一字的简繁,均为“费”之异体。“”从“弜”声,不必谓从“弼”省声。另,同辑《治邦之道》18:“如无能于一官,则亦毋弼焉。”“弼”疑亦当读为“费”。

亓(其)政(苛)而不达,亓(其)型(刑)(滥)而枳(枝),亓(其)立(位)用(愗/瞀)民,众(悴)(焉)(告)?亓(其)民志(忧),亓(其)君子尃(薄)于(教)而行(诈),弟子(抟)远人而争(窥)于(谋)夫。

,诸家意见颇有分歧,整理者读“陷”,石小力君读“恐”,哇那先生读“险”,王宁先生谓“险”乃“严”之通假字,林少平先生释“坎”而读“滥”,各有道理。不过,从古书中的搭配习惯来看,可能读“滥”较为合适,林文已有举证,不赘。枳,整理者读“枝”,石小力君指出乃树枝之“枝”的异体,甚是。郭店简《语丛四》16“利木阴者,不折其枳(枝)”,上博简八《李颂》1背“乱本层枳(枝)”,清华简六《管仲》3—4“趾则心之本,手则心之枳(枝)”等,均是其例。然石君复疑读为苛忮之“忮”,似不若整理者理解为以分枝形容刑罚的繁复更为直接。林少平先生引及《孔丛子·刑论》“率过以小罪谓之枳”,正可与简文合观,彼处之“枳”亦应径读为“枝”,旧注如宋咸谓“一作‘疻’,犹伤也”,姜兆锡谓“枳,棘类,多刺”,俱失之。

,整理者读“愗”,训愚。陈民镇先生以“愗”字罕见而改读“瞀”。石小力君读“侮”,谓“侮民”即上博简《容成氏》53“绝种(侮)姓”之“侮姓”。罗小虎先生则读“扰”。陈氏对简文的理解,实与整理者无异,在愚愗、闇瞀这一意义上,甚至可以把“愗”“瞀”当做一对异体字。整理者和陈氏视“民”为偏正结构,石、罗二氏则视为动宾结构,这是一个较大的差别。结合上文“其位授能”来考虑,恐怕还是前一种理解较为合理,“用民”与“授能”相对而言,“用”为任用义,较用以义为好。另有子居先生以“”为“忸”字异体,通“狃”字,训贪,从与“能”相对来看,亦不若“愗”“瞀”合适。

,整理者读“脆”,训脆弱,似不恰当。王宁先生认为即《说文·心部》训“精戆也”的“”字或体,并于“焉”字断句,文意亦嫌窒碍。子居先生读为“毳”,训为细,谓此处的“毳”即“细民”、“细人”的省称,似亦嫌证据不足。唯罗小虎先生读“悴”,谓“众悴”指“人民憔悴困苦”,最为近是。然而,不必训“悴”为憔悴,盖憔悴偏重于形容,《说文》本字作“顦顇”,字俱从“页”以表意。“悴”当为忧悴、劳悴之意,《说文·心部》:“悴,忧也。”《大戴礼记·五帝德》:“舜之少也,恶悴劳苦。”《韩诗外传》卷四:“愁悴哀忧,衰绖之色也。”字或通作“谇”,《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说百姓之谇者,是灭天下之人也。”俞樾《诸子平议》云:“谇读为悴……犹曰百姓之忧也。”简文“众悴”正犹“百姓之悴”也。“”以毳为声,属清母月部,“悴”在从母物部,声韵俱近,故可通。本辑清华简《治邦之道》11另有“”字,疑与“”为一字之异体,其文云:“贫勿废,毋咎毋,教以举之,则无怨。”整理者读“辍”,似不若读为“谇”,《说文·言部》:“谇,让也。”与“咎”相类。又《治邦之道》3:“则或耻自萦□。”“萦”疑可读作“荣悴”,唯末字不识,整句话的意思尚不够明确,附志于此,以俟后考。

焉,整理者训乃;,则读为谨诰之“诰”,文意难通。王宁先生以“悎其民志,忧其君子”为句,“悎”训惊惧,亦欠佳。其语法上之困难,复旦读书会已有分析。子居先生以“”为“戚”字异体,亦不无可商。罗小虎先生以“焉”为疑问代词,读“”为告诉之“告”,文从而句顺,最可信从。,从“且”声,即“诈”之异构。或有疑之者,海天游踪、罗小虎先生均有精详的论证,可以参看。

女(如)是,则(视)亓(其)民女(如)芔(草)(芥)矣,下(瞻)亓(其)上女(如)(寇)(雠)矣,上下=(絶)悳(德)。女(如)是,亓(其)頪(类)不长(乎)。

,整理者读“芥”,是。字从艹割(害)声,实即草芥之“芥”的异体。“下”字下有“=”符,子居先生认为是“抄手所抄写的底本‘上下’原作‘’合文,下有重文符号,抄手抄写时直接把‘’书为了‘上下’,重文符号照抄”,其说甚是,唯“重文符号”应改为“合文符号”。关于“上下绝德”,子居先生举《荀子·王霸》“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为比证,亦极是。“上下绝德”犹言“上下析”也,而其相对立的意思,即上文所言“上下相孚”,实即上不诈其下,下不诈其上之谓也。

王宁先生以“上下绝德如是”为句,哇那先生以“如是其类”为句,均不可从。

公曰:“然,邦(家)之政,可(何)厚可(何)尃(薄),可(何)(烕—灭)可(何)璋(彰),而邦(家)(得)长?”

,整理者以为“滅”字之误,其实应是“烕”字加“口”旁的繁体,读为“灭”,古书“灭”与“彰”的对举,子居先生已有举证,可参。彰、长为韵,阳部。

孔=(孔子)(答)曰:(丘)(闻)之曰:新则(折),(故)则(缚)。(始)(起)(得)曲,悳(直)者(皆)曲;(始)(起)(得)植(直),曲者(皆)悳(直)。歬(前)人□□□亓(其)则。无(烕—灭)无璋(彰),具(俱)凥(处)亓(其)卿(乡),(改)人之事,(当)时为常。”

,原形作,右从“刃”,与清华五《厚父》简3和简6从“刀”之作者同,为“折”字异体,整理者径释为“折”,欠准确。,原形作,前已见于曾侯乙墓竹简53,字从“巿”。整理者隶定作“”,亦欠准确。

对于“新则折,故则”的解释,诸家之说极为纷纭。“折”字多读“制”;或如字读,训折叠、弯曲,或训折断;或读“悊”,训敬。“”字或读“傅”,训依附;或读“缚”,训缠绕;或读“附”、“薄”、“补”、“固”,等等。在整句话的理解上,华师大工作室认为是以新衣故衣为喻,林少平先生谓以丝织事为喻,罗小虎先生谓指对待新吏故吏之态度,子居先生则认为与《管子·小问》所言傅马栈之事有关。详参复旦读书会《集释》,此不具引。

窃谓孔子答语乃针对某公问“邦家之政,何厚何薄,何灭何彰”而发,故“新则折,故则”等语理解为直接就政治制度而言,或许更为合理,诸家之说或求之过深过远也。“新则折”盖谓一味地追求新创制度,则容易遭受挫折。《左传》襄公七年:“衡而委蛇,必折。”杜注:“横不顺道,必毁折。”“”即是束缚之“缚”字异体。《韩非子·备内》:“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则缚”意谓,一味地保守故制,则又容易为所束缚。

“始起得曲,直者皆曲;始起得直,曲者皆直”云云,可能是对“新则折”的推阐。正因为新创制度往往存在较大风险,所以务必慎之又慎,在始起之初,即须保证其正直的方向,苟能如此,则向之曲者亦将以就直,否则,向之直者亦将遂曲矣。“前人□□□亓(其)则”一句,则很可能是对“故则缚”的呼应,可惜残失数字,难知其详。似可推测,大概是讲对前人的治道亦宜有所扬弃。

卿,原形作,整理者隶定作“”,读为“昭”,训明,义嫌迂曲。心包先生谓此字“实乃‘乡’字也,本为相对而坐(或立)的人形之左边的人形调换了方向而已”,并指出“彰”“乡”“常”为韵,其说甚是。更准确地说,此字应释“卿”,“卿”本象二人跪跽相向而食之形,中间的食器或作“皀”,或作“食”,如清华四《筮法》简2之。本简“卿”字左旁跪跽之人形变为直立人形(同类现象古文字中常见),并转为左向,盖受一般“人”旁之类化。“卿”后来孳乳出“鄉(乡)”“飨”。从已知资料来看,由“卿”字分化出“鄉(乡)”字,要到秦代才出现,所以就字形而言,此字仍应释“卿”为确。“卿”读为“乡”。心包先生解释为区域、位置,子居先生更举《诗》毛传“乡,所也”为证,指出“俱处其乡”犹言“俱居其所”,颇可信据。其实,古书亦见“处其乡”之例,《越绝书》卷四:“日月、星辰、刑德,变为吉凶,金木水火土更胜,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顺之有德,逆之有殃。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处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李步嘉先生释“乡”为“顺着的方向”,盖读为“向”,其实同本简“乡”字一样训所即可,“处其乡”言处其所当处之所。《越绝书》紧接着又有“众人容容,尽欲富贵,莫知其乡”云云,“乡”字显然亦应同解,“莫知其乡”即莫知其所在也。此语又见于《孟子·告子上》引孔子语:“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赵岐注:“乡犹里,以喻居也。”得之。王宁先生主张读简文“卿(乡)”为“向”,引北京大学藏汉简五《揕舆》24“昔者既建岁日,辰星终有其乡”为证。其实,彼处“乡”字亦应训处所,北大简整理者读“向”不确。“处其乡”“有其乡”“莫知其乡”俱古时成语也。

,整理者读“改”,是。唯诸家解说多从改动政事人事立论,似未达一间。改者,化也。《战国策·燕策二》:“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史记·乐毅传》和《新序·杂事》“改”作“化”,知二字义近可互作。然则“改人”正犹古书习见之“化人”“化民”也。《荀子·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礼记·学记》:“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管子·君臣上》:“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上博简《诗论》评论《关雎》,亦拈出一“改”字,云:“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拟□□之】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改乎?”此“改”亦犹《礼记·乐记》所谓“移风易俗”。《治邦之道》7—8:“故求善人,必从身始,诘其行,(辨)其政,则民改。”《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九年东观刻石有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民改”“黔首改化”,文例正可与“改人”合证。本简“改”字益以心旁作“”者,盖意在强调变化民心之义涵。《潜夫论·德化》:“夫化变民心也,犹政变民体也。”

恒常之“常”,楚文字中一般作“”,此作“常”似属首见,值得注意。《治邦之道》则“常”(简23)、“”(24)并用。过去已知假借衣裳字“常”表恒常的现象始出现于秦简,现在又可将此用字现象上推到战国了。

“无灭无彰,俱处其乡,改人之事,当时为常”,意思是说,在治理邦家、化治人民方面,不必刻意去强调削灭什么或者彰显什么(实际和上面讲的不一味创新或守旧的意思相近),而是要具体得当,合应时势,方是常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17ZDA300)

作者简介:陈斯鹏,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 51027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