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到未来:包豪斯的现代塑造

Irene Cooper ZiWU誌屋 2022-10-08


上帝在细节里。
——密斯·凡德罗


现代设计正以一种渗透的方式悄然“入侵”我们的生活。咖啡馆中极简风格的桌椅,手边最新的iPhone,一本印着灯芯体文字的书。这些元素无一不烙印着一个熟悉的名字,它是现代精神的象征之一,宣告着对传统的革新与突破,它的名字是包豪斯(Bauhaus)。


时间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德国知识分子怀着满腔热血奔赴战场,在被战争机器嚼碎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现实,那时的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以拯救他们濒临死亡的灵魂。沃尔特·格洛佩斯(Walter Gropius)就是在找寻新生的一员之一,曾应征入伍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饱受过去折磨的格洛佩斯需要做些什么,用来慰藉他被愧疚与恐惧劫持的心。

1919年魏玛共和国的建立让格洛佩斯看到了新时代的希望,凭借自己在德国工艺联盟的经历与对设计与艺术的热爱,格洛佩斯决定创立一座艺术学院,一所不同于以往传统学校模式的艺术与设计学校。这所学校是由撒克逊大公爵艺术学院与艺术学校两个机构合并而成,格洛佩斯称其为“魏玛包豪斯国立学校”(des Staatliches Bauhaus)。

包豪斯,魏玛

学校旨在将艺术理论与工艺实践相结合,鼓励有天赋的学生挖掘内心的灵感。格洛佩斯坚持打破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固有屏障,在他眼中艺术家仅仅只是地位较高的手艺人而已。他主张将雕塑、绘画、建筑等一系列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完美呼应瓦格纳“整体艺术品”的概念。与瓦格纳认定音乐是完美艺术集合体的理念不同,格洛佩斯认为建筑是最优秀的艺术品,“所有创造性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建筑”。

在包豪斯,传统的师生观念被师徒模式替换,每一位学生都是从普通工人做起的学徒。行业内的顶尖人物被称作“大师”(Master),他们不仅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还是学徒们奋斗终生的榜样。


从东方到西方,从建筑领域到生活点滴,包豪斯用它流线型的美感与极简纯白的象征席卷了整个世界:纽约的林肯中心,泰特美术馆的大面积留白,大众汽车的“甲壳虫”以及企鹅图书的早期封面......它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节制与朴素与格洛佩斯一开始对包豪斯的设想截然不同:格洛佩斯憧憬的包豪斯是一座大教堂,一座以艺术为基地,由手工艺者精雕细琢的精神殿堂。它是志同道合者汇聚的能量源泉,接受着世界的反馈也为世界输出着浪漫与理想。如今的包豪斯更多是以理性低调的一面示于大众,但我们依旧能从其带有实验性质的设计中窥探到包豪斯潜藏于理性之下的人文关怀。

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 Marcel Breuer

1928年可谓是包豪斯的转折点,格洛佩斯辞去领导人职务推荐瑞士建筑师汉斯·迈耶(Hannes Meyer)继任。迈耶希望将艺术从孤立中解放,回归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他以“艺术和人民应该团结成一个整体”的核心思想,提倡“以大众需求取代奢华需求”(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通过设计来更新社会,为大众提供有艺术价值的产品。

汉斯·迈耶

迈耶的理念在当时被政府看作是极左派、泛政治化的极端行为,导致他在1930年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世事变迁,如果以社会变革者的身份看待迈耶的行为,在他主导下的包豪斯依旧坚持现代主义,结合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式符合现代社会消费至上的需求。迈耶将技术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跨学科的维度积极地塑造社会。这种塑造的力量被隐含在设计对象中,赋予了设计师含义深远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在此语境下,设计师的角色不只局限于创造物体,还扩展到了对社会组织结构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塑造。由此,设计者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所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都变成了塑形问题。

包豪斯的原则与课程


包豪斯不仅是设计,更是一种态度,它为专业实践从传统工艺转变为工业设计奠定了基础。与阳春白雪的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包豪斯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性代表了设计者的理念与准则。它允许参与者发展创造性意识,而不是简单扮演来自权威机构的专业代表;它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愿望,却不是一味迎合大众的审美。包豪斯将世界变成了它的艺术品,在优先考虑人与人之间关系系统的前提下,致力于组织结构、交互服务、体验设计等一系列发散形式,利用教育唤醒人类在时代洪流中对现代设计日渐失去的理解。

学徒们在手工作坊学习

包豪斯从初期追求“浪漫”的改革,到中期实验室性质的手工作坊,再到后期社会学科界限的逐渐模糊、纯粹教育机构的形成与湮灭,整个过程体现了工业化背景下的达尔文主义。其代表人民需求的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美学原则,成功引起了一场绵延至今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德绍时期包豪斯指导方针的转变,是将单个手工业者分化为工业体系下的不同职业。由“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转变为“大众生产”(production by masses),包豪斯将工厂与手工业的特质整合为一个新的实体,以学院为媒介,向世界传播着它独具现代性的美学精神。

包豪斯工作坊

“理性与神秘是这个时代的两极。”包豪斯以理性主义的外壳包裹着前卫艺术的灵魂,在后乌托邦建筑风貌中暗含着德国表现主义的特质,于艺术集合体中嵌套着立体主义与达达主义的拼贴混合。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元素在包豪斯的领域内被有机统一,共同组成了现代艺术的变奏组曲。

包豪斯,德绍,2021

The Bauhaus: 

#itsalldesign

by Mateo Kries, 

Jolanthe Kugler

本书提供了关于包豪斯设计最全面的概念解读,除了来自设计、建筑、艺术、电影、摄影等领域公开以及未公开的档案记录,还展示了包豪斯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其背后的社会政治背景。书中收录的文章从多方面阐述了包豪斯与当今创作实践的关联性,以及与数字化当下设计主题的对比。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也可与誌屋翻阅

图片来源:Amazon, archdaily, people's world, Artsy, UNESCO, Robb Report, dw, getty image, designlab


往期精彩内容


  • 怀旧梦境遇见生活碎片,阿尔勒艺术家的摄影乐园


  • 《1991——上海》:一座城的普鲁斯特时刻


  • 《誌屋Journal》Vol.18|被凝视的“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