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灵甫:带着悲观失望走向人生终点

衲曰 2021-05-17

更多好文,尽在“衲读”“衲曰”


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身亡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第10期

作者:周渝



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上烈日灼人。持续三天的枪炮声逐渐消停,漫山华野官兵押送着一队队国民党军俘虏朝山下走去。霎时风云突变,大雨倾盆而下,雨水混着鲜血,冲刷着血火洗礼的山崮。孟良崮战役,陈毅、粟裕棋逢对手,几轮惊心动魄的博弈,最终以华野取得完胜,国民党精锐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告终。整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第58旅旅长卢醒、第57旅副旅长明灿等高级将领尽数战殁于此役。


战役结束后,华野宣布张灵甫是在战斗中被火力击中身亡,而国民党方面则宣称张灵甫等人是“集体自戕殉国”,两种说法针锋相对。从那时起,张灵甫就为后世留下第一个谜团。在众多民国将星中,张灵甫无疑是相当耀眼的一颗。70年来,随着张灵甫历史形象不断变化,人们所争议的已远不止于他的死究竟是“阵亡说”“自杀说”还是“俘后被杀说”,而是涉及张灵甫其人一生的功过。誉者捧为“战神”,谤者毁曰“张马谡”。无尽的争议衍生出重重迷雾,使得留下记载并不算多的张灵甫变得更加模糊了。

不热衷政治的黄埔生


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生于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东大村的一个耕读之家。张灵甫最初叫张钟麟,表字灵甫,直到全面抗战前夕才将名字倒换,改为张灵甫。少年时期的张灵甫学习成绩优异,写得一手好字,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若非时代原因,张灵甫很可能向着文人学者的道路发展。不少资料说张灵甫毕业于北大并不完全准确,首先他并未毕业。具体情况很难考察,只说他念了一年书后就被迫辍学回家,是因为家中困难,无法支付其学费所致。另据师哲回忆,当时他与张灵甫一直在一起,并未提及张考北大之事,故北大这段经历值得再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张灵甫当了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后遂决定投笔从戎。


张灵甫的转型之路也不顺利,最初在河南投军时,竟然没有军队愿意收他,据张灵甫遗孀王玉龄女士回忆说,当时招兵的不接受张灵甫的原因是嫌他身材太高大,不仅做衣服费布料,站在队伍中也太显眼。

据学者霍安治分析,张灵甫从军受阻的原因更可能是地域关系所致,张灵甫一非本地人,二没介绍信,三没认识的人,被拒之门外的概率自然很大。


彼时张灵甫囊中羞涩,身上仅有一支牙刷,一块手巾,连吃饭都成问题,陷入困境。几经挫折后,张灵甫决定报考河南督理胡景翼办的国民二军驻豫军官团,顺利考入,接受军官速成教育后分配到国民二军,这才算是实现转型的第一步。


驻豫军官团在开封受训期间,张灵甫遇到了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于右任欣赏张灵甫的才学,推荐他南下投考黄埔,张灵甫自然欣然前往。值得一提的是,师哲当时也在开封,与张灵甫关系似乎还不错。据师哲回忆:“五卅惨案的发生又一次增强了我入伍的决心。我的一师的同学张灵甫也到了开封,他找到了于右任先生,由于老先生介绍准备到广州投考黄埔。他邀我一起南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