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广场舞看中国老人和日本老人的不同

2017-06-03 正午30分


     大爷大妈和年轻人争地盘,真是令人难堪尴尬,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化解广场舞难题?我们又对这些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了解多少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23yz7rk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评论员:彭  健


       这两天,一段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围殴打篮球小伙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两拨人因为场地问题产生矛盾,进而引发肢体冲突。尽管事件已有了最新进展:篮球场归年轻人打篮球,大爷大妈跳舞另找了一个地方,但舆论依然不依不饶,围殴篮球青年的行为乃至广场舞本身都遭到猛烈批评。
      同样是有关广场舞,2014年,温州一小区部分业主通过集资的方式购买了一套 价值26万的远程定向强声扩音系统,六个大喇叭对着“广场舞大妈”们隔空高吼,令后者胆裂。除了“声波武器”,还有泼粪的、拿气枪打的……之所以举出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在广场舞这个问题上,并不总是东风压倒西风,一方欺辱另一方,其实大家都很受伤。
        这些天,诸如“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说法广为流传,情绪宣泄是容易的,但问题是,我们究竟对广场舞了解多少?我常常在想,假如突然全面禁止广场舞,那么成千上万的老头儿老太太们还能干嘛?网友的感慨颇能释疑解惑:你们真的不懂广场舞。宏大的喇叭的确穿透了你的耳膜,但也穿透了大爷大妈沉寂多年的心,奔向他们的人生黄金时代。
        一些学者透过广场舞窥见了中国社会的隐微之处:强烈的群体感。群体感来源于人类属性,植根于传统土壤,如今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大爷大妈们,又被几十年来的集体主义经验所塑造,这种情感需求尤为强烈。也因此,在他们晚年的时候,很自然地选择了广场舞。宏大的喇叭、爆强的节奏、整齐的步伐,让他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温暖的合群。当然这其中,也可见他们特殊的“历史性格”——怀疑、求实、圆滑、理想主义,复杂而鲜明。
        这的确是一种颇为独特的现象。譬如同样强调群体意识的日本,老年人非但不会聚在一起跳广场舞,反倒越来越陷入彼此疏离的“无缘社会”,日本的老年人正努力地将自己藏在年轻人看不见的地方,“不给年轻人找麻烦”,寂寞孤独。与之相比,中国式广场舞虽然问题多多,但至少让一些老年人不至于被孤独和无望的巨浪吞没。
        我记得2014年的时候,深圳宝安区文体局出台了一个规定,要求在居民区的广场舞噪音白天不高于55分贝,夜间不高于45分贝。坦白说,诸如此类的标准很多,但都形同虚设。宝安想了个什么办法呢,先组织当地的“文化钟点工”开会,会上严格规定跳舞的音量、时间点。这些“文化钟点工”是宝安花钱聘请来的,什么人呢?广场舞的“骨干分子”和“灵魂人物”,说服了这一小撮说话有分量的人,自然就能影响一大片。同时,当地工作人员还到广场舞现场监督指导45分贝音量如何调控,督促大妈们将12寸音箱换成8寸,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看似十分琐碎,但却特别有效。
        广场舞乱象确实招人烦,有些甚至让人怒火中烧。但我们面对的毕竟不是仇敌,而终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老去。现在的问题是,化解广场舞难题,我们究竟做了多少?有没有足够细致耐心地让大爷大妈们学会遵守规则?有没有提供足够的锻炼场地并清晰划分诸如篮球场和广场舞场地的边界?有没有多办一些老年大学、书画班、电脑班、太极班等等引导老年人从单一的集体舞蹈中逐步走出来,拥有更独特、更个人化的审美和爱好,告诉他们可以去哪儿,应该去哪儿,怎么才能拥有更幸福的晚年,总比没完没了的嘲讽、压制和对抗有意义得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