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知 | “思想与社会”项目招生

思想与社会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通 知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 思想与社会  人文社科  本科项目


根据《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为了探索新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推动人文基础学科与社会科学对于重大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务部的领导,相关院系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自2017年起,在本科生中设立“思想与社会”跨学科本科培养项目,已招收三届71位同学,深受学生欢迎。今年项目招收第四届学生。


01

理念:学术为本,融会贯通


“思想与社会”项目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干,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为补充与辅助,邀请来自各个学科的老师们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交汇融通,打破壁垒,展开跨学科的尝试。项目希望能够结合人文学科的经典解释力与社会科学对现实问题的经验感受力,使本科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体会中西方在哲学、社会、政治与历史等方面的深厚思想传统,在此基础上思考并探查我们所处的现实。

 

基于这一理念,“思想与社会”本科项目的设置,既在学术能力的基本训练与人文社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也鼓励学生培养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切实的感知能力,掌握经验分析的方法。在经典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老师的指导与同学间的讨论将极大地扩展学生对文本内容与逻辑的理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体会,同时老师将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有学术潜力的理论研究人才和有敏锐社会分析能力的实践人才。“思想”与“社会”在此处叠合。


▲“思想与社会”2020年纪念台历


02

从“思想”到“社会”

读书并非孤身一人、囚禁在象牙塔中的求索;割裂同鲜活生活的联系,也便失去理解经典、理解现实的动力。在“思想与社会”项目中,同学们开展丰富的活动,不仅仅为了缓解同学们课业生活紧张的神经,更为提升同学们对经典与现实真实的感受力。

 

读书:“思想与社会”项目强调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项目必修课程“思想与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经典与方法”注重对经典的讨论,并通过对当代研究的分析,将经典置于当代的视域之下。在课程的阅读之外,项目还为同学们提供拓展阅读兴趣、提升文本研究能力的读书活动。在17-18学年,哲学系李猛老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论公民》、《君主论》;在18-19学年,哲学系吴增定老师指导同学们阅读《善恶的彼岸》;在19-20学年,哲学系陈斯一老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同学们同样会依据兴趣,自主开展阅读、讨论活动。上一学期,几位同学就自主组建了读书会,每周两次聚在一起,研读《纯粹理性批判》。

▲“思想与社会研究方法”课程

▲陈斯一老师指导同学们阅读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会


观影、看剧:“电影发明以来,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经典的影视作品凭借其蕴含的伦理、社会意涵,成为沟通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在课余时间,同学们组织经典影视作品的阅读与讨论。哲学系陈斯一老师与同学们讨论《杀人短片》,社会学系田耕老师与同学们讨论《小城之春》,社会学系渠敬东老师与同学们讨论《晚春》,社会学系孙飞宇老师带领大家观看话剧《四张机》……观影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有助于同学们提升对现实的感受力。

▲孙飞宇老师带大家观看话剧《四张机》


出游:而当真实生活延展到书本之外,长天大地也皆待触摸。过去的一年里,哲学系李猛老师带着同学们游历洛阳;社会学系孙飞宇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前往保定,参观直隶总督府;应社会学系渠敬东老师之邀,同学们还参加了联合国难民署公益电影展论坛。

▲李猛老师带领下的洛阳行

▲孙飞宇老师带着大家参观保定直隶总督府

▲渠敬东老师邀请大家参加

联合国难民署公益电影展论坛


因思社而结交的朋友们,不仅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一起度过学习和游玩的时光,而且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刻的意义上已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一同读书,一同生活,一同成长。

▲思社16级的团建(打uno)

▲和朋友们在洛阳


03

毕业与寄语

“思想与社会”项目在17年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即将在今年毕业。21人当中,有17人已经确认毕业去向,他们都选择继续深造,其中10人保研,7人出国。


回忆起在“思想与社会”项目组的三年时光,他们感想万千:

思社对我来说是一个紧密的学术共同体,更是在大学中有归属感的地方,不仅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讨论课与读书会上相互启发,还能在一起春游和看电影,他们不仅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与同伴,更是生活中的挚友,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非常难忘的记忆。而同时,思社的项目课程与培养方式也给我带来了跨学科的视野,选课的自由度与导师的紧密联系,让我将接触到的思想资源与自己的兴趣领域相结合,给我研究的自由与新的启发。

——思社毕业生A


我加入项目的初心之一是希望在本科拥有一段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认真读书的经历,而项目的课程以及官方加民间的读书会,的的确确使我这名社会学专业的同学在本科拥有了非常充实而精彩的经典思想阅读的生活,带我走进了另一片广阔和充满趣味的天地。除了有幸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诸位老师的学风与品格也使我颇受感召。在“思想与社会”,融洽自在的活动氛围和踏实严谨的学术氛围,令我们在彼此之间亲密的联结中无所顾忌地交流互助,共同成长。

——思社毕业生B


在思社项目印象最深的是组织的读书会与联合观影会。一起读经典是当时每周的盛事,李老师还总会在读书会前后向大家分享许久他的学术成长经历与感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不少触动。有时在静园或是理五找一个教室,也或者是在元培地下电影院,大家一起看一部经典电影,大开脑洞畅所欲言,再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讨论,看到影像背后的思想意义与社会图景。这些珍贵的时刻让我意识到,项目的课程配置与优秀的导师们的确引领着我们在学习上不断进步,但思社项目更多的意义在于“共同体”本身。在成长道路上与大家共勉,何其幸运。

——思社毕业生C


在思想与社会的三年里,认识了大学期间可能最志同道合的伙伴,比起书本上的知识,很多年后我仍然会记得的是我们一起坐在太行山的石洞里迎着阳光拍照,在大巴车上为鬼故事惊叫,一起在广场上狂奔着赶火车。知识让我们相聚在一起,但是相聚赋予了知识更多的含义。无论是老师们无私的帮助、倾听,还是同学们在我低谷时的鼓励、生病时的关心,都让我能够毫不矫揉造作地认为,在这个并不是很温暖的校园里,这个集体让我体会过爱。

——思社毕业生D


“思想与社会”是给我最多情感惊喜的地方。

——思社毕业生E


请持续关注“思想与社会”项目招生活动:

“思想与社会”教师访谈

“思想与社会”Q&A

“思想与社会”宣传手册

 

读书,是为了重返生活。

欢迎各位同学报名“思想与社会”项目!

 

更多招生相关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

后续招生活动信息,请关注公众号“思想与社会”。



 


编辑 | 邓倩如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