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鸿雁:草木中的广袤世界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2-07-19

人 物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教学卓越奖  城市与环境学院  刘鸿雁


编者按

 “教学卓越奖”是北京大学本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奖励在教学中潜心投入、精心钻研、教学效果优异、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青年教师。2021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的获奖者分别为陈旻、黄迅、刘鸿雁、刘譞哲、汪锋。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入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教授的师者生涯。



引导植物认知:脚踏实地,细嗅蔷薇

“植物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不是完全的理论课,有感性的认识是最重要的。从专业的角度说,大家认为的杂草,都经常是我们植物实习的素材。”


刘鸿雁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植物认知实习,旨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置身自然的所见所闻紧密结合。校园里的每一条小径、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都可能隐藏着让行家如获至宝的素材。


校园内的环境不像植物园那样有体系,而且受到花期、时令、生长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每年上课的时间、地点都有所不同。为了使实地观察能够高效地进行,刘鸿雁老师每次课前都会提前去踩点,尽量让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学楼附近的区域进行参观,减少对课后时间的占用。党委宣传部还曾专门拍摄了短视频宣传刘鸿雁老师的校园植物实习,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这两年,学校不停地清理改造三教周边的绿化带,我的教学素材有的也就被清理了,有点烦恼”,老师笑道。



除了实地观察植物素材,疫情还推着刘老师摸索出了线上进行植物认知的教学模式。


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课程改为线上进行,开展植物实习遇到了障碍,刘鸿雁老师采用到小区里取材、去花店购买等方式,在镜头前解剖植物,让学生们在电脑屏幕前也能够获得与实地观察相近的体验。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需要录制一段自己对着植物进行描述的视频,突破了传统的纸笔作业的限制,不仅可以从视频作业中看出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加深同学们对于植物特征的理解。这样的线上教学模式深受好评,在收获了线上教学优秀案例奖的同时也带动了教学模式的革新。


专注学生成长:因材施教,相互成就

把学生作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形式促进教学,是最根本的。我们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有兴趣,但我们可以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有收获,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自己。”


刘鸿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沟通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课堂课外,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课堂上,刘鸿雁老师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表情,从表情中得知有多少学生已经理解;如果学生们不太清楚,则会换另一种方法再讲一遍,确保大多数人可以领会。在课外,刘鸿雁老师则采用个性化的讲解与辅导方式。有时候同一个知识点讲四遍还有学生不理解,课下在电梯口拦下老师问问题,老师也会为其个性化地再讲解一遍。一次,有个学生去东北、西藏等地旅行后,回来后给老师拷了一千多张植物照片,希望老师能够帮忙辨认。为此,老师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业余时间。



如何照顾学生的个性,激发本科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我的做法就是和学生不断沟通,我自己也不断地在悟这个事情。”老师这样谈道。


在指导研究生时,刘鸿雁老师同样具有一套独特的方式。“研究生教育不是师傅带学生,而是共同促进,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选择。学生们满腔热血迈入北大想要有所成就,我要对得住他们,尽我最大的努力。”在常规的科研范式训练之外,刘鸿雁老师给予了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探索自己所喜欢的路线,而非直接给学生指定路线。有一个学生想研究生物标志物,这并非老师所熟悉的领域,但老师并没有反对,而是积极地去学习,给予学生支持。“这几年所有生物标志物的讲座我看到了就认真去听、去学,这样的模式也是对我的提升。”


助力学科发展:登高望远,包容多元

在教学工作之外,刘鸿雁老师还致力于推动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演进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怎样往传统的东西里加入新的内容,结合学科前沿知识找到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能够激发探索热情的问题,我们也在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刘鸿雁老师主导建设的塞罕坝地理和生态野外实习基地,一开始的时候是作为一个生态研究站,通过互动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植物、认识生态问题、并了解到相关的前沿科技。近年来随着“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的提出,北京大学思政教育基地逐步建立,刘鸿雁老师也在不断思考科学研究如何与思政结合起来,通过将塞罕坝的实习基地纳入环境与生态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等方式,竭力打造集教学、科研、思政、劳动于一体的全方位基地。



此外,刘鸿雁老师还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做这行的人自己觉得很有意思,但外面到底有多少人对生态有兴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生态?原来,许多学生认为生态不是行业、不是高新技术,就业面较窄,所以愿意选择生态专业的学生较少。


对此,刘鸿雁老师探索将生态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的思路,在本学期开设了“中国的生态问题与生态建设”课程进行尝试。此外,刘鸿雁老师也在不断将最新的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植物学等传统课程的教学。例如,在过去没有条件做的测量植物体温等问题,现今可以通过扫描用计算机模型进行模拟测算,这样有趣的研究实例容易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只有跨出你自己的小领域之后,才能把自己做大,这是肯定的,教学同样是这样的思路。我们必须关心国内与国际的发展,发掘新思路、培养学科交叉的氛围,这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结语


“须弥芥子,大千一苇”,对于每一个热爱植物的人来说,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中皆有无尽的奥秘与禅意,惟有探寻真理的慧眼方能洞悉“果核里的无限空间”。从细微寻常之处发掘精进的专业知识与新颖的教学模式,于大自然的秘境中求索学科未来的种种可能,刘鸿雁老师这样面朝绿意、心向远方的守望者一直在用其独有的方式播撒希望的种子。




采访:黄翘楚,苟钟月,林牧阳

撰稿:黄翘楚

编辑:李佳宸

图片:刘鸿雁老师提供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