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节 | 点燃乡村儿童教育之火

长青文献图书馆 长青文献图书馆
2024-08-23

导读:


1949年,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理事会议上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一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但仍有为数众多的乡村儿童期待着分享现代文明的阳光。乡村教育虽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但其仍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强国之基。


自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公益慈善组织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教育公平、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长青文献图书馆在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支持下,推出“乡村教育”专题书架,梳理、呈现乡村教育公益发展历程,以此支持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乡村教育公益议题发展。


新中国第72个儿童节之际,长青文献图书馆在乡村教育专题书架中精选推出本次特别书单(文中排序不分先后)。请跟小编一起,走进乡村儿童的童年。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查看“乡村教育”书目清单,也欢迎您来长青文献图书馆阅览。


01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出品


小学科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正式接触科学的起点,是激发儿童科学兴趣、进行科学启蒙、引导其以科学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2017年1月,历时16年,经过多次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布并提出:将基础教育阶段中承担的这一重要使命的科学课程定义为基础性学科,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原从三年级开始)。尽管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课程开设具有明确的学习时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规定,但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课程开设不齐、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材料匹配度不高、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探究性等诸多问题。


为了让乡村儿童也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自2008年起开展“桂馨科学课”项目,专注儿童科学教育发展,针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乡村小学开展儿童科学教育的支持。这一系列书籍便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评说科学课》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06



2011年,作为科学教育研究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桂馨基金会启动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项目,组织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名师收录、整理了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三位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经典讲座及三位专家对8位优秀教师经典课例的评析,以图书和音像形式编辑和出版。2012年该书正式问世。


本书共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中收录了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三位科学教育专家经典讲座,讲座内容涉及科学教育探究活动的研讨和设计,工具箱的使用等多个话题,通过讲座形式深入阐述了科学教育改革方向及开展探究活动研究,设计的方式,方法等;第二篇章中收录了8位科学教师经典课例,从课例角度呈现了第一篇章中所阐述的探究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成果。课例的呈现包含了课堂实录,专家点评和教学设计等多重内容。专家点评在教师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供了课例研讨的新视角。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11



本书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兴起的以刘默耕老师为代表的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时期的专家经典讲座及以科学教育“三剑客”——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为代表的名师优秀课例。其中收录优秀讲座4篇,优质课例10篇。包含《纸桥——形状和承受力》、《植物的果实》、《昆虫》、《橘子的认识》、《小天平》等案例的教学实录、专家点评和教学设计思路。刘默耕老师当年讲给自然老师听的专题讲座,值得今天的科学教师重温;科学教育“三剑客”在不同时期设计和执教的经典课例依然生动地体现着现代科学教育思想的光辉。


《刘默耕:小学自然科学课改革探索》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主编/崇文书局/2015-06



*刘默耕,我国著名科学启蒙教育专家,曾先后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等职。参与起草建国以来历次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编写历次自然课本和教学指导书。


本书汇集了刘默耕老师毕生的研究结晶,是作者多年来呕心沥血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小学自然教材、教法默默耕耘的成果。全书分为历史的责任、学习与探索、“六五”期间自然课改革成果小结、研究资料、枥下心曲、继火传薪和群星灿烂七辑。其中群星灿烂一辑是刘默耕老师的学生对恩师的缅怀以及优秀科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如灿烂的星辰照耀在刘默耕老师小学自然改革探索之路上。


0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出品


《反贫困与中国儿童发展Ⅱ》

李伟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04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平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中国城乡和地区之间仍然发展不均衡,并且明显地体现在儿童身上。从儿童发展入手进行干预,对于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2005年开始进行公平发展方面的工作,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性、政策性研究来改善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众多留守儿童。


该书选编的主要是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数次儿童发展与反贫困相关主题国际研讨会的代表发言、专题研究报告,以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儿童发展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以此促进社会各界在反贫困和儿童发展领域的交流,为中国儿童发展问题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03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出品


《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师培训手册》

魏曼华,杨贵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4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的合作成果。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框架下开发的乡村教师培训教材,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环境教育与教学实践”“乡土文化与教育”“学校、家庭、村庄的合作”“性别教育”“项目实践活动”六个专题。


该课程已在河北、云南、贵州等9省15县培训了近170名课程培训师,为县里建立当地培训师团队,培训近3000名乡村一线教师。通过参与式培训,使学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促进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 培训对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及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人士

  • 培训主题:课程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经济活跃、环境责任、社会公平、文化多样性

  • 培训特点:对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基础的框架性的知识,意识;理论和实际行动结合,注重联系本乡本土;参与式培训方式,学员积极参加培训过程;培训培训师,建立当地培训团队,低成本、可持续。


0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出品


《小而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故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韩嘉玲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06



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在保障教育公平、服务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书通过十个鲜活而生动的学校变革故事及专家点评与同行互动,展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如何因地制宜提升办学质量、突破困境破茧成蝶、实现“小而美”“小而优”的,为其他小规模学校提供可复制的、低成本的本土经验,为促进农村教育乃至城市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推介中说到,“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农村教育的未来,也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在中国大地上,那种有根的、有机的、绿色的、生态的教育正在发芽成长,这是一片希望的原野!”




彩蛋:云南烧灰坝小学的变革故事






这是一所坐落在中缅边境傈僳族村寨里的小学,只有40多名学生、2名公办教师。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余老师是这个学校的校长,是那一辈里唯一走出天堂镇,走出腾冲市,去更远的大城市,保山市上学的人。师范学校毕业后,余老师选择留在了这个学校,只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坚守:“这是我的家乡,我深知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


学校里的40个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或者是破裂的家庭。


与老师们不同,大多数村民对子女的学习采取的是一种任其自然的态度,有关教育的经历让他们认为,读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有收获,能不能继续接受教育,更多取决于是否那块料。余老师认为:与其劝说家长坚持送孩子上学,不如吸引学生喜欢课堂、喜欢读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读书的料”。为此,学校的老师们尝试了很多基于乡土乡情的教学方法:用“三语教学法”,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情境使用民族语言、当地方或普通话进行教学;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使得教育的发生不只是依赖语言,还可以通过调动身体感官来参与和感受学习;将乡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使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成为他们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脚手架”,营造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使得教室布置成为儿童可以参与的学习资源。孩子们在这里度过受教育的最初四年,从民族语言过渡到普通话,学会学习,升入完全小学。老师们期待: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这里都是让他感到自信、舒适的场所,也是他通往广阔天地的起点。




《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

刘胡权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04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乡镇的中心学校得到明显的充实和改善;与此同时,出现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一是城镇地带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大量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出现“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城镇学校人满为患。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部分学校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儿童的健康、安全、情感、学业成就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三是小规模学校。在边远农村、山区、牧区,仍然有许多学生人数很少的村小和教学点,许多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一二十个学生,支撑着无法进城上学、农村后20%的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与城镇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相比,农村小规模学校应当如何改善和振兴,难度最大,没有什么一抓就灵的简单办法,成为农村教育最艰巨的挑战。


本书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并对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建设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希望通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底部攻坚”。


《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2



2012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11月,在北京举行以“一切为了农村学生”为主题的“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作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发布了《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报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12年9月,国务院发文暂停这一政策。农村教育进入了所谓的“后撤点并校时代”。


作为对2012年对“撤点并校”政策研究的延伸和后续,2013年研究院开展“寻找美丽乡村学校”的调查和活动,对“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改造进行关注。本书即在这一背景下完成。在2012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撤点并校的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同时,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研究,关注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和教育发展。


感谢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对于长青文献图书馆的支持!


桂馨基金会是一家关注中国发展中地区基础教育的公益慈善机构,2008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基金会遵循平等、互助原则,以务实和专业的方式,致力于推动中国发展中地区教育环境的改善,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END




欢迎关注长青文献图书馆服务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青文献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