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倒计时41天,前人大教授一段话刷屏:上不了好一本,孩子基本就是劳动力

我是王耳朵 北城远在北方 2023-08-06



 

昨天,刷到前人大教授储殷的一条视频。

 

他讲到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家长问他,高考小孩子成绩一般,选什么专业合适。

 

储教授的回答,尖锐而露骨:

 

“如果上不了好的一本,只能上差一本和二本,那孩子基本上就是劳动力。”

 

“高考和考研逃避内卷就两条路,要不下工厂,要不出国。”


视频三分多钟,有兴趣可以点开看下。

 


高考倒计时41天,今天就趁此机会,聊聊储教授口中略显无奈的“二本”。

 

二本学生,真有那么遭人嫌?

 

二本出身,就再无翻身之地?

 



01
二本院校的学生,是社会的底色
 
 
先看组数据。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
 
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只占100多席。
 


而202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1078万人。
 
这么多人,能考上211的,只占5%;能考上985的,不到2%
 
换言之,普通一本和二本甚至大专,是大多数高考生的归宿。
 


这群沉默而平凡的绝大多数,勾勒出普通人最常见的成长路径。
 
出身平凡,四周是毫不起眼的同龄人,身后站着下岗的母亲和谋生的父亲,或许还有仍在寒窗的兄弟姐妹。
 
他们艰难坎坷地熬过了应试教育,以高不成低不就的姿态跃过了高考,走进新一轮的竞争,经受社会的捶打。
 
走进大学前,他们是拼尽全力的小家庭里,亮起的一抹希望。
 
走进大学后,他们变成了繁华都市里,逐渐沉默的小透明。
 
《二十不惑》剧照
 
但也是这群人,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中坚。
 
他们在各行各业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虽然不出彩,但却是绝对的不可或缺。
 
著有《我的二本学生》的黄灯老师,在广州F学院任教十多年,对4500个学生进行了长期观察和10年的走访。
 
她说:
 
“就业形势好时,他们往往会留在本省、本地,甚至回到家乡的基层,成为地方发展的生力军;
 
就业形势低迷时,他们往往成为市场化自主择业境况下,最为迷惑和挣扎的一群人,大学生农民工化,重复父辈的路径,正在成为一些年轻人面临的现实。
 
无论何种情况,他们都以一种沉默而坚定的存在,成为影响现实的势能,波及万千家庭的命运。”
 
没有人需要为自己拥有常态化的生活感到抱歉。
 
能成为本科率5%里的其中一员,已经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02
二本文凭的困境
 
 
《中青报》几年前发布过一篇大学生的自述,题目叫,“我出身二本,为什么你们不看我的简历?”
 
作者高考没服从专业调剂,被补录到一所普通二本师范类院校。
 
毕业投简历,他投出去几十封邮件,大多杳无音讯。

 
他着急,辗转找到一位HR询问原因。
 
对方委婉告诉他:“可能是你的学校达不到要求,招聘方直接忽略掉了。”
 
“因为每一个筛选环节都可能有鄙视链,有的人只要985、211的,有的人不要跨专业的,你只能服从规则,否则只能被清理出局。”

他愤懑不平,详列了自己简历上实习的经历:
 
大二在中央级媒体,大三在一家全球领先的公共关系咨询公司。
 
报道频登头版,网感很强,很能抓得住重点,两次实习均获得领导很大肯定。
 
但这经历被学历笼罩,绽放不出任何光彩。
 
半个月后他终于等来一通HR的电话,在问及他的学历前,两人对话很顺利,HR很满意。
 
但知道他是二本院校后,HR草草结束了对话,并当即传送一封拒绝的邮件。
 

黄灯老师的一位学生,也在给她发的邮件里写:

“每天上网投简历,去面试,失望,身心疲惫。晚上睡不着,害怕明天睁开眼睛又是一天,日子过得惶恐。 有时实在太压抑,半夜睁开眼睛大哭,这种境况实在让人撕心裂肺。 有时候,会悲观地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反观别人的日子都是过得那么好,心里也很酸,怎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过得好好的,非要像现在这样落魄?”

这些经历,是许多二本学子都曾面对或即将面对的现实。
 
 


03
二本生的出路在哪里

 
70、80年代,中专生、专科生也曾被视为“天之骄子”。
 
而如今,文凭被稀释得稀碎。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教育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
 
一定要问二本生的出路,最优选择,可能还是公务员。
 
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公务员是个香饽饽。如今,它依旧是。
 
用黄灯老师的话说,“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
 
因为它只限专业,不限985,211,很多岗位本科就行。
 
特别是疫情时代,无数人丢了饭碗,公务员成了大家都羡慕的稳定职业。
 
当然,二本生还有条出路,就是考研。
 
我的一位朋友,从迈进一所普二之后,就坚定了自己“洗白学历”的决心。
 
这话听着自嘲,但大学四年,他没放弃任何一个科研竞赛的机会,证书拿了又拿。
 
600多分的六级,加上常年霸榜的绩点、综测,让他在毕业那年成功保送上海一所双一流。
 
 
除了这些,还有一条“翻盘路”。
 
认清现实,踏实、务实地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

有人从不缺席课堂,能拿的奖学金概不错过,多份荣誉多分底气。

有人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备考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等证书,为自己多谋一条出路。
 
有人早就意识到自己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便认真为校招做准备。
 
插个数据,2019年昆明理工大的校招名录,世界五百强25家,是少了点,但国企和事业单位有足足536家。
 
机会依然存在。
 
《二十不惑》剧照
 


04
不管几本,你得有立身之本
 
 
有句话叫,大学毕业三年看学历,五年看履历。
 
这是真的。
 
学历歧视是有,但更重要的,是能力重视。
 
早前《非你莫属》一期节目里,有个叫焦永芮的男孩子。
 
他本科毕业于长治学院,不百度都不知道这所学校坐落何方,后考研进入昆明理工。
 
在一众北航、清北、斯坦福的毕业生里,他的学历太不起眼。
 
但焦永芮一上台,就得到了BOSS团抛出的橄榄枝。
 
因为他的二本,足够折腾。
 
他发过传单,做过销售,摆过地摊,写过软件,还卖过电脑、手机、衣服、零食。
 

他曾用27天做了20几份兼职,赚取了1万2的薪水。
 
后来在校期间成立软件编程工作室,几个月就有近50万的收益。
 
有这些实事在前,学历被逐渐弱化。
 
在场十二位老总,没有一个人灭灯。
 
焦永芮,如愿进入通灵珠宝做了总裁特别助理,后又任法国某葡萄酒CEO,现在是浙江一家企业的常务副总经理。
 

再说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他的起点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他在大学折腾了几次创业,都不太成功。
 
毕业后果断去了北京、上海闯荡,见世面,收集经验。
 
在大家都抱着“光头不需要买洗发水”的观念时,他白手起家开辟了一个专门卖玩具给大人的行业。
 
在王宁没发迹时,他到处求投资人,多数人的评价是:“学历平平,没正经上过班。说起话来表情平静没感染力,团队里也没精英。”
 
还有人直接嘲讽:“这么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会轮到你呢?”
 
后来王宁身家200亿后,他们的评价一致变成了:“他性格沉稳,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拥有消费创业者的许多优良品质。”
 
就是这么现实。
 
当你能力牛逼时,学历根本不是问题。
 
起点低没关系,别丢了自己的闯劲。
 
图源@《冰点周刊》
 


05

 
考试有竞争,竞争就有分化,分化就意味着有头部、腰部、尾部的排序。
 
但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记住:
 
排在哪里是别人的标准,站在哪里才是你自己的选择。
 
尤其是即将高考的孩子们。
 
在还有机会冲刺的时候,不要提前放弃,一定要跳到最高的那块台阶上去。
 
我希望你们能在最好的学府,去构建自己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充满力量的人生。
 
如果拼尽全力,还是没有达到。
 
没关系的。
 
高考可能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改变命运的节点,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人生不是一段水到渠成的童话,不是考上好大学就会完美结局。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为了告诉你,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保持终身学习,持续奋斗。
 
就像北大宣传片里说的,
 
要用一生的努力,做一个趋光的人。 


原创推荐


生育率降低,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见过世面的女人,只爱自己!
三年疫情,总该让我们清醒点什么吧!
你那么多的执念,究竟喂饱了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