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欢迎来到艰难时代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11-16




道德崩溃时,往往有多米诺骨牌效应。

我们之前讲过不少国外的情况。比如《2020英国(不)抗疫简史》里通过整理全年英国媒体新闻的方法,展现了“更高级的人道主义”是如何变成不作为的遮羞布的。

→后来《全球最好的公立医疗系统这两天因为新冠崩了?》里讲了英国人看不上病的情况,这些情况再后来被Sky新闻台等制作成了小视频,比如94岁老人在医院走廊等两天仍无法就诊、80岁老人摔倒在雨中等救护车十几小时、救护车在医院门口排队无法放下病人因为医院床位不够等等。

→到《一个地狱级笑话》里我们介绍了Private Eye痛骂私立连锁医院在公卫系统崩溃之际大发其财,Private Eye起了个听上去很惊悚的名称,叫“末日利润(profits of doom)”,说这些末日利润,让某些有钱人更有钱了。

上面是英国的情况,我们还介绍过一点美国的情况,比如《忘了“神药”瑞德西韦的骗局了吗?》里介绍了美国药监局和吉利德用假药瑞德西韦骗欧盟12亿,最后被WHO揭穿说“瑞德西韦没用的报告不是几个月前就发给你们了吗”的故事。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叫人道灾难》里讲了为了利润,全美各大医院纷纷把儿童病房改造成ICU,赚取更高利润,然后儿童医疗挤兑爆发,看不上病,就算看上病父母花销也更大。

→到了《深挖一下白宫急删的社保推文》里,在新冠、流感和RSV携手猛攻下,一些医生家的婴儿也看不上病了。

前两天又看到一则澳大利亚的新闻,其实算不上新闻,是8月底的旧闻了,说因为疫情造成劳动力短缺,澳洲缺40000名服务员之类的柜台店员,然后零售商协会推动要放宽年龄限制,将其放宽到13岁。

童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想起我的朋友鹏哥跟我说过的话,他当年当服务员时,每天接触到的陌生人在300-600之间,换句话说,代入场景,这些13岁的孩子每天都要反复抽奖,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和之前40000个成年人一样?

这个号主要是搬运英文媒体新闻的,所以国外说的多一点,讲了那么多国外的骨牌效应,不代表我们这边就风景独好。

“层层加码”搞出来的争议事件已经不少了,在《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里我们也讲过疫情叠加经济周期,所有人都有怨气,但其实在我看来,情况不止这些。

以前两天刘书记事件为例。“生日礼”让人很不舒服,后来传言这还是照稿念的八股文,让人更不舒服。我的朋友余亮老师昨天写了一篇很犀利的评论《对,我在教你做事》,我今天推送的第二篇转载的就是它。余老师评论过的内容我就不评论了,我讲一些他没怎么讲的。

“成人礼”事件后,骂刘书记成了流量主们追逐的新热点,一时全网讨伐之声。刘书记成了情绪的发泄口,某种程度可以理解。但也不出意料的,部分“正义”的网友本着人肉原则,把别人误伤了。

造谣有经济效益,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如果事情到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网络故事,但事情还没完。到了晚上,一条20秒的小视频流传开来,说刘自己阳了,撒泼打滚不肯去隔离,小区业主齐声高喊“把阳拉走”。

这个小视频惹得一些“睿智”之士又激动起来,打脸来得这么快,怎能不激动?但第二天早上9分钟的完整视频出来,原来20秒视频是有意剪辑的,真实情况是小区有四十多个阳,阳的不肯走,没阳的高喊“把阳拉走”,刘本来坐在地上休息,爬起来对人群解释,说人会拉走,但要先准备房间准备物资。

还是那句话,造谣有经济效益,满足部分人“正义想象”的谣言尤其在这方面有潜力。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这些年被谣言带的节奏多了,很多朋友遇到一些所谓的新闻其实已经不那么容易上头了,会选择等一等再说。我的朋友圈里,没人第一时间评论刘感染的谣言。但第二天晚上却有一位朋友开始以“刘感染”为基础,大发“社会溃败”的感叹。问题是,这位是新京报的记者。

我不喜欢一杆子把一家报社打死,据我观察,这位记者也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年轻人,但是这件事让我感到恐怖,你能想象吗,完整视频已经出来一整个白天了,最后只有一名记者信谣。这个画面的冲击力是很大的,什么样的圈子是这样的氛围,把年轻人都教坏了。如果连事实都不能尊重,社会发声筒的社会责任感再强,数值再大,前面也要加负号的。

艰难时代,道德的崩溃往往有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怎么面对病毒,各人都有各人的小账,各国也有各国的大账。我今天想强调的是,骨牌效应已经显现,可能有些人像我一样感受到了,感到悲观,有些人却还未察觉。不管察没察觉,人性里包含离开人群的渴望,但谁也离不开人群。

“欢迎来到艰难时代”是多克特罗一本小说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起题目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它。

— END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