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位院士联合授课,“博雅理学讲堂”即将开讲!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2-06-09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博雅理学讲堂 强基计划

编者按

自2020年起,理学部为强基计划本科生开设“博雅理学讲堂”系列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理性思考、贡献社会”。


2021年秋季学期,第二期“博雅理学讲堂”课程将由来自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电子学、材料科学、力学、环境学等领域的8位院士联合主讲,关注基础前沿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展现北大科学家、北大基础学科的魅力与家国情怀,吸引优秀青年学子传承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新的时代责任,投身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21年秋季学期“博雅理学讲堂”即将开讲。本季课程将有哪些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01035390

课程时间:单周周一晚7:00-8:30上课(9月13日、9月27日、10月11日、10月25日、11月8日、11月22日、12月6日、12月20日)

课程考核方式:签到(随堂作业)+期末论文,计1学分


讲座列表



第一讲 

科学与文明之问

讲 座 人:韩启德院士

讲座时间:9月13日晚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科学以一种超出具体功能的智慧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科学是中性的吗?追随科学是否一定追随西方文明?人类社会能够控制科学发展方向吗?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本讲将围绕“科学是什么”、“科学与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与文明在中国有什么特殊性”等三方面议题,从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的角度,直面今天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希望激发同学们在文明的视域中认识科学的意义,在科学的基础上促进文明的养育,为中国科学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生机和活力。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韩启德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先证实α1肾上腺受体包含亚型,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分子药理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在该领域引起较大反响。与同事合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神经-免疫系统间共用信息分子的假说。


第二讲 

数学中的变与不变

讲 座 人:田刚院士

讲座时间:9月27日晚

内容摘要:

自然界千变万化,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寻找并研究其中蕴藏的不变规律。变与不变,既普遍存在,又辩证统一。本次讲座将通过介绍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数学定理、猜想,展现这些重要数学思想中变与不变的抽象之美,认识数学研究中变与不变的转换,有助于大家以数学眼光从变化之中发现更多不变的规律和真理。


田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际数学联盟执委,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

在复几何、几何分析及数学物理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特别是在Kä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引进了K-稳定性的概念,率先证明了著名的Yau-Tian-Donaldson猜想。他是Gromov-Witten不变量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何间的深刻联系。启动了用Ricci流方法研究双有理几何的解析极小模型纲领,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第三讲 

国际半导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碳基机遇

讲 座 人:彭练矛院士

讲座时间:10月11日晚

内容摘要:

随着硅基微电子器件尺度进入深亚微米后,后摩尔时代非硅电子学的发展备受瞩目。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委员会2009年明确向半导体行业推荐碳基电子学,作为可能在未来10-15年显现商业价值的下一代电子技术。面向后摩尔时代,北京大学于1999年组建了碳基纳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该团队在碳基电子器件相关材料和制备工艺的研究中取得系列突破,发展了一整套碳管CMOS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的制备新技术,成为下一代信息处理技术强有力的竞争者。本次讲座将围绕国际半导体发展趋势,介绍碳基电子学前沿研究与未来发展前景和机遇。

彭练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电子学系主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彭练矛院士始终坚守在科研攻关的一线,他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发展了可以精确处理一般材料体系反射和透射电子衍射、弹性和非弹性电子散射的理论框架;在碳基电子学领域,发展了整套碳基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无掺杂制备新技术,首次制备出性能接近理论极限,栅长仅5纳米的碳管晶体管,实现了综合性能超越硅基器件十余倍的“中国奇迹”。


第四讲 

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

讲 座 人:邓兴旺院士

座时间:10月25日晚

内容摘要: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历经粗放农业、精耕农业,逐步发展至如今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中国现代农业,需要使用先进科技,需要培育优秀农业人才,需要打造农业品牌,需要基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建设农业信息化,搭建农业产业合作平台,让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邓兴旺

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

邓兴旺院士是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家和领军人物之一,其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关于植物光形态建成调控机制的经典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主导开发完成了称为“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的水稻、小麦和玉米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了称为“洁田稻”的抗除草剂水稻;作为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参与组建了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并筹备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倡导和推动山东省与北京大学在山东省潍坊市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在我国生物学基础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科研体制改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讲 

科技革命与学科交叉

讲 座 人:汤超院士

讲座时间:11月8日晚

内容摘要:

当前,学科广泛交叉、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成为这个科学时代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成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关键方式。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其与学科交叉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次讲座将介绍学科交叉、技术进步与科学革命的紧密联系,并以当前信息科学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为例,讨论它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汤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

汤超院士在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复杂系统、物理生物学等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工作,近年来着力用物理学思想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探索生命系统中定量规律和设计原理,在蛋白质结构、细胞周期、生物调控网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提出自组织临界性的概念及理论,在非平衡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方面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将统计物理思想引入蛋白质折叠理论,提出可设计性原理;揭示复杂生物网络背后的普适性原理;提出生物系统鲁棒性的理论解释;发现细胞在生长分裂和命运决定中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等。


第六讲 

烯碳纤维的控制制备与应用探索

讲 座 人:张锦院士

讲座时间:11月22日晚

内容摘要:

高性能纤维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所迫切需要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支撑国民经济众多产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纤维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轻质高强高韧的基础上,必须具有功能化和智能化的性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统称为烯碳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力学性能、优异导电导热性能和高稳定性等优点,是打造下一代轻质、高强、高韧、功能和智能特种纤维的理想基元材料。本次讲座主要介绍烯碳纤维的控制制备与应用探索研究。

张锦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生长机理、表征技术和制备方法研究,在Nature 和Nat. Mater.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和北京大学“十佳”导师等奖励。现任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兼)。


第七讲 

浅谈力学科学与哲学

讲 座 人:魏悦广院士

讲座时间:12月6日晚

内容摘要:在自然科学领域,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她是几乎所有工程类学科的科学理论基础,同时又与其他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等)保持有深度的交叉与融合。早期力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其对科学技术前期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阶段如何认识、普及和正确应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讲座从浅析现代力学科学与哲学基本关系出发,使同学们对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力学在现代工程技术发展中所起的实质性指导作用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魏悦广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科院力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力学学报》主编等,并曾担任科技部973、基金委创新群体、中科院国际学术团队等项目首席科学家。

魏悦广院士主要从事固体跨尺度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研究。在国际上建立了协同考虑应变梯度和表界面效应的跨尺度力学理论;建立了可压缩应变梯度理论和适合应变梯度理论的有限元方法,突破了传统力学理论预测极限,引起跨尺度力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广泛开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


第八讲 

碳中和——背景与实现的基本路径

讲 座 人:金之钧院士

讲座时间12月20日晚

内容摘要: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朝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也依然面临产业结构布局、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等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本次讲座将从全球能源结构与气候变化出发,讲述中国能源现状与宣布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并分析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以及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和优化路径。


金之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能源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和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金之钧院士是中国著名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页岩油气勘探方面的勘探家,他带领团队初步建立了有机-无机复合成烃理论;建立了普适性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已成为国家新一轮石油资源评估工作推荐方法之一;建立了适合中国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的理论与评价方法;他在中国最早开展页岩气基础研究,为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做了前期基础性工作;提出了建设俄罗斯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输油管道的建议并被国家采纳,为中俄能源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博雅理学讲堂自开课之初

便彰显出大师云集的星辉

为的就是帮助大一的同学们

熟悉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积累和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向科学大师们学习

提出、分析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构建较完整的理科知识体系架构

拓宽科学眼界,提高科学鉴赏力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

这是近距离感受名师风采的好机会

同时,也能接触最前沿的学科知识

或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

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

能够与讲堂上听到的科学问题

产生一种奇妙的共振

大师们也同样期待着

后生能够在这些领域有所成就

推动人类科学再攀高峰




编辑 | 赖赖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