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聚焦 | 高校智慧介入乡村营建,解密地域性传统背后的设计逻辑

不断前进的 国际设计 2023-09-17


2022年1月16日,由园冶杯国际竞赛组委会联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同发起的“首届亚洲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论坛暨乡村振兴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冯刚教授主持并介绍了乡村振兴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工作方案;随后,亚洲园林协会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汪怡嘉副教授宣读了此次联合毕设组委会与评委会名单;浙江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贺勇教授代表发起高校讲话;启动仪式最后,评委会主席、亚洲园林协会副主席、IFLA亚太主席、中国文化大学郭琼莹教授致辞并宣布国际联合毕业设计正式开启。


从左至右分别为郭琼莹、汪怡嘉、冯刚


论坛围绕“唤醒——设计和文化激活乡村”与“重塑——策划与产业振兴乡村”的主题搭建起了一个分享集体智慧的平台,邀请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袖,共同探讨如何以设计与产业之合力,重塑兼具地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传统村落空间价值,树立国际高校智慧介入中国乡村建设的新典范。

以下是本次学术论坛的主要内容。



01 文化创生




颜敏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企业实务管理数位硕士在职专班 所长


颜敏仁认为未来全球的关键议题就在于地方创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怎样去兼顾人口居住以及特色的区域发展跟经济发展,也是他本人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区域创生,主旨就是如何通过创意的规划设计去发展地方特色。颜敏仁从经济、产业的视角,分享了其本身参与过的实际案例如日本、意大利南部的马泰拉(Matera)等区域,他总结认为在做区域再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产业,只有把产业考虑进来,区域才可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但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要如何在经济发展之余还要兼顾人文发展以及社会的生活幸福感,这个必须要在规划设计的阶段都要介入。


地方创生 ©颜敏仁


产业6计划 ©颜敏仁


城市人文创新与社会实践模 ©颜敏


02 日常生活与空间自组织
——乡村里的观察与设计实践



贺勇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贺勇教授从一名建筑师基于乡村观察的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建筑只有在顺应原有社群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成为激发生活的触媒;当原有的社群关系改变的时候,空间的使用状态往往也会发生变化。他总结了“十六字箴言”,即无论是建筑师、规划师还是景观、环艺设计师,在进入乡村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深入理解、小心介入、认真反思,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带给乡村从人居环境到其产业的一个改善。


实践案例-浙江安吉高坞岭里蛟河村 ©贺勇


水系自组织现象解析 ©贺勇


实践案例-浙江安吉鄣吴村 ©贺勇


乡村活力空间背后的逻辑 ©贺勇



03 社区营造



李永展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原台湾社区营造协会理事长

李永展老师以“软硬兼施的台湾社造”为题,聚焦台湾人口结构超高龄化、少子化的问题,以宏观分析与案例结合,阐述了 “社造”对于乡村复兴的重要性以及 “三造四助”模式。台湾乡村的“社造”通过他助、自助、助他、互助的方式,从地理空间的社区营造,扩大到社群网络构筑,最后改造并建构多者共荣的公民社会,让人与产业回归故乡,实现魅力乡村的地景与永续宜居的小镇。


台湾历年人口结构变化 ©李永展


“三造四助”模式图 ©李永展


永续宜居小镇 ©李永展



04 “上乡下山”

——浅谈建筑师在乡村建筑中的定位



王志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志刚副教授演讲的题目叫“上乡下山”,他从自己在建筑系研究生教学实践案例中感悟,中国的广大乡村,蓄势待发而又问题重重,迫切需要人才、知识和活力。例如前段时间的“梦想改造家”节目引起的争议,让建筑从业者应更加意识到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在乡村做设计并不简单。因此应该抱着谦逊、开放的心态去乡村,而不是简单的“下乡”。他还提到了美国建筑师塞缪尔·莫克比(Samuel Mockbee)的例子,塞缪尔·莫克比于93年成立了乡村工作室(Rural Studio),以低造价廉价的材料(铁路枕木、旧砖块、捐赠的木材等),在美国黑尔县建造了大量独特的建筑。王志刚副教授呼吁建筑师应在乡村建设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建筑师的责任是挑战现状,为社会服务,尤其是低收入人群。


塞缪尔·莫克比和乡村工作室 ©王志刚


塞缪尔·莫克比在纽本村(Newbe)


案例分享 ©王志刚



05 产业活化



郭育任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系教授,生态旅游学会理事长

郭育任教授结合在台湾原住民布农族的实践,分享了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生态旅游跟产业活化部分的经验。生态旅游的特点包括,仰赖当地资源特色,强调当地资源保育的旅游,以及带活当地社区产业。他强调,生态旅游操作原则中,不仅要思考软硬件规划如何结合当地特色,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推动和支持当地的自然人文保育工作,挖掘并丰富当地极具特色文化底蕴,通过建立社区意识共同体,实现村落整体经济和生态的自主永续发展。

生态旅游定位方向 ©郭育任

生态旅游发展之操作原则 ©郭育任


生态旅游之推广策略 ©郭育任



06 乡村营造与路上观察



卢健松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卢健松教授在乡建领域做了非常多有影响力的成绩。他与团队在花瑶地区开展的人居扶贫实践,荣膺2021年UIA专项奖——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Vassilis Sgoutas Prize),旨在表彰其为相对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做出的突出贡献。本次论坛中,他分享了在乡村营建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他与团队在《空间自组织与建筑地域性》中提出“礼失而求诸野”,指的是建筑师们如果在建筑创作中遇到超出既有经验的现象,应该回到环境中去,从自发建造的设计智慧中,去解密当地建造的逻辑,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把地域特色转译为设计语言,解决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探索人与生活的进化与迭代。

《空间自组织与建筑地域性》 ©卢健松


花瑶厨房获奖页面展示 ©卢健松


花瑶厨房项目作品展示 ©卢健松



07 走向乡村


魏广龙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绿色乡建中心主任

魏广龙副教授以“走向乡村”为题,介绍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现阶段乡村建筑师的主要责任,以及从技术、建设、运维三个角度构建“美丽乡村+综合服务”的未来乡村振兴模式。此外,魏教授亦分享了“未来乡居·河工大‘草堂’技术体系”,他提出未来乡村应该是绿色低碳、智慧文明的,需囊括事业、养老、保健、休闲等功能,是环境优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村文明的向往之地。

绿色+智慧+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魏广龙


数字乡村大数据可视化平台 ©魏广龙


未来乡居·河工大“草堂”技术体系 ©魏广龙



08 高校建筑创作介入
——乡村空间营建模式探索与思考


薛名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

薛名辉教授以“高校建筑创作介入下的乡村空间营建模式探索与思考”为题,从乡村建设和建筑学教育的视角切入,描述高校建筑创作介入乡村空间营建的具体内容、阐释乡村空间营建与高校介入的逻辑架构与机制,通过其团队近10年来对108个乡村改造案例的调研与分析,提出高校建筑创作团队以研究、教学、创作、社会服务等主动模式介入乡村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以丰富新时代乡村语境下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从而指导新时代的乡村空间营建实践。

团队于富阳乡村调研 ©薛名辉

高校建筑创作介入乡村的模式 ©薛名辉

调研与整合案例 ©薛名辉



“唤醒”与“重塑”
一场关于乡村空间营建的思辨

论坛研讨环节由汪怡嘉教授主持,全体嘉宾以中国乡村文化复兴为起点,共同讨论了如何将建筑作品以最谦逊的方式植入原始地态,以设计的力量推动村落复兴,以及如何引入创新业态激活乡村蝶变新生的内生力,带动地方产业经济,从而树立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首先郭琼莹主席对国际联合毕设的跨校合作模式表达了期待与赞许,她希望未来能够以此方式共同绘制中国乡村营建底图,以呈现不同地域的乡村内涵;冯刚教授分享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乡村振兴毕设的选址——西井峪村,他提出如何将该村落现阶段以出租宅基地为主的产业转向以生活为主导的活力空间是此次毕业设计的重点;贺勇教授则从两岸乡村振兴策略互补的视角分析了文旅介入、软硬件设施兼顾的手法,能够为产业与社会发展带来多种可能性;郭育任教授回应特色旅游是乡村经济复兴的主要途径之一,以此为契机整合建筑、农业、策划、生活美学等跨领域资源,建立文化与环境的长期结合是乡村复兴的关键所在。

讨论现场实时直播

卢健松教授认为乡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地,未来建筑院校之于乡村实践除了在理论上探索行业本质,以及从规划、生态等宏观维度着手,更应该从材料、生活等微观视角切入,回归建筑学与社会学本源;薛名辉教授则从地域差异的视角阐述了中国东北地区乡村空心化的现状,他认为此次国际联合毕设是一个有效契机,能够搭建起一个分享智慧的平台,为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乡村输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也是其可持续存在、发展的意义;魏广龙教授从京津冀地区乡村改造的现状出发,提出建筑师应肩负起策划与运营的角色,为乡村提供针对性、落地性、差异性解决方案;研讨最后,王志刚教授提出中国北方的乡村无论从建筑特色抑或产业资源都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如何针对北方乡村进行普查、探索性设计是现阶段乡村振兴文的化学与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板块。

论坛由郭琼莹主席最终总结,她认为系统性乡村规划固然重要,但亦应尊重个体DNA,从MACRO(宏观)、MEZZO(适中)、MICRO(微观)三个维度,制定客观化、系统性乡村地域特色研究标准;同时,故事性是乡村设计与文旅的基础,建筑师应在改建过程中倾听原住民声音,并于技术性方面引入传统在地智慧,整合跨领域资源,将原住民文化与新文化的逐渐融入、升华,以创意和产业完成中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精彩回放,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字样,进入国际设计网。


相关链接:
邀请函 | 首届亚洲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论坛暨乡村振兴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即将启动!

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街区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地产设计的品牌力量,主题沙龙,邀您参加!

聚焦 | 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启艺术金秋



——END——

首届亚洲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论坛暨乡村振兴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启动仪式,今天您「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