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部长和外办主任谁更大?外交部官员为何很少从地方调配?

镇长本人 就业与创业 2024-04-12

外交相关内容一直是镇长信箱的热门,小镇这期邀请了另一位外交系统的朋友为大家解答问题。


镇长您好!因为从小家里给养成习惯,这么多年天天都在看新闻联播,但我却对政治不太了解。


从小一直以为外交部长就是管外交最大的官,可后面又发现有“外办主任”,主任竟然比部长还大。


所以,到底谁才是外交界的一把手呢?外交部长和外办主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镇长信箱回复:


问到“谁比谁大”,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决策和执行的问题,往往是权力大的做决策,权力小的去执行。

 

而权力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就是谁离权力中心更近,谁的权力更大。

 

我们从当前党和国家的整个对外决策体制说起,也就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说起。

 

2018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原有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5月,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召开第一次会议。具体内容,查查当时新闻联播的新闻稿就能知道。

 

从外交决策的角度,这个委员会是当之无愧的对外政策核心。


委员会的主任是一号首长,副主任是二号首长,委员是国家副主席。委员会成员还包括政治局常委里面排名第五和第七的两位领导人。

 

而这个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叫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外办),这个办公室的主任也就是这个问题中的中外办主任。

 

所以从距离权力中心远近的角度,中外办主任当之无愧的可以用“更大”来作答。

 

其实也能从中美阿拉斯加会晤里面发现端倪。一般是职务高的官员首先作答,我们当时发言的顺序也说明了权力排名。


杨主任先于王部长发言


中外办主任杨主任,身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如今的外交部部长,虽然兼任国务委员,而且从级别上和中外办主任都属于副国级。但政治局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因此国务委员加外交部长的身份,还是相较政治局委员低一级。


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杨主任都是分管外交的最高级别官员

 

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纪检组。像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像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简称中联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简称中台办、国台办或台办),是没有驻在本单位的中央纪检组的,而是设在中外办,也就是中外办去监督这些单位。所以中外办的实力可见一斑。

 

再说说中外办的职能,它大部分的工作都在统筹协调,例如每周开例会,主要就是把涉外领域的党和政府口的各口叫到一起,汇总一下各单位的情况。

 

其中,包括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台办、对外友协等等单位。毕竟很多事情会涉及到不止一个单位,如是否提高对某国的关税,显然外交部和商务部都无法单独拍板。

 

但中外办也在给中央提供政策建议,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各涉外部门必须要特别严肃的对待每次会议,将真实的情况和本部门遇到的问题分析上报会议,因为这涉及到中央决策,马虎不得。

 

至于外交部,现阶段,大部分的涉外工作都是政府来完成的,所以具体到执行,外交部是外交战线的核心力量。无论是和各国政府交往,还是将我国外交官派驻到驻在国使馆和国际组织任职,都是外交部去操办。

 

而且交往交往,必须要常常走动。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外交部部长在外面“飞来飞去”,其实就是和各个国家组织交流情况,特别是释放有关中国的真实信息。


所以从曝光率上,外交部部长会一定程度高于中外办主任,可这并不代表前者的地位高于后者。


镇长好。之前出于兴趣,我看了一下很多外交系统的官员和外交官们(如驻美大使、外交部发言人等)的简历,发现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是从部里一直成长起来的,很少有人是从地方升上去的。


这和其他部委有很大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农业部等,一直从部里升上去的反而才是少数,很多人都有地方经历。请问为何存在这样的差异?


镇长信箱回复:


这位读者朋友的观察很细致,确实,外交部的官员相比于其他部委,从地方调配上来的要少很多。

 

至于原因,要从外交工作本身的特殊性说起。

 

如果从条线的角度,外交部在地方的分支机构是地方外办。地方外办除了接受垂直管理,也作为当地政府的分支机构,服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和其他部门的是中央与地方分工类似类似,但外交领域的中央和地方,差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外交部对外代表国家,而外交最能体现国之大者。在国际场合,不管职务大小,首先体现的是国家的站位。尤其是现在中国到了这个国际地位,几乎每个议题都被人盯着,所以对中国外交官的要求越来越高。

 

外交这个东西,当然也能从国际关系理论、对外交往历史里面进行相应学习,但到了实际场合,又是另一番场景。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外交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事外交工作,最重要的是站位要上去,什么国际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啥的,都得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要和中央保持绝对一致。

 

这些高要求,都要求我国的外交官必须具有外交的“感觉”。而这种“外交感觉”的培养,长期、一线的外交工作非常重要。


外交部的官员,很多都是从三秘、二秘,一步步上去。干外交很多都是刚开始跟着老前辈学,从低级外交官到高级外交官,“外交感觉”也慢慢积累起来了。

 

比如说哪个国家的代表,在哪个议题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态;遇到特定的议题,怎样找到最大公约数,怎样让他复议中方的立场;遇到找茬的,怎样驳斥他们的责难,同时把自己的立场说清楚。这些东西,真的就是一个感觉。

 

而地方外办,里面的公务员很难经受这种熏陶。

 

前面也说了,地方外办虽然接受外交部的指导,但更多只是具体到执行层面。执行层面,也就是把一些涉外的会议安排到地方,把交办的事情办了。说实话,外交部在地方开的国际性的会,大部分都是外交部自己人去处理议程、预案等重要的事,外办也就跑跑腿。

 

而从外办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的角度,外办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迎来送外,也就是接待国外团组的访问,服务本地领导出访。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好,基本上涉外业务每个月都有,还能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上的事情。

 

到了内陆或者是西部城市,涉外的团组都很少,即使有领导出访或者是国外团组到访,也就是介绍介绍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考察考察国外的中资企业。

 

这些外交经验和感觉的积累不足,导致地方外办的技能不够,也就没办法调配到外交部去承担重要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看,外办的上级部门除了外交部,还包括中联部、港澳办、台办等等,事务性工作繁杂,站位很难上的去。娘家多,恰恰说明啥工作都占点,啥工作都接触不到核心层。自己的官员就很难受到锻炼,升迁渠道也比较狭窄。               


但时代正在变化,随着中国对外官员任免范围的扩大,一些在地方涉外岗位上证明了自己能力的官员,也开始担任重要职位。

 


这些省份,本身就是涉外的省份。像广西负责东盟博览会,云南和缅甸、老挝等国接壤。外办涉外成分很多,所以到了国际场合,过渡更自然一些。


不过,这终究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些官员在地方都已达到正厅级,其政治素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可以实现对“外交感觉”的快速上手。


另一方面,从其他部门调来外交部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比如当前主抓党务工作的外交部党委书记齐玉,曾任中组部副部长;外交部原部长助理刘显法,曾任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外交部原副部长王超,曾任商务部副部长……


总之,如何在维持“外交感觉”和高外交素质的同时,保证这个体系始终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一直是中央考虑和重视的议题。未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想必会有更多外交系统外的同志前来助力外交事业的建设。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唯一 “裸辞” 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首次披露内情

  2. 什么才是崇洋媚外?这段力挺张文宏的脱口秀,足够辛辣

  3. 猝死、自杀、精神失常,这种培训早该取缔!

  4.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开发票并非付款的前提,先开发票后付款须明确约定才有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