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活红色基因,塑造新时代青年 ——走近北大红色文化教学

教 改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教学改革 北大红色文化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的发掘、学习和弘扬,使之成为广大干部和青年进行理想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北京大学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对北大学子进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校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学校、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增添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校园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融合与创新,应当成为北京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北京大学进行校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北大思政课校园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课题应运而生。课题团队首先在元培学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同时,在全校开设了“李大钊思想研究”和“北京大学校史研究专题”两门公选课,充分调动北大学子了解、学习和研究北大红色资源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成果。


近日,我们采访到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王久高老师,对课题的创新特色、实践成果进行了深入了解。


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红色基因

元培学院“史纲”的课堂通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以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提升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无论是老师授课的大课堂,还是博士生助教主持的小班讨论,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的发言和讨论。每两周大班授课结束后,“史纲”课堂就将240人左右大班分成12个小班进行小班讨论,深化对前两周大班内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班的小组展示可以选择北大红色资源主题,最后小班内部推选出最优秀小组代表本小班参加本学期最后一次大班课上的红色资源集中汇报和展示,由老师、助教和学生代表进行评比。这种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展北大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要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定要力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叙事功能把好故事与好思想结合,让红色文化资源被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王老师开学第一节课上就会对学生提出发掘北大红色文化的要求,向同学们介绍下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刘仁静、高君宇、邓中夏、许德珩、埃德加·斯诺等与北大有着重要关系的人物,以此鼓励学生充分挖掘他们在北大的历史足迹。同时,在上课过程中涉及到“北大红色文化”的内容时,会以故事而非知识点的形式进行讲解。如讲到解放战争时,会介绍北大学生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关系;讲授到改革开放时,会介绍北大及北大师生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作用;等等。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课下进一步挖掘相关内容的积极性,启发了他们开展自主学习。


此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学术性、亲和力与针对性。王老师认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全面、丰富,教材体系权威、齐备。但同时也存在理论强、内容多、重脉络、文字中规等特点,学术性、研究性、趣味性略有不足。而北大学生知识视野宽,思维活跃,研究能力强。北大校园红色文化教学激发了师生挖掘、整理和研究既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又与北大相关的历史,大大丰富了教材教学内容,促进了“史纲”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比如元培学院一小组同学为了做好邓中夏的课件展示和论文写作,前往长辛店镇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和访谈。亲自走访的过程不仅使得他们对于历史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更是增强了对北大的认同与自豪之感。

红楼飞雪,追寻先哲:

开设“李大钊思想研究”公选课

学习红色文化,既要从宏观上感受它的先进性,也要关注个体是如何实践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公选课“李大钊思想研究”,不仅帮助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了解李大钊的生平和思想,培养学生史学研究能力,也帮助学生了解北大的历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李大钊思想研究”课由北大原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开讲第一课,然后聘请校内外研究李大钊或中国近现代史的知名教授讲授专题。在课程设计上,王老师注重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使用和创新。除了讲授专题、观看文献纪录片和影视资料外,他还设置了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一是,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每周向坐落在北大校园内的李大钊铜像敬献献花;二是,组织学生与李大钊的后代亲属一起参观北大红楼、东城区“光辉起点”展览馆,了解李大钊工作、生活的地方。为了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他邀请了东城区宣传部的同志、李大钊的后代亲属在展览馆的“亢慕义斋”与同学们进行座谈。聆听后代亲属眼中的李大钊、深入了解其生活这一过程,震撼了许多同学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据老师回忆,后期小组分享的过程中,同学们“各显神通”,展示出了北大人的思考语担当。


向李大钊铜像敬献花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通过红色基因的激活,同学们收获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勇气。一学期下来,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北大红色文化课堂(含“李大钊思想研究”和“北京大学校史研究专题”)展示90余次,尤其小班的发言和讨论非常激烈。撰写与北大红色文化相关的论文70余篇。有50余名同学参与了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并做成了ppt课件进行展示。其中,“李大钊思想研究”课的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拍摄了40余张照片,并把社会实践内容制作成微视频思政课,充分展现出北大学子的时代关怀与聪颖智慧。

承继历史,开创未来:

开设“北京大学校史研究专题”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著名大学,其历史与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而校史对一个学校而言,就是一座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充分挖掘校史的价值,毋庸置疑对凝聚全校师生的自豪感、向心力和使命感有着重大的意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8年春季学期组织开设了全校公选课“北京大学校史研究专题”,由北大历史系毕业现在北大马院任教的赵诺助理教授全程负责教学管理与落实。专题讲授老师主要聘请了北京大学校内专家、退休教师和校友教授等。


尽管每位新生初入燕园时,都会按照惯例参观校史馆,但由于时间限制,大多只能了解基本层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北京大学校史研究专题”课程,同学们不仅系统地了解了北大辉煌的历史,还通过参观沙滩一带的北大旧址(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一带,包括一院、二院、三院、四院、“五斋”)等,聆听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日益加深,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大量文化信息的冲击,但是无论行走何方,都应该时刻牢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北大红色资源融入教学的探索,无疑是承继历史、开创未来的实践缩影。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同学们不仅增强了对北大的认同感,更是深刻体会到了时代的担当。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以及融入过程中的及时引导和反馈。尤其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时代,许多教学安排只能由线下转为线上,没有了社会实践的条件,王老师却迅速找到了利用现有资源的方式。比如挖掘线上的红色文化资源,要求同学们看一些红色文化主题的电影、电视剧,如《十月围城》、《听风者》、《风筝》等,鼓励学生对这些影视作品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希望同学们可以改变一些固有的思维方式,体会到政治是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促进同学们重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价值。王老师总结道,历史和生活中都从来不缺少感人和励志的的东西,缺少的是一颗进取之心和实际的行动。“只要肯行动,肯挖掘,就会受收获,学生看了之后都反映心潮澎湃、收获挺大。”


当然,作为北大思政课教学中的一种新尝试,王老师也分享了该项教学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红色文化选题的有限性,一些展示注重细节和情节,缺乏深度分析,红色文化实践有不少困难等。但他相信,只要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北大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将会继续探索和总结,努力在多方面进行创新。例如,除发掘北大红色文化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挖掘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借助线上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吸引更多学院师生参与等,争取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学术气息的红色文化教学体系,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明辨是非、恪守正道,志存高远、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文字 | 张馨尹 田艺萱 

资料来源 | 王久高老师

编辑 | 张馨尹 田艺萱


推 荐 阅 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