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理论青年说第1讲回顾:李钧鹏教授主讲“战争社会学初探”(附PPT)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1年2月1日


上周日晚(1月31日),由微信公众号“Sociological理论大缸”举办的“社会理论青年说”系列,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李钧鹏教授以《战争社会学初探》为题,带来了系列第一讲。共有900多位老师和学生参与了这场讲座。


李钧鹏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年战争社会学的中译本引进情况,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剑与犁”译丛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的“军事社会学”译丛,同时介绍了国外战争社会学的近年出版情况。 

为了深入展开这一议题,李钧鹏教授结合马克思和韦伯对战争的理解,从战争的界定入手,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至少两个集体行动者之间诉诸于有组织的暴力行动的武装冲突”,并分别从“暴力行动/社会冲突”、“组织”、“意图” 和“极端性”展开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接着,为了方便从外延上进行区分,李钧鹏老师也结合了国家间战争、内战、革命、恐怖主义等多种形式,具体讨论了这些情况的分与合。

 


在追溯战争社会学研究脉络时,李钧鹏教授从知识社会学角度,从启蒙运动对战争的遗忘、第二次世界对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重点从欧洲转到美国的历程、战争社会学的生涯等角度层层开展,指出作为启蒙运动产物的社会学,其隐含的参照系是资本主义,影响了对于战争的理解。而战争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衰落,也影响了战争社会学的发展。 

从这个脉络出发,李钧鹏老师先是梳理了霍布斯、孟德斯鸠、弗格森、休谟到康德、克劳塞维茨、托克维尔等思想家关于战争的社会思想,接着在社会学经典作家中关于战争研究的历史线索里,将孔德、涂尔干、马克思等古典社会学家与二战后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等讨论结合起来,最后探讨了当代战争社会学的三种进路:

* 从权力关系角度,将政治视为战争的延续的福柯主义

* 结合地缘政治与军事组织,从国家形塑角度分析的新韦伯主义

* 将战争不只视为物质性事件,也包括意义解读和集体记忆的文化主义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之后,许多与会老师和同学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考问题,李钧鹏老师详细地予以解答,例如:如何微观与情感视角的战争研究?如何理解当代的信息战、贸易战等表述对于战争界定的弹性影响?如何理解国际关系与社会学对于战争研究的同与异?

 


李钧鹏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社会理论青年说”的首讲,也会有视频回放和文字记录稿陆续在“Sociological理论大缸”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吕炳强、刘拥华、李钧鹏等10位师生【圆桌漫谈】社会学的理论流变与教育实践

知识社会学课程大纲(李钧鹏老师,2019年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