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2021年春季“未名学者讲座”一览

文研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2-10-27

“未名学者讲座”是由文研院主办、兴证全球基金资助的学术讲座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学者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基础学科发展和青年学者进步。2021年11月2日,“未名学者讲座”第七十六期“1830年的世道与人心——《红与黑》与‘贝尔德案件’”即将举办,文研院2021年秋季学期的“未名学者讲座”也随之拉开帷幕。


2021年春季学期,文研院邀请了不同领域学科的八位青年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讲座。在此我们特将讲座信息汇总如下,以便各位读者回顾、备览。


 未名学者讲座68




未名学者讲座68

达利特大众之声

一种对印度历史的替代性书写


主讲人 | 张忞煜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评议人 | 吴晓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 | 昝 涛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达利特大众是19世纪印度低种姓平权运动兴起以来形成的身份概念,包括首陀罗和贱民等边缘群体。这一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出身低种姓的社会改革家普雷对马哈拉施特拉地区婆罗门强势话语的批判,并在之后由出身贱民种姓的安倍德卡尔领导的贱民解放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


赫瓦贾·萨哈卜与神秘主义者和音乐家


本讲座将梳理达利特大众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雅利安文明的他者化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自我身份认同,如何借用佛教的文化资源来想象边缘群体的历史,如何在现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批判性的抗争书写。这些围绕达利特大众身份的各类文本共同塑造了一种对印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替代性书写。


主讲人张忞煜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69




未名学者讲座69

汉地舍利崇拜的兴起

南朝佛教国家化之一端


主讲人 | 陈志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研院邀访学者

评议人 | 陆   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文研院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持人 | 史   睿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舍利作为佛陀入灭之后独特的存在方式,在各主要佛教传统中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崇拜对象之一。目前东亚佛教舍利研究的重心是舍利容器的形制、舍利瘗埋的方式,以及皇室舍利崇拜所反映的政教关系等方面。本讲关注汉传佛教最早期舍利的灵异叙事以及舍利瘗埋之前的展示、供养活动。


研究的问题和涉及的时段,决定了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东晋南朝至初唐成立的志怪小说、灵验记等文献,尤以道宣所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为主干。道宣以舍利、佛像、经书/圣僧为序编次史料,又将舍利细分为感应舍利和阿育王塔舍利两类,透露出时人对舍利性质的认知。对相关材料做严格的史料批判,本讲指出汉魏间舍利崇拜诸传说,均出于后世杜撰,史实性皆当存疑。舍利崇拜在汉地的初传,滥觞于西晋后期的洛阳,永嘉之乱后向南方传播,其安置方式主要是佛塔刹柱之下和佛像肉髻中。当时人们对舍利的来源相对漠然,强调舍利由感应获得,舍利的形态则多为珠形珍宝。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壁画墓中的舍利图像与榜题


西晋时期,《阿育王譬喻》(Aśokāvadāna)相关经典陆续译出,十六国后赵的佛图澄开始将阿育王分建舍利塔的传说向汉地落实。著名的刘萨诃礼拜阿育王塔故事,文献最古层的成立地当在羌、胡混杂的山-陕交界地区,很可能经由关中丧乱后南下的雍秦流民和败军流传到江南。梁武帝大同年间,又附加了长干寺阿育王塔传说。阿育王塔舍利的出现,赋予了舍利神圣的来源,同时舍利的形态也转为可见的人体遗骨。


各式舍利盒


刘宋后期,直到齐梁两朝,先后有法献携来乌苌国舍利,以及梁武帝重开鄮县、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围绕舍利举行盛大的供养仪式。具有神圣来源的遗骨型舍利,成为被皇室和贵族所垄断的高级崇拜物,在都市街衢被巡游、瞻礼。种种新变,渐开隋唐以降皇室舍利崇拜之先河,可视为南朝佛教国家化进程的重要表征。


主讲人陈志远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0




未名学者讲座70

宋元时期的五音墓地


主讲人 | 刘   未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 |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主持人 | 程乐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宋元时期的阴阳地理人常以五音分五姓、五姓配五行来指导堪舆活动。明清以来,这一系统的地理术逐渐衰微不传。时至今日,考古者面对宋元家族墓地材料,已经很难分辨其所蕴含的五音姓利择地理念了。虽然宋元时期通行的一些五音地理书仍然流传至今,为了解五音墓地的规划依据提供了重要线索,但其中关键内容应如何理解,仍然悬而未决。


丰安村墓地分析图


本讲座从石刻史料入手,通过分析五音墓地营建活动实况,重新解读五音地理书中有关昭穆贯鱼葬排布原则的表述,并结合考古实例,对包括皇陵在内的宋元时期五音墓地布局给予新的阐释。


主讲人刘未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1




未名学者讲座71

后真相时代的假新闻


主讲人 | 左亦鲁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评议人 | 朱苏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人 | 章永乐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讲座聚焦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泛滥的“假新闻”(fake news)。谣言古已有之,为何假新闻会在近年——特别是2016年前后——集中爆发,其背后有怎样的技术、心理、经济和政治社会学原因?当人们谈论假新闻时,他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假新闻生命周期的三个关键主体——制造者、传播者(平台)和消费者(公众)——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治理假新闻存在哪些可能的法律、技术、市场和规范手段?以CDA 230为代表的的第一代互联网立法是否已经落后于现实的发展?如果是的话,又如何对其进行改革或重塑?最后,打击假新闻又会与哪些言论自由经典原则和理论存在张力?


“大交易”(the grand bargain)

”免费”背后真正的交易和逻辑是:用户“免费”使用社交媒体和平台,付出的“对价”则是为平台带来流量以及更重要的——数据。


围绕上述问题,本讲座试图从一种基于法学但又有所超越的角度,做初步思考与回答。


主讲人左亦鲁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2




未名学者讲座72

贾米在中国

一位15世纪波斯苏菲的文本旅行


主讲人 | 沈一鸣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讲师

评议人 | 王一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持人 | 王宇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努尔·丁·阿卜杜·拉赫曼·贾米(1414—1492)是15世纪波斯一位多产的苏非哲学家和文学家。从全球视角看,贾米作品流传甚广,且在中国获得了独特且突出的地位。他的两篇波斯哲学作品《勒瓦一合》和《阿施阿特·拉玛阿特》相继传入中国,在被当地穆斯林广泛研习地同时在清初被译为中文。其中流传最广的两个译本分别是舍起灵(1638—1703)的《昭元秘诀》和刘智(约1670—约1745)的《真境昭微》。“昭元”和“昭微”,展现了中译者不约而同对贾米经书揭示苏非本源与精妙的认可。


《七宝座》(Haft Awrang)插画

一位年轻人正在向他父亲寻求有关爱的建议


本讲座旨在通过梳理贾米作品从中亚进入中国并被汉译的过程,讨论贾米作品文本在中国的流变,以及贾米形象如何在这一跨文化之旅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折射出新的映像。


主讲人沈一鸣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3




未名学者讲座73

查理曼与弃绝魔鬼

对加洛林改革的一项话语考察


主讲人 | 刘 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员

评议人 | 李隆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主持人 | 田 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在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皇帝查理曼(768—814年)的统治晚期,对基督教洗礼仪式中“弃绝魔鬼”环节的讨论相当高频地出现于洗礼释义、君主条令、书信、布道辞等不同类型的文献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症候。


查理曼帝国示意图


针对查理曼810/1年洗礼通函提出的“什么是弃绝?什么是魔鬼的作为和浮华?”的问题,主流洗礼释义作者认为,基督徒在洗礼弃绝中完成道德身份的皈依。查理曼本人对洗礼弃绝的格外关注体现于为筹备811年的全国集会而颁布的两部王室条令中。查理曼通过弃绝魔鬼的现实意义的追问,责成教会人士真正做到“抛下尘世”,即不得过深涉足世俗事务,同时身先士卒地提供道德榜样。里昂主教莱德拉德针对洗礼弃绝问题给查理曼的回信虽然认同皇帝的道德神学反思,但拒绝将每位基督徒应当做到的“弃绝魔鬼”与对教会人士的“舍弃尘世”要求混为一谈。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派教士阶层对查理曼的洗礼弃绝问题的响应。现存若干部成文于9世纪初的民众布道辞,反映了将围绕弃绝魔鬼问题的道德话语向普通基督徒传布的道德改革实践。查理曼的“弃绝魔鬼”之问及其引发的回馈,反映了加洛林改革实践中的交流机制,以及晚年查理曼及其教会对欧洲基督教帝国更根本的统治基础的探寻。


主讲人刘寅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4




未名学者讲座74

整风运动后的中共华北根据地干部


主讲人 | 赵   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评议人 | 黄道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持人 | 姜   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抗战时期的整风运动是中共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毛泽东同志即认为,整风“是使党推向前进的运动,如果没有整风,党就不能前进了”。可以说,无论持何种立场、观点,论者谈及整风运动,均不会否认其对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中共干部队伍的重大意义。不过,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既往对于整风之“效用”“影响”“意义”的论述几乎都是宏观的、长程的。从总体上理解整风运动的意义,自然需要沉淀后略带距离感的省思;只是这种意义积累的起点恐怕还是整风最初告一段落时的实际效用。


李敏同志的报告


本讲座要予以简单回答的即是几个我们有轮廓却无把握的问题:整风运动的收束期到底情况如何?运动有何余波?整风运动到底在当时如何对干部队伍群体结构、思想轨辙、行为取向形成关键影响?


主讲人赵诺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5




未名学者讲座75

南宋道学家如何“治国平天下”


主讲人 | 方诚峰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评议人 | 包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持人 |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道学”作为一种思想,到底如何影响了南宋历史?学界注意到了道学家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在南宋朝廷的活动,也注意到了道学家在地方教化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道学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如何影响南宋的命运,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本讲座从“絜矩之道”概念出发,试图说明财利问题与心性问题一样是道学的核心关切。


江南东路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讲座以南宋后期的江南东路为例,展现道学家在赋税减免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尝试将其与南宋末年公田法的实施联系起来。道学的主张与实践,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南宋军事财政的手段与结局。道学对南宋朝堂、地方军政等不同层次的政治世界的冲击也因而是相当分化的。


主讲人方诚峰老师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赞 助

兴证全球基金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汪珂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