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往期回顾|“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系列讲述(2018-2020年)

“传承”系列讲坛是文研院的特色活动之一,旨在邀请人文社科领域的校内外学者讲述北大学术传承、治学机缘和为学理念,彰显文科学者代代相承的优秀学风和辈辈学人不断追求的骄人风采。在“传承”系列讲坛第五期来临之际,我们对该系列的前四期予以回顾,以供读者备览。


1

2018年4月20日


第一期“传承”活动于2018年4月20日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陈侃理研究员、新闻传播学院王洪喆助理教授、中文系陆胤副教授、哲学系程乐松教授、社会学系孙飞宇副教授、历史学系昝涛副教授、艺术学院贾妍助理教授七位青年学者先后登台,讲述了他们与北大、与学术结缘的故事


►►视频 |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未名学者讲坛”(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七位讲述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求学之路的三个关键词。其一是“师者”。师者是北大学脉人格化的代表,老师们对学问的卓越追求、对智识的深刻洞见、对后辈的无私提携,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其二是“北大”。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思想氛围给予青年学人巨大的精神滋养、自由空间和归属感,一代代学术新人也在以其崭新的格局和气象反哺燕园。其三是“时代”。时代是个体生命体验的交织,也必定与学术创新发生共振;如何将个体经历与群体记忆、时代脉搏相联系,是伴随北大人终生的学问。


北京大学王博副校长、哲学系叶朗教授、中文系张鸣教授也作为嘉宾参与了本次活动。在他们看来,老一辈学人在时代的坎坷和曲折中,仍坚持对真学问、真问题的执著探索,怀揣对大时代、大格局的热忱关切,这是学术火种得以在燕园代代传承的精神保证,也是北大始终在变革中不移本色、在守正中接续创新的思想力量。




2

2018年9月21日


第二期“传承”活动邀请六位北大资深学者,以视频和现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分享了他们的求学和治学经历。


►►视频 | 厉以宁:我与北大


作为1951年老北大时期入学的代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是同时见证沙滩红楼与湖光塔影的北大人,也亲身经历了老一辈经济学人的言传身教。在课程体系还不完善的年代,老师们虽自谦为“贩卖者”,却倾尽所长提供最新的思想养料。他们一面注重培养学生多读书、勤发问的习惯,一面也鼓励其积极探索新思维、新观点,这些谆谆教诲都在厉以宁后来的治学问道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他赠予当今年轻教师和学子的箴言。

 

►►视频 | 楼宇烈:北大人的品格


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同样是在园子里生活了63年的老北大人,他对老师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诲记忆犹新。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他也要求自己做到“深入浅出”,即让从未涉足该领域的听众听懂,让专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听出新意。他还着重回溯了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这不仅是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生动体现,还对当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视频 | 袁明:师道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看来,北大的“师承”最典型的表现是老师们对学生的“鼎力推荐”。从课堂上的循循善诱,到千里外的书报传送,再到深造过程中的鼎立引荐,师者的春风化雨从未缺席。在被“合力托举”的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跨文化的学术意识和能力,也肩负起了融汇中西、传递中华文化的使命。她也更深地体悟到了来自北大学术共同体的魅力,那便是以“学”为本、以“学”奉己、以“学”乐群、以“学”育人。

 

►►视频 | 段晴:“没有新东西,就不用写”


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眼中,北大的教育以两种脉络打造了她立世和为学的观念。其一是自省自学的良好习惯。在北大求学的日子里,她不仅收获了学识的增长,还广泛阅读了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专著,在无形中受到了前辈学人的熏陶。其二是开拓创新的学术传承。季羡林先生曾说:“写文章,没有新的东西,不要写。”这句叮咛如紧箍咒一般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并深刻影响了她此后的学术创新与传承历程。

 

►►视频 | 孙庆伟:学统与师恩(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来说,田野考古实习是与老师们、与考古专业正式结缘的特殊经历。老师们不仅悉心传授着求索真知的科学方法,更在工作、生活中全方位关心爱护着学生。从老师“不甘二流,才会争创一流”的鞭策中,以及“做学问不是一天用功,一年用功,是一辈子要用功”的叮嘱中,他获得了前行的巨大精神动力,并深深意识到,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是北大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正的北大之魂。

 

►►视频 | 周飞舟:我的师生缘(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对本科阶段跟随导师王汉生老师完成的田野调查印象深刻。从初识、深入交流到拜入师门,他始终与王老师有着莫名的投缘与亲近。老师的热情、真诚与期待成为他人生路上最为坚韧的支持,“为了让老师满意”的朴素想法也驱使着他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这是师生之间不期而遇、深有会心的缘分,也是北大学缘在个体生命体验中的最好投射和见证。



3

2019年9月20日


在第三期“传承”活动中,文研院特别邀请了五位曾在改革开放春潮中成长和求索的资深学者,着力刻画时代的“小我”和“大我”的典型记忆。


►►视频 | 乐黛云:我的北大学缘


北京大学中文系乐黛云教授通过大屏幕向师生分享了在北大求学和生活的点滴。北大广泛而综合的课程结构、丰富而生动的社团经历,既造就了她绚烂多彩的校园生活,也为她打下了扎实的人文基础。老师们不循规蹈矩、不人云亦云的执著求索,以及要求学生们打好基础、深耕学术的告诫,无一不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她追寻着师者的步履,描绘着多元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和理解的动态,也体味着老一辈学人守先待后、求同存异的梦想和追求。


►►视频 | 葛兆光:北大·1980年代,与我们这代学人(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葛兆光教授看来,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学人传承了三个传统。其一是新兴的理想主义传统。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在当时的北大学子心中深埋下了振兴的火种。其二是五四以后的启蒙传统。这深刻影响了他的研究进路,即通过学术关怀社会。其三是北大的学术传统。在北大严格的学术训练中,他逐渐意识到古典文献研究就是将“整理国故”与“再造文明”连起来,精细的功夫和有意义的问题结合,坚实的史料和宏大的视野结合,做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


►►视频 | 白谦慎:老师、同学、社团——我与北大的艺术因缘


在燕园求学和工作的八年时光,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白谦慎教授的艺术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北大求学时,他虽就读政治学专业,却得以广泛涉猎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创作,并培育了良好的文史素养,造就了宽广的艺术视野。最终,在北大前辈的全力引荐下,他从政治学转向艺术史,开始了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而这些都要归功于北大开放多元的思想氛围和活泼淳朴的学术风气。


►►视频 | 戴锦华:我的老师——梦想和榜样


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则将恩师乐黛云视为一种偶像式的、甚至是超越偶像的存在,因其重新形塑了她的希望与梦想。在求学生涯中,她追随乐老师探知比较文学研究的厚重,也在无形中感受着一个教师的风采、一个学者的空间与可能性;在研究生涯中,当她陷入思想和学术的困顿时,乐老师总是能准确地感知学生的危机状态,鼓励她继续尝试。在她看来,乐老师正是“永远年轻、永不认输、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


►►视频 | 吴志攀:老师对教育的传承


北京大学法学院吴志攀教授着重讲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与启发。其一是导师芮沐教授。在导师的指引和敦促下,他更深地领悟到,语言不仅是一种思想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开拓学术视野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学者而言尤其重要。其二是经济系的陆卓明教授。陆老师以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宽广的知识基础,生动印证了“任何学科可以是有边界的,也可以是跨边界的,还可以是无边界的”,鼓励着年轻学子广泛涉猎、触类旁通。



4

2020年9月


在第四期“传承”活动中,文研院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哲学系赵敦华教授,以视频讲述的形式回望了他们在北大求学问道的旅途。


►►视频 | 洪子诚:纪念他们的步履


洪子诚教授对北大学脉的认知来自五位在各自领域均有奠基性或开拓性贡献的学者。他感怀于乐黛云先生在顺境中不狂傲膨胀、在逆境中不自暴自弃的至高境界,依循于严家炎先生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求实戒虚”的学术态度和学术选择,震撼于谢冕先生极富历史观的宏阔视野和对细节的敏锐感知,钦佩孙玉石先生在新诗史研究中臻于至善、呕心沥血的学术精神,赞赏钱理群先生将自我放在“原点”位置的启蒙意识。五位先生虽深耕方向各异、性情迥乎不同,但却彰显着北大学人共同的精神风骨,并在学术重建与革新的年代留下了北大人不可替代的思想印痕。

►►视频 | 赵敦华:我的北大学缘


赵敦华教授则将北大的哲学传统归结为“有容乃大”。北大之容,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容纳;北大哲学之大,是“因自由,求真理,以服务”的博大。学术影响和学风传承是维系北大哲学传统的真正力量所在,虽无形却真实,既宽泛又具象。具体而言,用线索贯穿史料的治学理念、承袭考据学的经典释义蹊径、清晰的问题导向以及对上述思路的综合运用,共同塑造着北大哲学的传统。赵敦华教授将北大的哲学传统看作正在进行时,即时时处在熔铸、发展、转型、变化之中,并勉励年青一代的北大人在学术传统的大道中变动前行。



5

2022年1月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时值新年,文研院将延续以往传统,在近期推出系列讲述活动的第五期。本期,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韩敏中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教授、哲学系朱良志教授和经济学院王跃生教授,以视频讲述的形式分享他们对北大学术和精神传统的诠释,敬请关注!


文 | 毕悦


责任编辑:汪珂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