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爱打开文明,“博雅人文讲堂”即将开讲!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2-06-09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博雅人文讲堂 强基计划

编者按

2020年起,北京大学开启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中文(古文字学)、历史、哲学、考古和基础医学10个A+学科实施“强基计划”招生。


为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同年8月,北京大学成立博雅学堂,集结校内顶尖师资,为基础学科新生开设“博雅理学讲堂”、“博雅人文讲堂”两门系列讲座新课,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推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更优化的培养模式,对综合素质全面或基础学科拔尖的青年学生实施全过程培养。


2021年秋季学期“博雅人文讲堂”即将开讲。本季课程将有哪些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2035210

课程名称:博雅人文讲堂

负责教师:孟庆楠

上课时间:单周周四18:40-20:40          

上课日期:  2021年9月16-12月23日

上课地点:哲学楼101教室


教学目的

为进一步践行北京大学“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学校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计划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主要面向强基计划学生及全校对于人文学科及相关领域有学术志趣的学生,开设通选课“博雅人文讲堂”,共16学时,计1学分。


“博雅人文讲堂”每学期组织8场学术讲座,邀请人文学科知名学者,以人文经典和学术前沿为主题,展现学科奥秘,让学生在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反思能力与创新精神,期待培养一批能融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


教学安排


讲座内容

朱良志

中国艺术的永恒感

内容简介

唐宋以来中国艺术渐向智慧方向发展,重视“可感”,更重视“可思”,艺术中有太多关于永恒的纠结。诗、书、画、乐等,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关于永恒的作业。即使微小盆景,或一枚小小印章,似乎也在诉说着不“坏”的念想。

什么是永恒?它当然与时间有关,一般理解的永恒,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肉体生命的延长,所谓“芳龄永锡”,如道教的炼丹吃药,企图延长生命;二是功名永续的念想,所谓“芳名永存”,英雄、权威、王朝、家族名望等追求,波翻云谲的历史往往是由这些念想策动的;三是归于神、道、理的永恒法则,所谓“至道无垠”,这是绝对的精神依持。

然而,唐宋以来艺道中人追求的永恒,根本特点是超越时间,是“四时之外”的永恒。时间的绵长,功名的永续等,不是他们考虑的中心,他们追求的永恒,是关乎生命的价值问题:目对脆弱易变的人生,到艺术中寻找底定力量;身处污秽生存环境,欲在艺术中觅得清净之所;为喧嚣世相包围,欲到艺术中营建一块宁静天地。

本讲座从五个方面谈这个问题:(一)永恒在生生;(二)不生即长生;(三)天趣即不朽;(四)一朝风月下;(五)茶熟香温时。

朱良志

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出版《南画十六观》《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国美学十五讲》《真水无香》等著作。


秦岭

权力与信仰——史前文明的考古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对西方学界定义的国家与文明概念提出了挑战,也促进和推动了更大范围内利用考古学实物材料开展人类早期社会演进的比较研究。

本讲座将简要梳理考古学关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研究历程,以中国的良渚文化为例,引导出对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早期国家形成模式的综合比较。

通过本讲座,一方面介绍考古学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信仰体系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也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史前世界文明版图的基本面貌。从方法和历史两方面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与中华文明。

秦岭

1975年生,上海人。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学理论方法、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玉器考古学与技术文明研究等内容。


杜晓勤

中国古典诗歌体格律研究法

内容简介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体式与格律,主要以《唐诗三百首》所选作品为例,讲授如何从体格律的角度阅读、欣赏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杜晓勤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孟浩然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学》主编,《中国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编委。出版《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等著作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专题论文80余篇。主持开发“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隋唐五代卷”“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等电子数据库软件多种。曾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科学)三等奖”“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A组一等奖”“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奖”“第十届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慈竹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荣誉。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王立新

如何认识美国:历史与比较的双重视角

内容简介

如何认识美国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认识论课题之一,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对外战略,也会影响中国的国内政治。而准确认识美国特别需要历史和比较的视角,即把今日之美国视为历史之美国演进的结果,分析当前美国种种乱象的历史根源,并将当前美国出现的危机与美国历史上的危机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美国国力变化的长期趋势。比较的视角还要求我们将中国与美国进行比较,摒弃自我中心主义,跨越文化隔阂,从而避免囿于自身政治和文化经验而造成的对美国的“误读”,实现真正的跨文化理解。

王立新

1966年生,辽宁兴城人。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世界史组)联合召集人。主要从事美国史、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史的教学与研究。


丰子义

哲学与时代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讲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重点阐释如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时代主题和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时代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反思、祛蔽、穿透等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回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时代的方式方法。

丰子义

1955年生,山西应县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理论、全球化理论、人学理论等。


荣新江

漫谈中国中古史的学习与研究

内容简介

介绍中国史学科的划分,断代史和专题史,以中国中古史为例,介绍两类学科的基本取向,以及一些跨学科的领域,如全球史、性别史、书籍史等等。从史料和研究著作的查找和阅读方面,谈谈治史的入门途径。并以丝绸之路、敦煌学为例,介绍历史学研究的方法。

荣新江

1960年生,河北人。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敦煌吐鲁番学等。著有《敦煌学十八讲》《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


孙华

从三星堆埋藏坑看古蜀文明

内容简介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和先前发现的8个埋藏坑,构成了一个具有规划的整体,它们都是商代晚期同时的埋藏。坑内掩埋的铜像设及相关的陈设,原先都安置在三星堆城南部祭祀区的神庙中,因神庙在三星堆城市或王国覆灭时受到严重毁坏,故三星堆人将神庙及其内像设残件全都掩埋在附近的土坑中。这些像设和陈设的全貌极其关联信息已经消失,需要通过器物复原、空间复原和环境复原来重新建构。原先的复原研究已经知道,三星堆神庙是以三尊青铜妆点脸面的人首鸟身神像为崇拜中心,以两棵象征太阳栖息处的铜树为东西两翼,以铜尊形器及多个铜尊等为中介,以大铜立人像及铜头木身人像群表现三星堆王国奉祀尊神的贵族及王者,周围摆放着其他玉石和象牙等礼仪用品的祭祀场所,新的考古工作有助于修正、补充和强化原先的研究结果。

孙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工作有:国务院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等。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国西南地区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并一直致力于三星堆遗址新发现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等,新编写的“古蜀文明研究系列”将由巴蜀书社陆续出版。


贺桂梅

人文修养的三种境界

内容简介

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人文话语中的“境界”理论,综合分析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电影《一代宗师》和现代作家冯至的作品,讨论人文修养的三种境界,即“学习时代”“漫游时代”“为师时代”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以期从治学、为人、实践三个层面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种“人文学的想象力”。

贺桂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党委书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担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等。2015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出版著述《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打开中国视野》、《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等。


考核方式

“博雅人文讲堂”共设学术讲座8场,累计参加讲座次数达到6次及6次以上,考勤合格;课程论文需紧扣“博雅人文讲堂”本学期讲授内容,就其中一讲或几讲的主题展开论述,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及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并于规定日期前发送至教务老师电子邮箱(待补充)。邮件标题和文档名称均为“院系 学号 姓名 人文博雅学堂论文”,收到回复方可确认邮件收到。


考勤和论文均合格方可取得学分。每位同学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应注意学术规范,避免过度和不恰当的引用,杜绝剽窃和抄袭。


课程论文存为word文档,基本格式要求如下:


题  目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博雅人文讲堂”课程论文

院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 要:

关键词:

正 文:

参考文献:

要 求:全文使用简体中文写作,宋体,题目字体小三,正文字体小四,行距1.5倍。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础学科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在此关头,强基计划的出台乃大势所趋

乘强基计划的东风

博雅人文讲堂做了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它将作为北大新生的培养之基

助力燕园学子扬帆远航


曾经选课的同学们认为

这门课最大的意义在于——

“教会我们热爱。”

从兴趣、热情,再到热爱

层层深入

博雅人文讲堂将持续助力

同学们探寻心中所爱

步入学术殿堂

成就终生事业




编辑 | 赖赖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