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行月球》不曾提及的往事:他一夜急白头,却让科幻变成现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耳朵先生 Author 我是王耳朵



前两天,冲着沈腾和马丽的主演阵容,去看了《独行月球》。

结果反而是剧情设定把我牢牢吸引:

一颗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于是人类在月球基地上部署了“月盾计划”。

先发射核弹击碎小行星,再利用月球引力将行星的碎片接住。

最终保卫地球。

这么大胆刺激的科幻设定,光是听上去就让人心潮澎湃。

不过,也好像太天马行空,离现实生活太远。


直到我看到一条不足1分钟的视频,竟才知道,这设定根本不是凭空捏造。

我们国家,真的有这样的“太空防御计划”。

视频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在《院士开讲》上的讲演。

近些年,科学家观测到不少近地小行星飞入大气层,速度快,撞击能量大,潜在危险相当大。

据龙乐豪院士介绍,我国早已在着手规划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并提出了独特的“中国方案”。

对那些有威胁性的小行星,我们会用卫星伴飞,再撞击。

同时,我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计划在2028年前后实现月球南极探测,2030年前后完成2次发射任务,送3名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发射月面着陆器,实现中国首次登、巡、采、研、回多重任务。

龙乐豪院士还提到,2035年左右,我国将和俄罗斯共建月球科考站。月球基地可能成为现实。

原来现实,真的比电影还要震撼。


但,现实也比电影更锋利。

荧幕上,我们看着演员们扮演的航天员们,可以玩玩闹闹,插科打诨。

而实际中的航天专家们,是在孤独和艰难中跋涉了多年,才终于带着中国航天,让科幻电影里的想象,一步步变为现实。



01


龙乐豪经常提到一句话,“成功是差一点儿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儿的成功”。

1996年的腊月二十七,龙乐豪在距离家乡1500公里外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指挥着火箭发射前的最后工序。

即将发射的,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这是一次特别且重要的任务:

第一次用我们的火箭,发射一颗外国人的卫星,并向全世界直播。

龙乐豪(右)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前

一切准备就绪。

凌晨三点,火箭点火,升空。

结果3秒后,火箭倾斜,完全偏离预设轨道。

最终一头扎在两公里以外的山坡上,巨大的蘑菇云瞬间腾起,连发射场都跟着随即断电。

龙乐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反复问自己:为什么?

到底是设计错误,还是制造缺陷?

他急得一夜白了头。

彼时已是58岁的他,在长征三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岗位上奋战的第21年。


龙乐豪没有为失败驻足。

他召集所有工作人员,点着蜡烛,开着应急灯,一连一个多月,都在挑灯夜战寻找答案。

不断推理和反复试验后,最终确定原因在一个直径只有头发丝几十分之一的焊接点上。

他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等工作进行全面复查,制定了数百条改进措施。

第二年,火箭再度发射。

这次,圆满成功。

时至今日,这样的失误再也没有出现。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位居世界第一,入轨精度属于世界一流,已为30余个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


龙乐豪用了59年,殚精竭虑,感受过喜悦,承受过失败。

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最近,他又在《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季开讲座。

带我们回望中国航天的来路,并展望新的征程:

载人登月、月球科考站、近地小行星防御、新型重型火箭研制......

2024年以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由单一国家建造并且运营的空间站。


这位84岁的老科学家,步履不停。

他最希望的,就是借助知识普及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精神,参与到中国航天事业中来。

他说,“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可以说同样重要,因为科学普及本身是面对年轻人的事业。”

“在有生之年,只要我身体还可以,我很愿意做这件事情,我相信大家,我希望大家共同跟我们一起来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龙乐豪院士的心愿有足够多的回应。

他在《院士开讲》的演讲视频在抖音等平台播放已超千万。




02


其实几个月前我就跟大家介绍过《科创中国·院士开讲》,这是由中国科协联合抖音推出的知识栏目。

当时很多朋友告诉我,看了那些泰斗级科学家的知识视频,受益匪浅。

最近,《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季也在抖音上线了。

又一次,我们有幸听到5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用饶有趣味的方式,为我们讲授各行业顶尖的科技知识。

也深深地感动于这些年迈的科学家们,一路走来的故事。

有一位79岁的院士,衣着简朴,皮鞋已经明显泛旧。

他是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我国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

那双鞋,如同他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一般。

一路跋涉,风尘仆仆。


六七十年代,为了国防战略目标,我们开始了“三线建设”。

那段峥嵘岁月,邬贺铨在四川山区通信厂扎根多年。

后来单位搬到重庆山上,没有公共汽车,每次上山,只靠双腿。

2048级台阶,是他青春时光里难以忘怀的长路。


邬贺铨在数字通信领域成果斐然。

连续6年,担任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专家组长。

如今年近八旬,依然在为中国通信发展奔波。

在《院士开讲》,邬贺铨院士从通信技术聊到中国算力发展,还解答了很多我们常有疑惑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我们总觉得5G速度和4G相比,好像也差不多?

听完邬院士演讲后我才知道,其实是5G目前140多万基站的数量,还和4G的500多万个基站数量有着很大差距,没有百分百覆盖。

而且,5G手机现在还主要在运行4G业务,没有支持4k、8k超清视频的能力,缺少用武之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网速。

为了在5G、6G发展上让我们有强大的算力竞争力,邬院士和他身后的专家们,仍在努力。


还有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杜祥琬院士。

84岁的他,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步履沉稳。

建国初期,他是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的30名大学生之一。

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那年,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

回国后,他参与进氢弹原理研发,和邓稼先、周光召、于敏成了同事。

在零下十几度的戈壁滩上,他们缩在用木板和帆布搭起的帐篷里,摸索着方向。

“当时这些科学家,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大家只有一个共同想法,就是让民族振兴。”


在他长达60年的科研人生中,“两弹一星”研制、“863”计划、能源战略转型......有国家需要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来到《院士开讲》,他告诉我们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能源转型进展。

也向我们普及核能发电的原理,并带我们展望:

人造太阳,将会打开未来能源的大门。


院士们不仅普及科技知识,也聊了很多年轻人关心的话题,比如近期广受关注的精神内耗问题。

81岁的王玉明院士是密封行业泰斗。他在节目里表示,非常理解年轻人,他们压力很大,需要从社会层面解决问题,让大家恢复到诗意的人生中来。

面对社会变化,应该如何调整自己?84岁的杜祥琬院士说,重要的还是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同时还应有所归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这些话让很多网友大呼受用。




03


记得前几年,总会在网上看到不少人哀叹:

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年轻人都只追星、追网红,真悲哀。

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有些变化慢慢出现。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向往知识的力量了。

为什么?

如今的一代,是看着“嫦娥”探月、“蛟龙”入海长大的,是在见证我国科技不断发展、追赶、甚至超越中成长的。

另一方面,极速变化的社会也让人们一次次感受到科技的意义。

比如,地区冲突凸显了国防的必要性,新冠疫情让人们意识到疫苗研究的紧迫,欧洲能源和粮食危机折射了能源转型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他们无一例外都与科技有关。

科技同样拉近了我们与知识的距离。

很多专业的创作者们,正在用最直观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普及着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过去的一年里,抖音自然科普类视频甚至累计播放近330亿次。

除了《院士开讲》,《还有院士开课啦》《科学1小时》等节目,众多院士、教授开设“线上讲堂”,普及最新科技知识。

潜移默化中,我们尊重科学,喜爱知识。

而像《院士开讲》这样的节目,以网络搭桥,让我们拥有了抵达大国科技的捷径。

那些年迈的院士们,诉说着自己在科研事业中燃烧的青春。

又站在路的前方,为更多人的青春,指明着方向。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

那条院士们跋涉过的漫漫长路,必将被更多年轻人接力,奔向远方。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中国第一民企”,被全球追债,倒在2022?

  2. 上半年结束,46万家公司倒闭,2022太难了!

  3. 真是土豪省,从“福耀玻璃”到“宁德时代”,还有哪些未知爆款?

  4. 科兴大裁员?疫苗之王,“变脸”了

  5. 如何看待很多年轻女生看起来收入不高,但生活的却很小资?

  6. 你凭什么拿到8w的月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