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一项基于QCA技术的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2023-08-28


2022年第5期


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一项基于QCA技术的研究

王凯圆1,刘旭东2*,王文龙3,曾强1,刘家承1

1.宁夏大学;

2.惠州学院;

3.北京体育大学


摘要: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研究影响超重或肥胖问题发生的个人行为因素及社会因素组合。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及访谈,共提炼了6方面的个人行为因素,即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健身意识、性格特征、视屏时间、吸烟行为;提炼了4方面的社会因素,即饮食社交、压力状况、同伴影响、健身设施。研究认为:减肥行动与否,不取决于生理意义上的体重,而是取决于人们赋予生理体重的文化意义。个人行为因素方面,导致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有4条,导致女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有3条。社会因素方面,导致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各有4条。导致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不同。无任何单一因素是导致男生/女生超重或肥胖的充分必要条件;健身设施的供给状况是导致男大学生生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条件;饮食行为模式是导致女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条件。减肥过程中,不同性别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首先,考虑影响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条件因素;其次,考虑影响超重或肥胖的充分性或必要性相对较大的因素。综合平衡多重并发因素的影响,以达到有效减肥的目的。

关键词:肥胖问题;因果路径;定性比较分析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或肥胖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报告已将肥胖问题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并称世界三大问题(Swinburn et al.,2019)。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22亿人超重,占全球总人口数的30%;约7.12亿人肥胖,占全球总人口数的10%。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3%(中国网,2019)。超重或肥胖问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研究主要分析单一因素与超重或肥胖的相关性,难以将超重或肥胖人群纳入真实的社会结构框架进行分析,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超重或肥胖问题。本文采取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该方法以案例为导向,从组态的视角出发,剖析多种因素对超重或肥胖问题并发作用的影响,从而获得超重或肥胖发生的因果路径。


1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超重或肥胖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其危害、现状、原因以及干预措施4方面展开:1)超重或肥胖的危害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超重或肥胖对糖尿病(Banerjee et al.,2019)、高血压(李森 等,2012)等发病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对超重或肥胖的现状进行研究,如城市居民超重或肥胖问题的研究(钟晴 等,2019)表明,超重或肥胖已成为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3)对超重或肥胖的成因进行研究,如饮食行为模式(孟祥坤 等,2015)、睡眠时间和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温煦 等,2009)、有氧运动(齐玉刚 等,2013)、视屏时间(Cabanas-Sánchez et al.,2019)、抑郁症(阿巴伯克力·乌斯曼 等,2019)、集群效应(Cohen et al.,2006)、吸烟行为(Jacobs,2018)、生活压力(Cárdenas et al.,2016)等对超重或肥胖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以上因素与超重或肥胖问题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对超重或肥胖的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运动处方(Colley et al.,2010)、药物(宫旭 等,2016)等对超重或肥胖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采取一定的措施有利于干预超重或肥胖问题的发生。近年,还有学者尝试对超重或肥胖问题发生的多重因素影响进行Meta分析(张莹 等,2015),对深圳市中小学肥胖学生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席翼 等,2015),拓宽了超重或肥胖问题的研究维度。


综观国内外研究,肥胖问题研究的时间跨度较长,维度众多,但是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单一因素与超重及肥胖问题的相关性,对肥胖问题的因果关系研究还有待深入探索。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对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以获得全国不同地区的总体同质、内部特征异质的小样本典型案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因果关系研究。因此,从组态视角出发,选择QCA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 set QCA,fsQCA),探索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学生超重或肥胖问题发生的因果路径。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QCA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QCA技术具有多种类型,选择fsQCA主要因为它是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risp-sete QCA,csQCA)的延伸,通过取[0]和[1]之间的部分隶属分数,允许集合分数刻度化,避免严格的二分法(隶属集合和不隶属集合)所造成的分析误差,保证结果编码与结果子集关系的一致性(伯努瓦·里豪克斯,2017)。


2.1.2 QCA方法的研究优势 


QCA将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相结合,有效避免单一范式研究方法的缺陷,通过跨案例的研究,既保证案例的充分异质,又提升了研究的广度。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通常是非线性、多样化的。QCA方法不仅可以分析单因素与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可以深入分析原因组合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根据研究结果可以追溯到相应的案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QCA方法对于研究肥胖成因具有较高的适切性。该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组态的方式,分析和处理数量有限的典型案例,提炼出导致肥胖问题发生的原因组合,以对肥胖问题进行有效防控。


2.1.3 QCA方法的具体操作 


QCA方法具有严谨的操作流程,分为7步:文献综述、典型案例的选择、变量编码、真值表的构建、单因素必要性分析、条件组合分析、结果解释。具体操作过程中,基于二进制语言将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作二分处理,即赋值为1,表示变量“是或存在”,用大写字母表示;赋值为0,表示变量“否或不存在”,用小写字母或“~”表示;“*”表示“和”的关系,“+”表示“或”的关系,如“A*bC*d=Y”表示结果Y的发生由两个因果路径导致,其中路径A*b表示条件A发生且b不发生,路径C*d表示条件C发生且d不发生(伯努瓦·里豪克斯,2017)。


2.2 典型案例的选择 


QCA中的案例并非随机的,其基于MSDO(最大相似,结果不同)和MDSO(最大差异,结果相同)的程序要求。案例的数量一般为中等样本(10~100),相应的解释条件一般设置为4~7个(伯努瓦·里豪克斯,2017)。本研究依据QCA系统的案例选择标准,即案例总体的充分同质性和案例总体内部的最大异质性,选取20个典型案例,涵盖不同性别的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


2.3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在QCA技术中,自变量被称为解释变量。文献综述和访谈结果显示,导致超重或肥胖的解释变量众多,本研究只分析社会科学研究范畴下个人行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超重或肥胖问题产生的影响。个人行为因素包括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健身意识、性格特征、视屏时间、吸烟行为;社会因素包括饮食社交、压力状况、同伴影响、健身设施。QCA分析条件选择策略有4个,分别是“波普尔”证伪方法、补充性策略、理论视角的方法、全面策略(伯努瓦·里豪克斯,2017)。主要采取2种方法,分别是:1)理论视角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研究理论中,推导出一个混合的条件组合库;2)全面的策略,即依据现有理论、假设和解释机制的策略。


2.3.1 个人行为因素的选择与赋值 


1)饮食行为模式解释变量主要采取向心分类法,将变量分解为主要亚类和次要亚类,主要亚类比次要亚类具有更少的属性,便于直观高效地进行布尔代数运算。本研究将饮食行为模式这一主要亚类分为4个次要亚类,分别是: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饮食行为的4种模式对超重和肥胖的贡献率不同,赋值依据按比例贡献率进行计算(孟祥坤 等,2015)。2)体力消耗水平主要通过身体活动指数(physical activity index,PAI)计算。依据PAI数值,分为久坐少动水平(1.0≤PAI<1.4)、较低活跃水平(1.4≤PAI<1.6)、积极活跃水平(1.6≤PAI<1.9)(温煦 等,2009)。3)健身意识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具有相关性(Hintsanen et al.,2012)。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主要通过个人访谈获取,根据访谈结果确定三值模糊集,隶属分数分别是0.0、0.5、1.0,结合访谈结果的数量分布特征进行赋值。4)性格特征与多种因素相关,影响超重或肥胖的发生(Hintsanen et al.,2012)。性格特征的设置及赋值主要依据格林的气质学说,将其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孙果,2016)。5)视屏时间包括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平均每天玩手机和玩游戏机的时间,不包括线上学习和工作时间;主要依据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中广泛使用的划分标准,分为<2 h/天和≥2 h/天,共2组(Corrie et al.,2018)。6)吸烟行为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具有较高相关性(Jacobs,2018)。本项研究仅考虑吸烟行为对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吸烟行为在女生中发生的概率较低,在被调查的案例中,无女生吸烟,因此,女生个人行为因素分析不包含吸烟行为。


2.3.2 社会因素的选择与赋值 


1)饮食社交,影响超重或肥胖的发生(Cruwys et al.,2015)。根据问卷统计,将饮食社交频率分为高、低两类。饮食社交常常伴随不合理的饮食模式,出现多余能量的储备增加,导致超重或肥胖的发生。2)工作压力与饮食行为和肥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Fernandes et al.,2019)。压力性肥胖是一种常见的肥胖现象。根据调查案例的分析,将压力等级分为无/轻度压力、中/重度压力。3)超重或肥胖的发生与同伴影响存在相关性。“近胖易胖”“近瘦易瘦”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Mora et al.,2013)。在被调查的案例中,同伴正常对自己体型无明显影响。4)健身设施是否满足需求,一方面取决于健身设施的供给情况,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需求。在总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健身设施供给是否满足需求取决于大学生的运动需求。


2.3.3 结果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在QCA技术中,因变量被称为结果变量,本研究的结果变量是超重或肥胖。结果变量的赋值依据BMI。


2.4 真值表的构建 


确定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并赋值后,QCA技术要求回归案例本身,确定二分阈值。二分阈值选择的依据是尽可能获得更同质的分组。对研究的20个案例进行编码并汇总,编码结果(真值表)(表1~6)。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项前因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研究显示(表7),单项前因条件对不同性别人群超重或肥胖的影响不同。原始覆盖率(raw coverage)表示在每个条件组合中的每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即单一因素对超重或肥胖发生的解释力度;唯一覆盖率(unique coverage)表示特定条件组合对于结果的解释强度,即多重并发因素对超重或肥胖发生的解释力度。一致性代表充分性,覆盖率代表必要性。



3.1.1 男大学生单项前因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分析 


所有单项前因条件对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均不构成充分条件,健身设施的配备构成男生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条件。体力消耗水平、饮食社交、健身设施、健身意识和性格特征的一致性水平达到0.80,虽未达到完全一致,但已接近充分性条件的要求;性格特征、饮食社交、健身设施的覆盖率达到0.80,虽未达到完全必要,但已接近必要性条件的要求。


所有单项前因条件中,构成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充分性条件依次是:体力消耗水平=健身意识=性格特征=饮食社交=健身设施>饮食行为模式=同伴影响>视屏时间=压力状况>吸烟行为。所有单项前因条件中,构成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性条件依次是:健身设施>性格特征=饮食社交>压力状况>饮食行为模式=同伴影响>体力消耗水平>健身意识=视屏时间>吸烟行为。


3.1.2 女生单项前因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所有单项前因条件中,只有饮食行为模式和视屏时间的一致性水平均超过0.80,虽未达到完全一致,但已接近超重或肥胖的充分性条件;饮食行为模式和同伴压力的覆盖率达到1.00,构成女生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性条件。只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用贝叶斯概率公式表示如下:


P(diet|result)=1且P(diet|~result)=0


P(peer|result)=1且P(peer|~result)=0


所有单项前因条件中,构成女生超重或肥胖的充分性水平依次是:饮食行为模式=视屏时间>同伴影响>体力消耗水平>饮食社交=健身设施>压力状况>性格特征=健身意识;构成女生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性水平依次是:同伴影响=饮食社交>饮食社交>视屏时间>体力消耗=健身设施>性格特征=健身意识=压力状况。


3.2 QCA条件组合的分析结果 


将以上4个真值表分别导入QCA软件,分析结果产生3种不同的解,即复杂解(没有使用逻辑余项)、简约解(使用所有逻辑余项)、中间解(纳入研究者认为有意义的逻辑余项)(伯努瓦·里豪克斯,2017)。尽管研究逻辑余项可以涵盖研究未发现的条件组合,但是无法评估其合理性,所以本研究未将逻辑余项纳入分析。关于矛盾组态的处理,在QCA技术分析过程中,也未纳入分析(表8)。



3.3 QCA条件组合的分析结果解读 


3.3.1 影响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分析 


个人行为因素方面,影响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有4条,其组合可以解释80%的超重或肥胖案例。这4种路径分别是:



即:Result(男)=合理的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大*有健身意识*性格外向*不吸烟+合理的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大*有健身意识*视屏时间长*不吸烟+不合理的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小*无健身意识*性格外向*视屏时间短*不吸烟+不合理的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大*有健身意识*性格外向*视屏时间短*吸烟


社会因素方面,影响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有4条,其组合可以解释全部的超重或肥胖案例。这4种路径分别是:



即:Result(男)=高频率饮食社交*(无/轻度压力*健身设施满足需求+有同伴影响*健身设施满足需求+无/轻度压力*有同伴影响)+低频率饮食社交*中/高度压力*无同伴影响*健身设施满足需求


通过对比不同因果路径组合,得出以下结论:1)无任何个人行为方面的原因组合是导致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必要或充分条件。纵向对比4条因果路径,得出:健身意识良好者,常伴随饮食结构合理、体力消耗水平较高、无吸烟行为;饮食结构不合理者,常伴随视屏时间较长。2)社会因素方面,饮食社交频率较高(饭局相对较多)是导致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最主要条件。


以上发现可以证明“怎么吃都不胖”这一说法并不科学。首先,从QCA结果分析,所有前因条件中,包含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一解释因素的原因组合的充分性均只有40%,即只能解释40%的超重或肥胖案例;必要性也只有40%,即只有40%的超重或肥胖案例能被这两条原因组合解释,说明饮食行为模式不合理对超重或肥胖影响较大。其次,从现实角度分析,“怎么吃都不胖”这一话语是在饮食行为模式不合理的前提下,依旧可以保持较为满意的体重。考虑到基因的决定性,存在极个别的“怎么吃都不胖”现象,但是在排除基因影响的前提下,饮食模式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能量的储备增加。综合考虑超重或肥胖因果路径中的其他因素影响,只有在其他原因组合对体重增加产生的抑制效果高于饮食行为模式不合理对体重增加产生的效果的前提下,才可能使体重得到控制,反之,将导致超重或肥胖的发生。


3.3.2 影响女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分析 


个人行为因素方面,影响女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有3条,其组合可以解释调查的所有超重或肥胖案例。这3种路径分别是:



即:Result(女)=视屏时间长*(合理的饮食模式*无健身意识*性格内向+合理的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大*无健身意识)+不合理的饮食模式*体力消耗小*有健身意识*性格内向*视屏时间短


社会因素方面,影响女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因果路径有4条,其组合可以解释85.7%的超重或肥胖案例。这4种路径分别是:



即:Result(女)=高频率饮食社交*无/轻度压力*健身设施不满足需求+低饮食社交频率*[中/高度压力*(有同伴影响*健身设施不满足需求+无同伴影响*健身设施满足需求)+无/轻度压力*有同伴影响*健身设施满足需求]


通过对比不同因果路径组合,得出以下结论:1)个人行为因素方面,导致女生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因素是饮食行为模式和视屏时间,所有包含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模式的解释变量的两条因果组合路径分别可以解释66.7% 和50.0% 的超重或肥胖案例。2)社会因素方面,女生社交频率较高者,通常具有较高的同伴压力;女生饮食社交频率较低者,通常具有较低的同伴压力,说明女生对自己的体重认识受外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另外,绝大多数女生认为健身设施供给充足,从侧面反映其运动需求较低,运动量不足。


以上发现可以证明“喝凉水都长胖”这一说法。首先,从QCA结果分析,因为视屏时间较长这一单项前因条件的充分性水平是0.83,必要性水平是0.71,包含视屏时间较长的原因组合路径分别可以解释66.7%和50.0%的超重或肥胖案例,说明视屏时间较长对超重或肥胖影响极大。其次,从现实角度分析“喝凉水都长胖”,主要是指在饮食受到严格控制的前提下,体重依然在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视屏时间太长,这一行为与性格相关,常常伴随静坐时间的增加、运动量的降低。同时,女生为了减低同伴体重对自身所产生的压力,往往会采取不合理的节食的策略,在饮食行为得到控制的前提下,身体调节机制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能量平衡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发生超重或肥胖,身体机能下降。


4结论与建议


按照QCA 方法对样本进行研究,但是逻辑余项、矛盾组态的案例未被分析,遗传等方面的因素也未被纳入其中。研究显示的因果路径组合,不能解释继发性肥胖等问题的产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1 结论 


1)减肥行动不取决于生理意义上的体重,而是取决于人们赋予生理体重的文化意义。


2)性别不同,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中的饮食社交频率较高、健身意识以及健身设施的配备;导致女生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主要是个人行为因素中的视屏时间较长和饮食模式不合理。


3)减肥过程中,综合考虑多重并发因素作用的影响。任何单一因素对超重或肥胖产生的作用不同,不同原因组合对超重或肥胖的影响也不同,无任何一条原因组合路径是导致超重或肥胖发生的完全充分或必要条件。


4.2 建议 


1)减肥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胖瘦概念。采用科学的衡量标准(如BMI等)对自身的体重状况进行评判,避免因为从众心理和“以瘦为美”的不良观念诱导追求极端偏瘦的身材,以减少自身不良的减肥行为所导致的健康损害。


2)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男大学生首先要考虑饮食社交、已有健身设施的充分利用、体力消耗水平、性格特征、健身意识4个因素的影响。其次,考虑饮食行为模式、同伴影响、视屏时间、压力水平、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女生首先要考虑饮食行为模式和视屏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其次考虑同伴影响、周围的健身设施配备状况、体力消耗水平、压力水平、性格特征以及健身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制作:马小涵
校对:丁合  高天艾
监制张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