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文科生谈谈进化论002 | 想世间造物搬兴废

木小衲 复眼视界 2021-06-28

友情提示

本文共4000字,阅读完毕约耗时10分钟


导读

进化是有方向的,总是由低等到高等——这是对进化的一种误解。高、低只是相对概念,而生物生存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高与低的判断在不同的情况下亦是不同的,即是说“适者生存”里的“适”与“不适”,是在不断变化着。


01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民不聊生。武林中阵阵血雨腥风,最大的一场风波还数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之战。明教诸高手遭受奸人成昆暗算,命悬一线,百年根基危如累卵。唯一能解其灭顶之灾的少侠张无忌,却与西域少女小昭一同被困地道之中。


计无可施之际,小昭对无忌说道:“咱们既然出不去了,发愁也没用。我唱个小曲儿给你听,好不好?”


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世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小昭不愧是波斯圣女,西域之学造诣颇深,襄辅张无忌练就乾坤大挪移之功也就罢了,这歌中的“世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十三个字更是深得山中老人达尔文氏进化论之三昧(编者注:佛教用语,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造物之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或进或退,忽左忽右,似佳非佳,似劣未劣,这“吉藏凶,凶藏吉”的道理,我们以后再聊,这次单说说这个“搬兴废”。

 

所谓“兴废”,怎么就叫“兴”,怎么就叫“废”?最简单直接的衡量办法就是,人数多就是兴,人数少就是废。所以,不管是什么性质——体重大小、毛色黑白、速度快慢,力量强弱,如果能增加人数,那么携带这种性质的人数就多,这个性质也就“兴”。反之,则“废”。

 

是兴还是废,则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对进化论有一个很常见的误解:进化是有方向的,总是由低等到高等的,总是由“差”变“好”的。

 

大谬不然!

上胡不法先人之法?时变世变事亦变矣。


02


生物生存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今年旱,明年涝,所以“兴废”的标准,“好坏”的衡量,这个“适者生存”里的“适不适”也在不断变化。

 

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与时俱进”的、几乎每本进化论的教科书都会举的例子,估计很多人(尤其是理工科的)都听说过了。

 

英国有一种幺蛾子。这蛾子有一深一浅两种颜色。因为深色的蛾子在野外容易被捕食者发现,所以1811年以前,深色的蛾子很少见。后来,英国的工业就革命了。工业革命后,小燕子回来了。“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建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大工厂和新机器的滚滚浓烟,把英国的重要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树都染黑了。然后,人们发现深色的蛾子数量陡然上升。到了19世纪末,工业城周围98%的蛾子都是深色的了。正如我们上回所讲,这种情况,用术语说就是,蛾子的体色发生了进化。

蛾子自己当然没有“颜色”这个概念,就算它有,这个东西也不是像体重之类的性质,它想变就变的。一只蛾子生下来是什么颜色那就是什么颜色了。所以我们讲的进化,不是某一只蛾子在它一生中体色的变化,而是在整个种群中(比如曼彻斯特的所有蛾子),体色的百分比在一代与一代之间的变化。

 

那这个百分比是怎么变化的呢?本来白蛾子多,现在树都染黑了,鸟儿和其他捕食者一眼就能看见落在黑树上的白蛾子。白蛾子被吃了,下一代生殖的数量就少了。世代积累下来,白蛾子就被黑蛾子代替了,也就是说被自然选择淘汰了。

图片来自网络


浓烟不仅使蛾子的体色发生了进化,还使英国人民深受其害。比如1952年伦敦那场著名的大雾霾,导致了一万两千人死亡,十万人受到呼吸道疾病影响。英国人民痛定思痛,于是出台了很多法规清洁空气。

 

环境“反清复明”之后,整个大环境的底色又变浅了。黑色变得显眼、危险,有碍“人数增长”了,所以深色蛾子就开始被淘汰。浅色的蛾子在又重新占了上风。

 

注意,在这个例子里,浅色的蛾子不是从别的地方又飞回来了。它本来就没有灭绝,只不过数量百分比很少而已。环境变化之后,黑蛾的后代数量相对减少,白蛾后代相对增多,白的就代替了黑的,黑的就被淘汰了。

 

也就是说,最早,白色“适”,后来,黑色“适”,再后来,又是白色“适”。这就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就这么个简单的事情,围绕它讨论的文章书籍数不过来。支持自然选择的人把这个事儿当作一个典型的证据,不相信自然选择理论的人认为数据有造假嫌疑。官司一直打到2012年,大量长年的野外观察数据最后才证实了这个蛾色进化的真实性。我也才敢在这里给大家摆一摆。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个例子里,体色这个性质只有黑白这两个值,非黑即白,在同一个种群中也同时存在着黑白两种蛾子,只不过百分比在每代之间会有变化。但是,很多东西的进化都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比如体重,这个东西不可能“非小即大”,由小进化到大,必然要经过一个中间过程。


03

大家都听说现代马是始祖马进化而来的。始祖马只有狐狸大小,在一个种群里不可能同时存在着狐狸大小的马和高头大马。那么这种体重的进化是怎么进行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狐狸大小的始祖马进化成现代的高头大马,这是人们根据化石等证据推断出来的。除非有外星人设立的“观察地带”,供原振侠这痴情男子在地球之外观察整个地球百万年量级的变化,谁也不知道始祖马进化到现代马的具体机制是什么。

 

在野外的自然选择很难观察,耗时太长。但是在实验室里的人工选择所推动的进化却非常容易研究。实际上,达尔文的煌煌巨著里的大部分证据(我没数过,我感觉是大部分)都是来自人工选择。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灰不溜秋其貌不扬的鲫鱼,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人工选择下,进化成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金鱼。近年来,网上还流传着水果进化的美图。直径只有5厘米,苦极木涩的西瓜在5000年的人工选择作用下进化成了如今的消夏美食。

 

这种人工选择是对达尔文理论最有力的无可辩驳的支持。这儿我以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简单讲一下人工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大青虫。下图是我实验室的。种过西红柿的人可能见过。这虫子的学名是烟草天蛾(又名鹰蛾,或叫蜂鸟蛾)幼虫

图中的虫子还在生长中,再过两三天可能会长得比我的手指还长。


这虫子就是个生长机器,平生只做两件事,一是吃,不停地吃,一是长,不停地长。刚孵化出来的虫子大概只有1毫克左右。短短三四个星期内,在变蛹之前,能长到12-15克。体重在20多天增加12000倍。

 

正由于它长得快,又特别好养(喂过蚕宝宝没有?这个东西比蚕宝宝还好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个虫子就被广泛用来研究动物生长和其他生理特性,什么荷尔蒙之类的。全世界很多实验室都养有这个东西。

 

2001年,有人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上发了一篇论文,讲这个大青虫体重的进化。在1972年,他们实验室的虫子长到要变蛹之前,大概有6%不到6克,2%在9克以上,而大多数平均值在7克左右。

 

实验条件没变,食物没变,温度没变,什么都没变,但是到了1999年,最小的虫子却有8克多重,最大的变成了14克,而大多数平均值变成了11克。

 

这是个不得了的事情啊!30年间,这个物种的平均体重增加了超过50%。相当于人类的平均体重从140斤增加到了220斤。而环境因素却没有变化。这个不是说,改革开放了,经济搞活了,家家户户营养增加了,北京冒出无数小胖孩。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虫子的食物没有变化。

 

读者诸君不妨闭目猜一猜,为什么虫子的体重会进化?


04



上次说了,进化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体存在差异。

这个是显然的,1972年,最小的不到6克,最大的9克,显然有差异。


第二,差异可以遗传。

虽然还没有找到体重的遗传基因(因为体重这个东西肯定受多个基因综合影响),但是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大虫子的后代相对来说也大,小虫子的后代相对来说也小。所以这第二个条件也符合。

 

那么第三个条件:这种差异必须造成后代数量的不同。 

在野外的环境下,那可真不一定大虫子就一定会有更多后代。这儿有很多制衡因素(以后会详细讲讲这个制衡)。所以虫子的体重不一定会向又大又重的方向进化。

 

那么在实验室里有什么不同呢?

 

拿我的实验室为例。我们每次实验大约要养100只虫子。每对虫子一般来说可以生300个卵。如果我让每只雌虫子都生育后代,那两代之后,我就得养一万多只,三代之后就是几百万只。这个东西倒确实可以吃,国内还专门有人养殖,但是在美国我到哪儿去找销路?所以,我一般就只留10对左右育种,其他的虫子就都喂鸡了。

 

问题就在这儿了。选虫子留种的工作一般都是学生在做。这些娃娃成天嘻嘻哈哈,尤其是女生,成天评论这个虫子可爱,那个虫子不可爱。他们选种的时候,下意识里就把不可爱的小虫子杀了,而只有又大又绿通体晶莹的虫子才允许生育。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完全是人为的(人工的),体重的大小差异导致了后代数量的差异:小虫子根本就没有机会生育,后代数量是零。

 

从第一代开始,我们假设最小的是5克,最大的9克,平均是7克。现在只准大虫子生育,大虫子的300个后代,大小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比较大,而且最大的可能比父母稍微大一点。所以,最大的可能是9.2克,最小的可能是5.3克,平均可能是7.2克。

 

那么如果一代一代我们都只选最大的留种,这个效应就会积累起来。30年过后(我算不出这是多少代,一般这虫子的生命周期是2个半月),体重就进化了

 

这大概就是狐狸大小的始祖马如何进化成现代的高头大马的机制。

 

那位问了:为什么我假设最大的第二代会比父母稍微大一点?更重要的是,如果每代都这么进化下去,这虫子越变越大,在实验室又不用发愁吃不饱,那这虫子几百年后会不会变成异形生物,比蛇还大?

 

嗯。问得好。第一个问题牵扯《治世宜守,乱世当变》,第二问题则关系到《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且听我下两节分解。


“复眼视界”不着边际的妄想者家园,致力于做“常识的追随者”和时代的“少数派”。这是一个泛科普、幻想类自媒体,面向学生、知识分子群体;有着一定常识储备的人群;希望在人文、科学素养上获取新知的受众;以及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你。


复 眼 问 答

Q

 方士谦的大小眼o_O:问个浅薄的问题(不含歧视),同性恋不会有后代,那么为什么同性恋的基因仍然流传下来了呢?

A

木小衲流行的解释是,同性恋可以帮助非同性恋的亲戚(也许也携带同性恋基因)照顾他们的孩子。有一个研究说,女同性恋的姐妹们比非同性恋的姐妹们的孩子多。这些孩子有一定的几率携带同性恋基因。但是在男同身上没有发现这种情况。

这个解释和“妇女为什么会停经”有些类似。 停经以后的老祖母可以帮助照顾下一代,间接地增加后代数量。

不过也有人认为,同性恋不是基因决定的,是一种后天养成的行为。 至于是不是基因,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

读罢文章脑洞大开,点子疑问如泉涌?不要客气,尽管发问吧,复眼问答来者不拒!

提问、回答前期问题、自问自答均可,每期我们将挑选一则有趣的问答发出来,是时候来展现一下你们的才(脑)华(洞)了!

《想世间造物搬兴废》

——和文科生聊聊进化论

什么是进化论?进化论的研究,现在到了什么阶段?进化论就是“丛林法则”吗?进化论如何指引我们的当下生活?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生物学专家木小衲,一个被生物学耽误的杂文作家,通过最轻松的笔触,与我们一起,拨云见日、点指迷津。

木小衲生物学专家,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文理通吃,中西合璧。于《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刊》(PRSB)等国际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在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等十余份国际期刊任评审专家。

自2011年起,于密苏里科技大学生物系任职,研究方向为衰老生物学和社会性昆虫的生理和进化。课程包括:进化论、衰老生物学、进化论医学,人体生理学和生物数学建模。

更  新  预  告

下期更新:9月29日

每周五17:00,与您准时相约。


每周来点小常识

本期嘉宾:吃货大熊猫

回复 “吃货”,为你解锁一个新姿势

听说,颜值高的人多回复几次会看到奇奇怪怪的东西……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