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产妇坠亡事件 舆论场里危险的“后真相”

2017-09-08 正午30分

 导读

一名待产的孕妇坠楼身亡,发生如此悲剧,追责实属必然,但医院和家属都各执一词,让真相陷入了重重的迷雾之中。在真相未明之时,舆论场就迅速集中火力进行道德谴责,事情的真相还重要吗?


评论员:马立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24lnfkmo&width=500&height=375&auto=0

榆林产妇坠楼身亡事件,真相依然有待揭开。到底是家属的不近人情,还是医院的推脱责任,至今仍有截然不同的说法。但是该事件成为话题,已经有三四天了,舆论场就这个事件,已经生产了N篇文章,各有不同的观点与立意。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真相还不明晰,但是观点却喷薄而出,最后演变成各说各话,讨论也变成了一场口水仗。


要分析一件事物“怎么样”、“为什么”,就要先弄清楚它“是什么”。这是一般进行问题阐述的科学步骤。如果没法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成因、经过,那么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很容易出现误差。这些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原理。如果连产妇为什么跳楼都不明晰,那写出来的分析,很容易犯观念先行的毛病。评论人张天藩表示,“这一次的评论基本上都是跟着不明朗的事实东串西逛,真是最惨不忍睹的一次文字游戏”。不仅仅是公共写作的文字,那些跟着起哄的网友们,也讨论得不亦乐乎。太多声音是在消费着这一场家庭悲剧。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舆情总是来得快于真相。真相往往还没调查出来,网络上就掀起轩然大波。而且,真相怎么样,并不妨碍网民们各自获得高潮。这次产妇坠楼事件,就是这种情况。这令人产生一个问题:


2016年底,《牛津英语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选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英国脱欧公投,支持脱欧者喊出似是而非的口号。美国大选,川普煽动了支持者的情绪。他们都赢了。有人从这些事情看出,事实似乎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此所产生的情绪。


这一点,在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上,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演绎。那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抓住了抨击渣男及传统家庭的机会,并狠狠地由此发泄了一番,把产妇的丈夫一家骂得狗血淋头。而也有人乘机谩骂医院,并在医患关系上大做文章,同样也是进行了一番情绪的宣泄。似乎,谁都不需要事实的真相,在一个事件中,人们各取所需,各自满足。这些带有强烈情绪及倾向性的文字,可以为他们带来快感。至于对错,已经不再重要。

《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也是“后真相时代”概念的提出者,曾经这样说,只传达事实是不够的,在“后真相时代”,不会被数据的罗列所撼动。由于世界日益变得碎片化、复杂化,阴谋论也大行其道,而事实与真相这一基本面,在传播力上反而变得有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也因社交媒体而横空出世,就是“情感共鸣”。只有能触发情感共鸣的东西,才真正能形成爆款。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比如说,那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遭遇男性霸权的不公平世界里,那个产妇的跳楼必定就是无良的丈夫及其家人所导致。那无论最后真相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

马修也提醒我们,“后真相”不是关于谎言的,而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看待这些谎言的方式,是人们对谎言的回应,是人们的态度。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已经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对于一些论据的真实性,人们懒得去考究,只是在乎阅读快感。


曾经有人分析过,为什么舆论场经常出现反转。两个原因。一个是事实未明朗之际,就有人一面倒地开火,很容易打脸。另一个是反转本身是具备颠覆快感的,也是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因此反转贴总是走得特别快。


实际上,在“后真相”时代,就是一个反转成为常态的时代。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马修告诉我们,要警觉。警觉自己的情绪被挑起、被利用。或者,我们都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更加克制、更加小心地去面对这个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后真相”时代,真相其实越重要、越可贵。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深圳卫视丨正午30分

微信号 :TianxiaNoon

更多内容,请关注深圳卫视,每天11:50《正午30分》18:30《深视新闻》和22:30《直播港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