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阿里云成了疫情期“新基建”C位?

云技术 2022-01-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夸克点评 Author 王如晨

摘要◎疫情期,传统SI没什么表现。

◎阿里云“硬核”项目的交付能力分析

◎新基建下,新窗口,新洗牌

疫情激发了各种数字化服务,当局亦多次号召数字企业参与抗疫以及疫后建设,并密集出台多项指引政策。不过,行业真正交付出来的硬核服务案例并不多。


当然能看到顺丰与京东们物流方案、百度与腾讯在线医疗方案、华为与联想们的ICT硬件方案、东软们医疗设备方案等,可圈可点。不过,更多属于现成业务的输出。那些曾经统治过中国信息化市场的IOE们,几乎没有声音。当然还有更多参与者,服务着疫情期生活,不过越来越像集体营销甚至自救。


若选案例,我们认为,阿里云智能主导交付的几个项目更典型。比如郑州市数字化疫情防控系统、“郑州小汤山”岐伯山医院信息系统、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健康码等。尤其岐伯山医院信息系统、健康码两大项目,堪称“硬核”服务。


比如岐伯山医院项目。1月底接受郑州市卫健委委托后,6天内,它需要完成一套高标准、高质量的医院信息系统,上线50多个业务子系统,部署40多大类、共计700多套各类信息设备,实现新冠肺炎患者从建档、诊疗到康复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期间不但需要解决技术难题,解决选型、采购、物流、调试安装、推进建设,更要在病毒侵袭的环境中化解春节与疫情期的各种限制;健康码始于2月初。接到余杭区需求后,阿里云迅速开发出码引擎,通过支付宝和钉钉呈现,11日杭州健康码率先上线,随后两周,阿里云三个团队奔赴各地,迅速铺满全国200多座城市,截至目前已覆盖25省。


你可能觉得,看上去,不过都是系统集成,搬箱子的活。既然如此,疫情爆发以来,常态下非常活跃的传统SI(系统集成商)们,怎么未见参与什么重大项目。这里不便提名字,一家全球前三甲的系统集成商,在官网开了“抗疫情解决方案”栏目,扫码进去,只是第三方软硬件商情,根本没有任何场景可言,挂“疫情方案”挺搞笑的。那些追随IOE基础架构的方案商,更没发出什么声音。


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反映的是能力差异与趋势变化: 

一、传统系统集成商根本无法响应疫情期重大项目诉求,更别说交付。 

二、阿里云智能的参与与成功交付背后,代表着数字经济力量的崛起,并开始扮演新时代的“新基建”。 


我们认为,这么说可能并不过头:

“疫情期是一个转折点。它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也加速了洗牌。以IOE基础架构代表的传统信息化基建的辉煌时代正渐渐远去,阿里云智能代表的新时代已来临,并已占据C位。”


需要展开。先看第一层面。其实,上面提到的郑州“小汤山”岐伯山医院信息系统就能说明。 


试问,面对疫情,传统SI能对该项目快速响应并完成交付吗?几乎不可能。常态下恐怕都难。多年来,SI能力确实有很大提升,但整体而言,大部分仍遵循着过去的服务流程,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实施、布署、培训、运维等等,一个复杂流程走下来,依郑州项目,莫说6天,60天也未必。因为现实中不确定性太多了,这个项目协同的范畴远远超过行业维度。这还不算成本因素与后续实际运行质量。 



而过去多年,那些国际巨头自身主导设施的项目,很多都是你明明只想吃根鸭脖子最后却高价塞给你一只鸭,还给你说,“大就是美”,“复杂就是美”。 


疫情突发,危机时刻,你还指望需求方给这类公司多少宽松的时限与成本空间?SI们以及传统巨头们之所以没什么硬核表现,不是其他,而是无法响应与交付的能力问题。当然这么说,不是否定这类公司从其他维度参与抗疫。比如IBM等巨头,在海外也开放了计算等资源,这里只就本地重大项目说。 


那么,对比的话题也来了,为什么阿里云智能能参与其中并成功交付,这背后有什么能力储备? 


根据较长周期的观察与追踪,我们认为它拥有以下能力: 


1、完整的云智能服务。 


这里不展开。只做一点回顾与提醒,2018年下半年,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后,它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与数据智能结合,已成为业界最完整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我们说,阿里云规模全球名列第三,其实还只是云计算维度,若综合云智能,它不逊于前两名。 


我们看到,岐伯山医院项目开始,甚至项目负责人被隔离着,都很快完成了公共云服务系统,这背后隐含太多,尤其阿里云成熟的部署实践。 


2、基于数据形成的强大的产品化、模块化、构件化能力。 


郑州项目,6天时间,许多东西不可能从代码写起,你必须具备积木一样敏捷、灵活的模块化能力。说白了,你的武器库里,必须有各种能实现标准化组装的部件与产品。当然很多时候,不止阿里云智能自身,还有它的伙伴们。 


这种能力,除了得益于阿里多年技术与商业的沉淀与解耦,更有阿里云智能自身的技研与产品化实践。尤其是基于数据形成的产品、平台、中台。这一点,健康码可能比郑州项目体现得更典型。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看上去跟平常的应用无异,背后却涉及阿里云智能建构的数据中台,没有它做支撑,整个项目只会徒具形式,也不会有真正的门槛。当然,它还关联着更多,包括组织能力,后面会简单提到。 


3、工程化能力。 


技术、产品重要,但实施与服务更重要。记得阿里云智能总裁行癫说过,工程化能力是阿里集团的优势要素之一。过去多年,阿里人常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它反映出阿里不但懂商业逻辑,更能将技术、产品转化为商业化服务,它有强大的落地方法论。郑州项目交付,这才是整个体系里最关键也最难的环节。我们看到,很多公司理念超前,技术、产品牛逼,最后出来的项目却通常烂尾。多年前信息化案例多多,今天数字化时代也有这类征兆了。 


4、组织能力。 


与上面技术、产品的积木形态以及工程化能力息息相关。我们之所以强调阿里云智能的组织能力,是因为积木形态背后,有一个经济体内部在技术、数据等各种维度的共享与打通,涉及到许多单元、层级的复杂协同。这里面有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组织能力的问题,甚至也是文化与价值观的问题。 


它很容易让我们想到2015年以来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策略,还有2019年1月明确强化的ONE阿里、“阿里商业操作系统”。在经济体范畴下,阿里集团的组织体系已成为一种网格状、分布式的架构。每个小的单元都是整体的凝结,整体里面,容纳着个体、小型单元的活力。 


“郑州小汤山”项目,负责实施的阿里云智能员工,来自多个部门。接手项目之前,他们各自甚至都不熟悉。6天完成交付,除了技术等专业度,除了责任与担当,发挥内在力量的,应该就是这种组织力与价值观的保障。 


当然,还有更为直接的组织保障。我们看到,行癫上任后,强化了交付团队的价值。原副总裁李津担任交付团队一号位。跟李简短沟通过两次,他既有丰富的技术背景与项目实践经验,还有想象力与思辨力。同时,他对变革传统IOE架构一直拥有极大的热忱。2019年以来,阿里云智能许多项目的推进都走向深入。今日疫情下的郑州项目,只是其中一个。 


组织能力确实胜过单一的技术与商业维度。郑州项目克服的难关,很多都在公共层面、社会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最终能够交付,体现出来的广泛的协同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已超过项目本身。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组织真正的执行力与战斗力。 


6、当然离不开阿里经济体支撑尤其场景优势。 


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与数据基础,一定要看到,阿里云智能之所以能重度参与抗疫重大项目,与阿里经济体无法分割。 


阿里生态为阿里云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并有着巨大的背书效应。行癫去年3月在北京说过,未来2到3年,阿里集团所有业务都要跑在阿里云上,这种实践,你在其他任何云平台上都难以看到这一幕。 


过去,一些行业人士揶揄阿里云,说它的服务缺乏ISO质量认证体系。它都承载了一个如此巨大的经济体运作(当然更有海量商家与用户),这样的服务,怎能还说没有经过验证?恰恰相反,它是阿里云相比其他云平台最强的一面。就是说,它是经过复杂考验的云。郑州项目之所以选择阿里云智能,一定有这重因素。 


上述多个维度的能力,不可分割。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阿里云包揽所有项目的完整实现与交付。事实上,它有很多合作伙伴。2019年3月北京阿里云大会上确立的“ 不做SaaS”、“被集成”战略,已释放巨大的生态效应,阿里云智能未来就像一个2B的淘宝。



不过,若进一步归约,我们认为,疫情期的阿里云智能,之所以能高效交付那么多硬核项目,其实是输出了一种数智化升级的方法论。套用阿里集团商业操作系统的表达,就是2B服务的操作系统。疫情期,给了这套2B操作系统输出与验证的机会。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在开头强调“新基建”? 


不是赶当局政策指引的时髦,也不是刻意迎合阿里集团尤其逍遥子本人最近多次强调“数字基建就是新基建”,而是因为,我们看到,阿里集团尤其阿里云智能疫情期的服务能力,正在持续更新着“基础设施”的理念。 


所谓“新基建”,在我们看来,并不只是相对传统的基础设施形态而言,它还包括对于信息化与移动化时代ICT设施的反拨与超越,甚至也是对于阿里集团尤其阿里云智能上一个发展阶段的超越。 


比如传统的云计算服务,尤其是阿里云10年,服务形态已经成熟,特别是公有云,很多方面的竞争,甚至进入同质化阶段。最近苏宁、美团两家宣布退出公有云服务,已经暗示了这一市场步入升级周期。 


而阿里云此前升级为阿里云智能,我们认为,就是前瞻性的一步。我记得,当时逍遥子强调过,阿里云智能未来的服务范畴,比阿里云更广,包括整个社会层面。而在随后的几次关键场合,他与行癫两人又从数字经济时代基础设施维度做了明确的定义,并且带有强烈的向后兼容的意志,对于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尤其是那些小型组织与个体的升级,抱有更多的包容与普惠。 


这就意味着,阿里云智能的服务,已非单一行业,而是面向整个社会。事实上,我们在“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等诸多项目中看到了它日益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力。 


疫情期更是如此。各种防疫系统、郑州医院项目、健康码,看似是健康与医疗服务,属于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它背后所协同的组织,远不止医疗机构,它服务的范畴以及所渗透的大众生活,已经远远超过医疗与公共卫生范畴,而与数字政府、城市治理以及更广的社会化治理紧密相关。本质上,属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数字化服务。 


这种服务就具有更大的公共产品属性。阿里云智能疫情期展示出来的各种创新与交付能力,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基建”行动。


2019年,行癫在阿里云上海大会上明确强调:“云计算拐点已到。”此刻看来,疫情期更像是一个“新基建”拐点的引爆。



这是疫情期带给整个行业的启示。由此,最后,我们还想再套上面一段:“新基建”是一个巨大的窗口,但也会加速洗牌,以IOE代表的传统基础架构已很难适应要求,阿里云智能们开始占据新时代的C位。 


↓↓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云技术社区】

相关阅读:

Gartner:“新基建”五大关键领域见解及建议

2019 Q4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三足鼎立

2019 Q3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前5名: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天翼云、金山云

2019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前五: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华为云

2019 H1中国公有云市场前5名: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华为云、AWS

2019 Q1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金山云、华为云、百度云

RightScale 2019年云状况调查报告:35% 的云支出被浪费「附50页PDF下载」

更多文章请关注


文章好看点这里[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