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臣王琼》:那些细节硬伤带来的遗憾~~

王虎鼓 又见经典
2024-09-19


在外漂泊数十年,居然在央视看到了老家山西的一部电影,居然是一位并不为人熟知的古代人物,居然还请了近年来很出彩的影帝级演员成泰燊担纲主演,真的没想到。


但更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细节的硬伤,多得让人失望,忍不住想批改一二(原谅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三十年积累的毛病);也没想到就在这硬伤累累中,王琼的风骨如出鞘之剑,怎么都遮掩不住。若有闲暇,且听我慢慢道来:


大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世宗朱厚熜继位,这是本片的开端,也是最开始出错的地方:




朱厚熜是1521年继位当了皇上,但嘉靖元年是1522年,所谓改元都要等第二年才正式开始的(后面字幕嘉靖六年马上就反证了)。再往下看,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王琼被诬告,王琼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已经转任吏部尚书,到了嘉靖朝被贬时早已不担任兵部尚书了……


这还没完,就是开头这短短的按语,还有问题


王琼被贬绥德,前后待了好几年,确实是嘉靖六年秋天还籍为民。晋溪园也确实是他儿子王朝立修的,但早在嘉靖五年(1526年)就落成了,而最大的问题是晋溪园并不在刘家堡,而是在一河之隔的晋祠,至今犹存(后改为晋溪书院)。


好在故事缓缓展开,我们且看片:


好吧,我不装了,真的被编剧打败了,接下来先把看着辣眼睛的地方都跳出来,再进入剧情吧。比如说这里,你一个河南右布政使,为啥要给淮南的百姓递万民状?而淮南那边,属于南直隶凤阳府,境内不光有对口的巡按御史,就连巡抚总督都不缺,怎么可能跨到河南找你?


再退一步,确实来找你了。地方官能不能随意离岗进京咱也不提,你王琼好歹也是堂堂省级高官,就带一个家人出门,轻易被人拿下,这不是给大明王朝的官僚集团抹黑呢?



你非要说王琼生活俭朴?也行…


咱们把目光投向第一个反派——刘瑾(必须提一下,演员佟小虎很大程度上演出了刘瑾的骄横霸道以及后来的色厉内茬)。大家都知道刘瑾是正德朝飞扬跋扈的大太监,史称“立皇帝”;也就该知道另外一个大太监魏忠贤,史称“九千岁”,非要让手下提前称呼刘瑾“九千岁”,虽然别扭也不想深究了。再看刘瑾称王琼为“连金殿都爬不进去的小官”,这就没谱了。王琼当时的资历,进京前是二品地方大员,进京后就是实权的侍郎,都是有资格上殿的,绝不是什么小官啊……



当然,编剧这么写,是要引出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王琼是小官,所以需要可以在皇帝面前引荐王琼的大官——姚复。


这个人大约根据情节需要虚构的,从情节来看是想塑造成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只是职务方面明显疏忽了,明朝哪来的“督察御史”?有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有佥都御史,就是从没有督察御史”啊……



从剧中推断应该是“左都御史”的人设,这种级别的大佬不晓得为何要虚构?不是不能虚构,问题是剧中类似这大佬级人物,前前后后其他都是真实存在啊。


你说是为了剧情,并不完全依照历史。这我们可以理解的。比如说王琼正德元年本由开封迁往扬州总理盐政,你改成到淮南督办漕运,就是为了拿下刘瑾这个大框架服务,没问题(虽说刘瑾倒台和王琼其实没多大干系),但总不能督办漕运的右副都御史在自己的“漕河”上被人凿沉了座船吧?


要知道右副都御史督办漕运,可是钦差啊!走大运河上任,被人凿了船,几乎可以视为谋反,挑衅整个统治阶层的权威了。然后轻描淡写,转头又住小客栈被锦衣卫放火烧了一把,很想问问:朝廷驿站都去哪了?


是为了突出刘瑾无所不用其极想搞死王琼?可这是不是显得刘瑾无能,锦衣卫水准太低?如果真敢撕破脸,放火烧客栈然后团团围住,谁能跑出去?不敢撕破脸的话,钦差大臣的座船谁敢动手脚?岂不自相矛盾?


然后画面一闪,王琼到了淮南县衙。淮南县在哪?督办漕运去淮南县?众所周知,明清两代督办漕运驻地都在淮安府啊,从没有淮南县这个说法,你不去淮安府衙,也可以去山阳县衙么。是联想到现在的淮南市?那属于安徽省,离运河可远着呢……


再者,督办漕运的主要目标人物之一的李合,是四品的镇守太监,居然安了个“八虎”的绰号,这是顺手了吧?刘瑾属于“八虎”之一,他下面的小喽啰也敢组建“八虎”?另一个,镇守太监自成体系,地方官员不可能随意拿下审问的。



接下来又一个违背历史常识的情节出现了。


刘瑾欲害王琼,爪牙假托漕运总督的名义请王琼赴宴。我们且不说刘瑾为啥不干脆派个刺客,就想问问漕运总督是干啥的?有漕运总督,那王琼右副都御史督办漕运又是干啥的?


说白了,就是编剧把印象里清朝的漕运总督搬到了大明朝。在正德年间,漕运总督或者河运总督都是临时差遣,就好比王琼督办一年这个意思。到了清朝才成为常设机构,级别也更高了一些。所以你要让王琼以副都御史的身份去督办漕运,那王琼就是事实上的漕运总督(《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二年,提到升王琼为户部侍郎时的头衔就是“总督漕运右副都御史”)!也就不可能还有个上级在这里摆着。



在王琼赴宴的过程中,再次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信口开河。


面对刘瑾爪牙许诺的“保你升入内阁”,王琼侃侃而谈,说什么“刚刚退任的李东阳”和“如今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要知道剧中的时间点是“正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506年,这时候李东阳才是刚刚成为内阁首辅,到正德七年才致仕(刘瑾都倒台两年了);而李东阳没退任,自然也就不存在杨廷和上任了……


至于李东阳是否束手无策,杨廷和是否毫无作为,且放一边去。只说王琼为何要和锦衣卫扯这个?最后还来个我对内阁不感兴趣?要知道王琼虽然高中进士第五名,却也是没有入阁资历的,你要说有这个资历,然后说不敢兴趣,还能说显示了人物伟大的格局,没这个资历说这个话,岂不是露怯吗?


当然,这肯定不是王琼露怯。而是后人想当然的发挥罢了。



接下来,另一位反派也是终极boos要登场了;一样充满了想当然的山寨演义风味。


人没出场,四个大字“宁王行宫”把你雷的是外焦里嫩。什么叫行宫?皇帝专用啊,你宁王还没造反,就在北京城建了行宫,这不是在说“快来抓我呀”?这个很难光怪编剧了,导演道具一大堆人就没一个提意见的?


也许怪影视城,剧组是就地取材?那就继续往下看。


王琼退还宁王的重礼,宁王“行宫”里跑出来两个人,都是史书上记载过的真实人物,也是宁王造反的左膀右臂,李士实和刘养正。


可李士实是致仕后回了江西老家,才有机会被宁王招揽的,怎么可能作为宁王文臣堂而皇之出现在北京?刘养正也不过是举人出生的幕僚,最多算“军师”,也不能作为大将在北京抛头露面的。



而且你好好的说宁王就好,偏偏要扯安化王出来。扯出来也还罢了,偏偏要把安化王谋反放在刘瑾伏诛之后的正德十年(1515年),要知道安化王谋反就是打着讨伐刘瑾的旗号呢,而且在正德五年(1510年)短短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


你现在扯到正德十年,还说什么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岂不是给兵部尚书王琼抹黑呢?


可你还别急,给王琼抹黑或者说是给大明文臣集团上眼药的还在后面呢。


明朝中期的政治形态,虽然以内阁和司礼监为实质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但作为兵部尚书的王琼,已经是顶级文臣,司礼监并不算他的上级,怎么可能去司礼监汇报工作?就算可以和大太监私下勾兑,暗中运作,也图的是司礼监“批红”不作梗罢了。


再说那可是司礼监,周围御马监、钟鼓司等,都是属于皇宫大内宦官们的地盘。别说外臣基本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一个文臣大白天和太监请示工作?以明朝的主流舆论氛围看,出来后就得写辞职报告了……


有朋友要问到底是“司礼监”还是“司理监”?这个就真让人愣住了,据说电影是在横店拍的,一年到头历史剧得拍多少啊,怎么会有这样的牌匾挂上去,真的就没人看出来过?


掩饰不住的尴尬,倒不耽误咱们往下看。


话说王琼举荐王阳明一事,为历史上“知人善任”的标杆案例。剧中也大做文章,还加了金殿辩论的戏。


我们不说明朝遇到这类事的相关制度,也不说王阳明这个不过四品的职位根本不可能上金殿,就按剧中说的上了吧。内阁、司礼监、兵部辩论人选时的发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魏彬作为太监口不择言也罢了,内阁首辅杨廷和反对的理由和正德皇帝迟疑的缘故,居然都因为“王阳明是个文人”,不能带兵打仗!诸位,明朝初年不说,土木堡之变后带兵打仗的难道不都是文人,各地巡抚总督不都是进士出身的文人,难道还有武将当巡抚的?


好在有明一代的大人物王阳明登场了。演员修庆扮相不错,仙风道骨的。他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后官至礼部侍郎,在北京为官二十余年,还主持过顺天府及应天府的两届乡试。


所以王阳明出身不错,官场人脉也不缺。只是父子二人都不肯趋附刘瑾,王华被贬到南京做吏部尚书罢了。可能确实没见过王琼,但不能说与京官毫无瓜葛吧?



当然这些都是小节,就好比正德皇帝继位时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剧中一出来就像30来岁;王琼进宫面圣,金殿里居然有侍卫拿着明晃晃的钢刀架在王琼的脖子上,也不怕吓着皇上……再看到宁王朱宸濠亲自披挂上阵,身手不凡宛如当世名将,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重要的是这么一出藩王叛乱的大戏,军情战报都像流水一样往京城汇总,怎么也不可能出现下面紫禁城那一幕啊?


正德皇帝想借机亲征是真的,你魏彬劝驾的理由是“大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什么大军,宁王的大军吗?还今天就能“打进京城”?


你真的是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吗?怎么感觉像是京城胡同里的小混混呢?消息再滞后,也不可能不知道叛军从来没有北上啊?


非要说这个太监无能也罢。首辅杨廷和,明朝有数的能臣,正德驾崩后还扶立了嘉靖皇帝的内阁一把手,朝廷机要莫不掌握的大佬,怎么会说出叛军快打到通州城下了呢?这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好在本片已近尾声,我们有时间好好的品味剧中人物的演绎。据说也是山西人的成泰燊绝对是出演王琼的不二人选,无论是外形还是神韵,都很出彩。为民办事,为国勤勉的形象贯穿全片。



还有老演员寇振海,饰演的是太监张永,完美契合我们心中的“武将型”宦官;还有刘芳毓扮演的王琼夫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节,但深入剧情,表演细腻,也是可圈可点。


任教数十年,好为人师,一身臭毛病。看到家乡出品的电影,却拉拉杂杂挑了这么多毛病(其实很多属于自我认为,欢迎大家反批评),真的是无奈又心酸。其实对一部电影不该这么苛刻的,毕竟最后人家也说了“纯属虚构”,可是有关山西老乡王琼的第一部电影,其实还是希望能更完美一些,不是吗?


最后用豆瓣一位老乡的点评做个结尾吧,有点可惜了:



编者按:这是后台收到的一篇投稿,感觉言之有物,就发出来了。其中说的有没有道理,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往期好文了解一下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又见经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