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 海岸译释

2017-04-20 海岸 地球是透明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1316p3ovmd&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安东尼·霍普金斯朗诵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不要温顺地② 走进那个良宵③,

老年在日暮之时应当燃烧与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④。


明智的人,临终时虽懂得黑暗公道,

因他们的话语已迸不出丝毫电光,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善良的人,翻腾最后一浪,高呼着辉煌,

他们脆弱的善行本该在绿色港湾里跳荡,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狂野的人,抓住并诵唱飞翔的太阳,

虽然为时已晚,却明了途中的哀伤,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肃穆的⑤人,濒临死亡,透过刺目的视线

失明的⑦双眸可以像流星一样欢欣闪耀,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而您,我的父亲,在这悲恸之巅,

此刻我祈求您,用热泪诅咒我,祝福我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


作者:狄伦·托马斯

翻译:海岸


 注释 


1.1951年5月诗人为他父亲而作,1951年11月首次发表于《博特奥斯克》(Botteghe Oscure)。


2.原文“gentle”(温和的,温顺的),此处兼有副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3.原文“good night”将“goodnight”(晚安,再见)拆开来,兼具晚上分别或睡觉前道“晚安”与“良夜,良宵”双关语功能,既是在与人生道晚安,又是带着一丝慰藉,从容地走向生命必然的终点,而告别之夜也是值得父亲和儿子永远铭记颂赞的“良宵”,又可看做是诗人对“死亡”的一种委婉语表达,借此减少失去父亲的心中之痛。更重要的是,“良宵”体现出狄兰“进程诗学”(Process poetics)的核心,即生死相融、生死转化的自然观(另文导读)。


4.此行译诗改自巫宁坤的佳译:“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5.原文“grave”也是“严肃的,庄重的”与“坟墓,死亡”的双关语。


6.原文“blinding sight”又是一个双关语,既指“刺目的视线”,也指发出“刺瞎光芒的眼睛”。


7.“失明”(blind),他父亲的最后几年,失明了(参见《挽歌》一诗)。


8.此句“诅咒我,祝福我”(Curse, bless, me)为一种矛盾修辞法,典出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蒂丽儿》(Tiriel, 1, ll.12, 16–18): “他的祝福是残忍的诅咒。他的诅咒也许是一种祝福”(His blessing was a cruel curse. His curse may be a blessing),既是希望父亲坚持本色的性格,又祈望他接受死亡即将到来的现实。


托马斯和他的妻子


 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狄兰写给弥留之际的父亲,首节三行诗的第一行与第三行直抵主题,旨在唤起父亲勇敢面对死亡、与命运抗争的力量。随后四节三行诗列举老年人几种对待死亡的态度,以维拉内拉(Villanelle)诗体向前推进,交替出现首节第一行与第三行的诗句,直至在末节以叠句的形式重现;而这两行诗的关键词形成鲜明的对比:“gentle”(温顺)与“rage”(怒斥)、“good”(良)与“dying”(消亡)、“night”(宵)与“light“(光明)。无论是一个“明智的人”、“善良的人”,还是 “狂野的人”、“肃穆的人”,都不应该温顺地步入死亡。诗人虽然明白父亲最终难逃死神的追逼,却反复地强调“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难怪2014年英国诺兰兄弟联袂编剧/导演的电影《穿越星际》一再选用这首诗的画外音烘托影片的主题,希望父亲不要被动地屈从,殷殷劝诫他保持愤怒的本色,“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要以愤怒来回应光阴的消逝,以生之激情和勇气与死亡抗争,也鼓励或启迪人们不要放弃与命运的抗争,只有体会到“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之后,一个人才能从容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首诗并非是写给即将辞世父亲的悼词,而是提醒活着的人们,人终有一死,却要借此了解人生的意义。 


1952年12月16日,狄兰父亲去世,诗人写下另一首维拉内拉体《挽歌》初稿:


傲然不屑死去,失明而心碎地死去,

以最黑暗的方式,不再转身,

一位勇敢而善良的人,冷峻而孤傲,


Too proud to die, broken and blind he died

The darkest way, and did not turn away,

A cold, kind man brave in his burning pride


1953年11月9日,诗人自身的不幸离世使得这首诗成为永久的残片。现保存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手稿留下狄兰最初的创作意图:“(1)虽然他傲然不屑死去,却还是走了,以最痛苦的方式失明而去,但他并不畏惧死亡,而是勇敢地以死亡为傲。(2)他在天真无邪的时期,自认为憎恨上帝,弄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善良的老人,极其的自傲。(3)此刻他不会离我而去,尽管他已去世。(4)他母亲说,他打小就不爱哭,老了更不爱哭;他哭,也只因其自身的隐痛、他的失明,但也从不大声地哭”。1956年2月发表于《邂逅》(Encounter)时共有40行,后半段是弗农·沃特金斯(Vernon Watkins)根据诗人生前的创作意图整理的:


他如此的天真,害怕死时会

恨上帝,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勇敢而善良,垂暮而孤傲。


屋里的手杖是他的;书是他的珍藏。

他打小时候起,就不怎么哭;

此刻他也不爱哭,除了自身的隐痛。

……

哦,至深的痛,莫过于他会死在

那最黑暗的日子。哦,他的眼睛

竟然能藏得住眼泪,傲然不屑哭泣。


直到我死去,他都不会离我而去。


诗人创作这两首诗均采用一种十六世纪从意大利传入法国(同为罗曼语族),十九世纪再传入英国的维拉内拉(Villanelle)诗体,一种结构优美的十九行双韵双叠句韵体诗,由五节三行诗和一节四行诗构成,首节诗的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然后轮流出现于其余四节三行诗的第三行句尾,并同时出现在尾节的最后两句句尾。韵式为A1 b A2 / a b A1 / a b A2 / a b A1 / a b A2 / a b A1 A2。在文艺复兴时期,维拉内拉诗一开始并非一种定型的诗体,维拉内拉(Villanelle)词源为意大利语(villano,村夫,再上溯到拉丁源villanus, 农夫),一种源于意大利乡村歌舞,常以乡野生活为主题。当初这种牧歌或民谣式维拉内拉诗在法国诗人手中并不遵守任何特定的体式、韵律或叠句,其音乐般的节奏并不依赖于一种押韵格式,而是通过半谐韵或跨节押韵等途径实现,直到十九世纪末才被定义为一种由法国诗人特奥多尔·德·邦维尔(Théodore de Banville)所创造的固定诗体,当时在法国并不流行,传入英国后却日益盛行,绝佳诗作就是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的这首“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这首诗的韵式如下:


night——day——light     [a1 b a2]

right——they——night    [a b a1]

bright——bay——light    [a b a2]

flight——way——night    [a b a1]

sight——gay——light      [a b a2]

height——pray——night——light  [a b a1 a2]


当代诗人难以严守文艺复兴以来的固定诗歌形式,放宽了其关于叠句的要求(此处韵式的汉译也未能完全做到)。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的《一种艺术》(One Art)是另一首广为人知的佳作。其他诗人也曾写过几首维拉内拉诗,如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王尔德(Oscar Wilde)、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大卫·夏皮罗(David Shapiro)和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当代留学德国后因病去世的诗人张枣也曾挑战过这一诗体,写过《维昂纳尔:追忆似水年华》,但也放宽了韵脚。我感觉在更年轻一代的诗人中存在“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原则:韵不宜押得过多、过于一致和过于顺口,最好是不规则地进行押韵,多使用险韵,并且尽量在一首诗中换韵”(一行,《论分行:以中国当代新诗为例》,《诗镌》(2016卷)《诗蜀志》)。我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一度也想复制原文的韵脚,也知道有翻译家做到过,但实际效果并不如意,所以与其凑韵害义,还不如采取斜韵(slant rhyme)的策略,这也符合诗人狄兰常用的诗写风格——擅用非全韵来谐韵,包括元音韵(assonant rhyme)、辅音韵(consonant rhyme),头韵(alliteration)、半韵(half rhyme)来谐韵。


这首诗更大的亮点体现在诗人狄兰的语言变异(deviation),即违反常规使用的语言艺术特色。语言变异常见语音变异、句法变异和语义变异。这首诗中的语音变异体现在诗人所追求的语音规律化上,也就是他采用的语音修辞,即头韵、尾韵的谐韵和半谐韵使用,例如,“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所体现的头韵,其中的辅音[ɡ-ʤ]重复了三次,而且该句诗行,包括诗题在内,在全诗中重复出现了五次。辅音[ɡ-ʤ]的发音强劲有力,突出了诗人呼唤父亲心中顽强抗争的力量,而强劲有力的辅音[ɡ-ʤ]多次出现,不仅确切表达了诗的主题,也强化了全诗强有力的基调。这首诗的尾韵显然有两个,即[ɑi]与[ei],如上所示的“night, light, right, bright, flight, sight, height”和“day, they, bay,way, gay, pray”。首先,尾韵[ɑi]与[ei]恰好是night与day 中元音的发音,night代表死亡,day代表生命,正如黑夜是死亡的隐喻,光明也是生命的隐喻,阐明此诗的主题即生与死。其次,每个诗节中[ɑi]与[ei]押韵出现的地方,每节中都是1个双元音[ei]夹在两个或三个双元音[ɑi]之间,也就是说,生受到死的挤压,死的力量看似超过生的力量,正是因为生的难能可贵,诗人更要鼓励父亲振作起来,与死抗争,争取生的力量,表现诗人对父亲的鼓励,更体现了诗人的生死观——即使生命的力量抵不过死亡的逼迫,但正因为这样才显得生命的可贵。因此,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认识与思考。而[ɑi]与[ei]的谐元韵的密集使用出现在第三节与第五节上: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句法变异最明显体现在“gentle”一词上,该词会给读者带来一点点困惑,按常规的语法规则,“go”是行为动词,后面应跟副词,却用的是系表形容词,常规的表达应该是“go gently”而不是“go gentle”,然而诗人偏偏选择了“gentle”一词,但细究起来,诗人的选择也不无道理,且暗合诗歌的主题。诗人笔下的“gentle”兼有副词和形容词的用法,用作副词则修饰行为动词“go”和整句话,用作形容词则修饰动词“go”,但此时的“go”已不再是普通的行为动词,而是带有表意功能的系动词,此处的“go gentle”可以理解为“become gentle”。结合此诗的背景更易理解,那时诗人的父亲正步入死亡,意志逐渐消退,而诗人的父亲以前却是个性格强势、意志坚定的人。想到此,诗人便呼唤父亲不要消沉,振作起来,勇敢面对死亡,这正是该诗要表达的主题。因此,此处句法的变异给全诗带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开始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语义变异,即语义逻辑上的不合理,如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矛盾修饰法(oxymoron)及谐音造词法(homophonic coinage)等。此诗中最明显的语义变异是最后诗节中出现的一对矛盾词“curse”(诅咒)和“bless”(祝福)。从语义的角度分析,这一对词词义相反,连用只会造成语义逻辑上的失当,从修辞学上分析,属于一种矛盾修饰法。诗人故意联用一对矛盾词看起来矛盾,分析起来却有意义,结合此诗的语境分析便易理解。此时诗人的父亲正是弥留之际,诗人为了挽留父亲,为了鼓励父亲,即使父亲诅咒诗人,诗人也无怨,因为如果父亲还能诅咒诗人,则至少证明诗人的父亲还活在人世,这对诗人来说就是祝福,由此可见诗人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临终前的不舍,而诗人的这种情感非得通过这对矛盾词的语义变异才能传达出来。此外,我们也能自然联想到《圣经》中上帝的“诅咒”与“祝福”及其常见的反义平行的句式。 (参见另一首《序曲》的解读)


附原诗: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海岸,诗人、翻译家,学者。浙江台州人,八十年代就读于杭州大学(现并入 浙江大学)外语系,现供职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著有《海岸诗选》《挽歌》(长诗,2012);译有《狄兰 • 托马斯诗选》《贝克特全集:诗集》(与余中先合译,2016);编 / 译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中国当代诗歌前浪》(汉英对照,欧洲 / 青海)等。2004年曾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和平文化合作研究项目,论文及和平组诗入选“UNESCO-EOLSS 维生系统百科全书”。2016年获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STA翻译成就奖"。


往期回顾:


读其诗,想见其为人,悼念余国藩教授 | 孙康宜

沈君山:一代士人的出入之间 | 苏 炜

王敖:王小波和布罗茨基 | 纪念

米亚·科托:我们不知道我们会说这些语言

《被解放的姜戈》里的那首伟大的歌曲:Johnny Cash





我们的连体公众号AoAcademy(ID:AoAcademy)是一个用于开发诗歌与艺术教程的平台,它的线下活动是“诗公社计划”,由旅美诗人王敖和深圳“飞地传媒”张尔于2016年创办。



版权声明:本期内容版权属于地球是透明的(ID:Transdaoist),未经同意,其他微信公号和媒体请勿转载。喜欢我们的内容,请把它转发给你的朋友,如果想要加入我们或投稿,请发邮件到wangaoxueyu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