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疵|“三更半夜”是几点?连央视的题目都搞错了……

2017-10-11 局长求关注☞ 语情局


说到“时辰”,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是不眠的“三更半夜”,还是深宫大院的“晨昏定省”?又或者是婚嫁习俗的“良辰吉日”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请安礼


1

“三更半夜”是何时?


央视一套2017年10月8日晚播放的益智类文化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第一关“大浪淘沙”有这样一个题目:

“三更半夜”是指几点? 

A. 晚上12点;B. 凌晨3点。

局长以为,这是一道十足的病题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十二时”之说。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记载,汉代太初年间,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亦即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名记之。


日晷


除此之外,古人还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情况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归纳总结出十二个特定名词用以计时。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这十二时名与十二支名便配合运用——东汉王充《论衡》中即有“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之说。


古代的十二时辰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二十四小时不存在特别严格的对应关系,为理解方便,我们将“十二时辰”的具体名称及所指时段大致概括如下:


--------------小科普分界线-------------


23:00—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1:00—3:00鸡鸣,又名荒鸡
3:00—5:00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5:00—7: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7:00—9:00食时,又名早食
9:00—11:00隅中,又名日禺
11:00—13: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13:00—15: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15:00—17: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

17:00—19: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
19:00—21:00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21:00—23:00人定,又名定昏

古代十二时辰


也就是说,在成语“三更半夜”中,半夜不是指一夜的一半,而是子时的通俗说法。那么“三更”又是怎么回事?


”,作为古时夜间计时单位,它读“gēng”。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亦为两小时,而且每一更有特定的打更方式,分别为:

【黄昏】(戌)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一慢一快,连打三次

【人定】(亥)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

【夜半】(子)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一慢两快

【鸡鸣】(丑)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一慢三快

【平旦】(寅)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一慢四快


古代打更雕塑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三更”和“半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23点到1点。明乎此,前述题目之病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三更半夜”即“半夜三更”,它指的是一个时段(23时—1时),绝不会是某个时间点!下回再说到这个词,可别再误用啦!


2

古诗词中的时辰


古人的诗词中也常常出现各种时辰的通俗说法,知道了时辰的划分和各种表达方式之后,我们对很多诗词也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闲敲棋子落灯花


而“更”似乎更为古人所青睐,带“更”出场的诗词历朝历代层出不穷。比如:

“五更三点索金车,尽放宫人出看花。”

——王建《宫词》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

“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


至于“更”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大概也与古时每夜打更的习俗有关。想象一下,在寂静的夜晚,听着有节奏的打更声,再加上自古长夜多寂寥的心境,大概的确很容易引发诗兴吧?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古人的时辰与我们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而已。


那么,古人的作息和生物钟也跟我们一样吗?是不是只要把时辰转换为24小时,作息表就可以对应了呢?


3

古人的生物钟


实际上,这样说也不尽然。


古人的作息时间与我们不太一样。我们在半夜三更不睡觉(晚上11点至凌晨1点)简直不要太正常,而古人的睡觉时间从打更开始。一更(晚上7—9点)时太阳已经落山,就可以睡觉了,对于用惯电灯、夜晚如白昼的我们来说,无法感同身受。而古人起床的时间也不一,不仅每个社会阶层不一样,各个朝代似乎也有所不同。



杨联华在《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中指出:“皇帝和官员的时间表……影响到所有和官方接触的人。”这些“和官方接触的人”主要有两类:僧侣道士学生


从唐朝开始,官员和僧侣、道士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有很多官员本身是佛教徒,还有当朝公主入道观为道姑的现象。


学生阶层就更不必说了,作为以当官为终极目标的学生,其作息必然在学习时便向官员看齐。因此,古代的学生、僧侣和道士的作息时间都与官员的作息有密切关联。


电影《刺客聂隐娘》中聂隐娘的道姑师父嘉信公主


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


《唐会要》卷二十四记载:

六载九月二十一日敕。自今以后。每朔望朝。时于常仪一刻。进外办。每座唤仗。令朝官从容至合门。入至障外。不须趋走。百司无事。至午后放归。无为守成。


这是唐代朝会的记录,说的是自9月21日开始,每 47 32415 47 15287 0 0 3214 0 0:00:10 0:00:04 0:00:06 3214的朔望日上朝,在外等待一刻钟后,再进入朝堂,如果百司无事,各官员直到午时才允许回家


从早上到午时放归,官员的一天就是这么开始的。《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也写道:“朝会的时间早得惊人,约在早上5点或6点,如果朝会到七八点才举行,就被认为晚了……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


清代朝会图


当然,这是京城的官署所特有的情况。地方官署虽然被要求也达到同样的标准,但是大多数都起得并不算早。


美好的一天从工作开始——这就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看到这里,不禁对“穿越到古代”产生畏惧。如果要我们每天5点就起床,估计会要了小命吧……



别慌,这还不是最惨的,看看古人的假期,相信你的心会更加充满感恩。


我们现在所知的“休沐”源于先秦时代的“休沐礼”,那时的人们把沐浴当作一种礼节,由于沐浴花费时间较长,所以沐浴完不能立刻上朝,只能在家里休息,但是这种休沐并没有被正式记录在册。


直到汉代,休沐制度才成为定制,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说政府工作人员,每五日才能得到一日休息。政府的本意是,同志们工作了几天挺辛苦的,大家到点儿就放假回家洗个澡换个衣服吧。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隋朝,到了唐朝,官吏的假期变得更少,减为“旬休”,也就是十天休息一天。宋代沿用了这种制度,而到了明、清,官员连旬休的机会也没有了。当然,还有别的假日可供休息,比如各类节庆假日、丧假、守孝等等。


古代休沐娱乐


时辰的制度一直到了近现代才发生变化。不过,在西洋文化传播之际,还是有很多文人学子使用古代的计时方式。曾国藩在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曾经为自己和家人定下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他自己的工作包括:上半日见客、审貌、听言(会见客人、听取他人工作陈述等)等,下半日阅本日文件,查记银钱账目等,夜间则要温诗、古文,核批札稿。


对于家人,他同样有时间要求,据其幼女自传,1868年任两江总督时,他曾为家中女眷定下时间表:

五月二十四日,文正公为余辈定功课单如下: 

早饭后 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 食事 

巳午刻 纺花或绩麻 衣事 

中饭后 做针黹(zhǐ)刺绣之类 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 做男鞋女鞋或缝衣 粗工

——曾纪芬《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



古代学生的假期


那么,你是不是在想,学生总不至于不放假吧?


古时私塾


实际上,古代学生的休假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旬假”,相当于官员的十日休一日。


第二种则是农村子弟的田假,《新唐书·科举志》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也就是在5月份,农村的学生需要下地割麦,可以放假。


第三种叫“授衣假”,《新唐书》中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确记载。所谓“授衣假”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气温渐凉,学生可以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授衣假”大体相当于寒假,假期也是一个月(包含路上花费的时间)。

比起现在的我们,古代的学生似乎更加勤劳而艰苦啊。是不是瞬间觉得,活在现代真是太幸福啦!



僧侣和道士的作息时间


与现在不同,在古代,僧侣和道士都具有自治团体的性质,这就让他们的作息时间表变得更加严格。


僧侣用鼓和钟来报时,早晨寅时便要开始准备早课,7点对普通人来说已经足够早,但是寺院的僧侣已经结束了早课,开始了寺院的清扫整理工作。


僧侣做早课


每年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为豪雨季豪雨,一般指一日雨量超过130mm,古时泛指夏季的大雨),为了防止行脚僧不知不觉犯下杀生之祸,还要求所有僧侣在这一段时间留在自己的寺院里,不得外出。


道士与之相差无几,早晨5点便要开始修行功课,直至三更才能休息。古时的道士和僧侣也并不完全脱离俗世,晚唐和宋初的僧侣也遵守农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普通人相比,道士与僧侣更加辛勤。


卢望明 罗汉图《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作息时间其实是非常遵守自然而“”的。如果说勤劳是中国传统美德,实在是一点也不夸张。


现在,对于古人的时间观念,你是否有了更多了解呢?



情报员:李申 宋桂奇

编辑员:两把青 李申

图片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