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这三门课,是示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 Author 北京大学

专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北京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北京大学有三门课程入选

田野考古实习

人体解剖学

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

让我们一起了解

北大里的课程思政示范课



田 野 考 古 实 习



“授业于田野之间,

树人于实践之中。”

教学名师和团队:沈睿文、孙庆伟、曹大志、张弛、秦岭、张海、杨哲峰、倪润安


“田野考古实习”是考古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已有60余年的历史。从1957年河北邯郸实习起,北大考古开始自主组织田野考古实习,制定了“发掘—整理—调查—编写报告”的完整训练模式。被中国考古学界誉为“北大模式”,并广为其他高校借鉴,为我国考古人才的培养以及考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田野考古实习课程期间,带队老师坚守“为国考古,为党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手把手地传授田野操作技能。在每一滴汗中品尝劳动艰辛,从每一锹土中体会民生民情,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田野考古工作能力的考古学研究者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遗产保护者。



教学团队将陕西周原、宁夏盐池等重要遗址作为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将动手动脑与学科最前沿的现象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重大科研相结合。通过直面前沿现象的探索性劳动,学生们能够从重要遗址中探索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道路,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贡献,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教学团队还会利用工休及下工的晚上时间,组织“工地学术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和当地干部授课,进行学术知识和当地县情、民情的教育。多年来,“田野考古实习”已经将“工地学术讲堂”制度化、常态化,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和国情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博物馆、考古遗址之外,教师们还会带领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使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深切地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



“田野考古实习”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劳动课,更是很多学生第一次走出城市,深入乡村的体验课。田野实习的每一天,对青年学子来说都充满着惊喜与欣喜,为着每一次发掘中对新发现的期待,为着保护民族文化基因的责任,也为着走出书斋、体察社会、拥抱生活的难得机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也让学生们坚定了毕生从事考古事业的信念。




人 体 解 剖 学



“秉持医者仁心,

传递无疆大爱。”

教学名师和团队:张卫光、郭琦、陈春花、方璇、刘怀存、丁慧如、闫军浩、王珂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医学专业第一门必修课。自1914年开设以来,已有100多年的教学史。老师们秉持着厚道与医者仁心,以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教育精神,将人体解剖学课程与“有温度、有深度”的育人观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了整个医学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剖学课堂上,授课老师们以身作则,细微之处彰显着对“大体老师”的敬意。取放标本时,需要佩戴手套,轻拿轻放;局解课前,要向大体老师鞠躬致谢;甚至不慎触碰到,都会条件反射地道歉……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每一位同学都认识到,解剖学是一门神圣的课程。一节节解剖课,许多个4小时的潜移默化,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种下的种子,将陪伴他们整个医学生涯。



课程的思政平台,不只是课堂,更在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每年清明节,基础医学院学生办公室与人体解剖学系教师,都会带着本科生代表,来到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缅怀为医学教育作出贡献的志愿遗体捐献者们。通过开展感恩遗体捐献者的追思活动,通过鲜活的案例,推动爱伤观念、传递爱心、肩负责任,开展医学人文与思政教育,延伸教育的深度。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解剖学,多年来,张卫光老师带领教师团队,作出了许多努力和创新。引进VR技术,利用3D教学软件,人体的组织结构变得层次分明,便于理解。他研发的AR手术模拟操作系统,给同学们身临其境般的操作体验,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还有许许多多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为解剖的课程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例如擅长画画的方璇老师,开设了“璇子的医笔医画”公众号,不定期分享手绘的解剖图,用手中的画笔,将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多彩。



“人体解剖学”教学团队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将课程和思政融合,理论与实习结合,基础和临床整合,线上与线下混合,着力形成“五位一体”的循环,将人体解剖学专业讲解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医学生的动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延伸教育的深度,拓宽教学的广度,增加医学的温度。




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




“秉经世济民之抱负,

于润物无声中育人

教学名师和团队:张辉、董志勇、方敏、锁凌燕、张亚光、郝煜、蒋云赟、吴泽南


“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是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专业必修课,在课程内容上紧扣政治经济学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新中国伟大历史成就,积极思考“中国奇迹”背后原因,增强国家认同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制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性客观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让学生理解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鼓励学生把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敬业精神结合起来,用专业所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课程强调从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因材施教。教学团队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名教师都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进行个性化挖掘形成专题讲义,还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前沿和理论动态。团队依托北京大学教学网平台,搭建了线上研讨互动机制,化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形成教学闭环,积极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



教师们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中汲取知识和真理,还要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以行促知、以知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每年,授课专题内容都会与经济学院思政实践团调研主题相配合,学生们可以利用暑期的时间,在教师团队的带领下,在祖国大地上参访、调研、服务,力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经世济民”的初心。



精彩的课程思政课堂,在北大还有很多

生理学、社会保险、中国哲学、口腔修复学,

等等等等

新的一年北大将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如盐化水,发挥好每一门课的育人功能




来源 | 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考古文博学院、医学部、经济学院

编辑 | 与杉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