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5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悼念金庸,先给他摘掉“汉奸”帽子!

黄大拿 黄大拿明史拍案 2018-12-16


撰文|黄大拿&编辑|王心


少些意气之争,多向历史讨教,实在无聊,就看金庸的武侠吧。


笑傲江湖成绝调,人间再无侠客行!


金庸(本名查良镛)先生走了!


满屏的悼念文字,但也有不和谐音。


这不奇怪,回想金庸一生,原本就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誉”的这一方面,无须罗列;“谤”的这一方面,最大的一顶帽子,是斥金庸为“汉奸”!


这样一顶帽子,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不但有汉奸祖先,还替其翻案?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封笔之作《鹿鼎记》是特异的一部。


因为特异,有论者曰,小说藏着很深的隐喻。


有没有隐喻权且不管,先看看引发争议的人物。


《鹿鼎记》开篇就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文字狱,而这场大风波又牵连到金庸的祖先查继佐。


清初,浙江人庄廷鑨目盲而多金,希望能留下一部著作而名垂青史,于是花钱买到一个明朝官僚撰写的明史遗稿,又延揽一批文人加工,终于凑成了一部著作,命名为《明史辑略》。


为了给自己的“著作”壮大声势,庄廷鑨在书中列了一堆名人,称之为“校阅者”。其实这些校阅者中,绝大多数均未参与其事。这就像今天出书,总要弄一个腰封,扯上几个名人作出联袂推荐的架式一样。


这些蒙在鼓里的校阅者中,有一个就是当地的文化名人查继佐。


庄廷鑨渴望青史留名,《明史辑略》的刻印的确让他实现了初衷,可惜的是他万万没想到此书给家族惹上了天大的祸端!


《明史辑略》的主体内容来自明朝官僚的遗著,其立场自然在明王朝这一边,因此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提到满人,则直呼“奴酋”、“建夷”。众所周知,这都是入主中原不久的清人的最大忌讳。


随着《明史辑略》在坊间流行开来,一个名叫吴之荣的小人从《明史辑略》中看到了商机,想找庄家敲一笔竹杠,但所愿不遂,于是向朝廷告发,酿成了一个大案,相关者多被诛杀。


这个案子的确残酷。残酷到什么程度?连买书的人都被一一查实,最后掉了脑袋!


但查继佐居然没死。


查继佐为何没死?


于是有人判断查继佐是此案最早的检举者,因此在清朝统治者那里,将功折罪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查继佐得到了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就是《鹿鼎记》中的吴六奇。


《鹿鼎记》中的吴六奇和查继佐的神交故事实有所本。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大力将军》的小说,写的就是吴六奇和查继佐的故事。故事中查继佐识英雄于乞儿之中,后来乞儿吴六奇从戎立功,在清朝做了大官,遂对查继佐感恩报德。


《鹿鼎记》关于吴六奇和查继佐的描写取资于《聊斋志异》等野史笔记,等于否定了查继佐是告密者的说法,又把吴六奇塑造成一个侠肝义胆的反清英雄,遂引来了一些读者的口诛笔伐。


在抨击金庸的人看来,查继佐告密铁证如山,他和吴六奇同属助纣为虐的汉奸,而作为查家后辈,金庸以其影响力,在小说中为二人洗地,自然不可饶恕了。



文艺作品能不能这样与历史挂钩,姑且不论,给查继佐套上汉奸的帽子是否适合,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查继佐为什么能够从文字狱中侥幸逃脱?


大拿并不相信贵人相助的传说,不仅由于相关记载出自于野史,更因为此案的严峻程度,绝不是像吴六奇这样的汉人官员能够回天的。


那么查继佐究竟在文字狱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需要明确,他是一个无辜牵连者。


查继佐与《明史辑略》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因为有才子之名,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列为校阅者,假若因此而丢脑袋,是否比窦娥还冤?


先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所谓“告密”的细节。


查继佐向官府检举,诸家记载不一。但即使肯定其出面检举属实,也要知道,在他出来检举之前,《明史辑略》的发行已经铺开,正处于即将爆雷的节点上。


换句话说,《明史辑略》会不会惹出大祸,与查继佐检举的关系并不大。

从根本上说,查继佐的检举只是为了在大乱临头之前撇清自己,纯粹是一个自保的动作。


当然,站在完美道德的高度,这种自保并不光彩。


但是每一个指责查继佐的人,在面临他那样处境的时候,扪心自问,是否会做出比他更高尚的行动?


今天指责查继佐是汉奸,顺便给金庸也扣一顶汉奸帽子的人,对道德的要求似乎比古人还要严苛。当年“义不仕清”的大儒顾炎武最心爱的弟子也因为列名校阅而被杀,但在顾炎武的笔下,也见不到他对查继佐的批评。


查继佐从大难中逃生,后以平生之力贡献了一部大书《罪惟录》。


《罪惟录》比《明史辑略》的篇幅更雄伟,也更忠于史实,比如记载了明亡后的抗清活动,并为南明诸帝立本纪。


只是这部书在其生前无法公开,直至清亡才得以印行。现在已是研究明史、南明史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查继佐,做的比说的好听多了!

 


 二 

对明朝不满就是“汉奸”?

 

世间有一个群体叫“明粉”。何谓“明粉”?


高晓松说:“明粉就是特别爱汉族,其他的坏事。中国的所有坏事都是少数民族干的,不是蒙族干的就是满族干的,反正就是他们干的,我们汉人没错,他老忘了汉人皇帝也压迫汉人老百姓啊!我对明粉特别不理解……我不喜欢明朝,他们就污蔑我是鞑子后代。”


“明粉”在金庸小说中也发现了大问题。


很多人说金庸小说很多是以清朝为背景,比如《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对清朝皇帝极尽吹捧之能事,而明朝皇帝就没这么幸运了,比如《倚天屠龙记》里面的朱元璋,《碧血剑》里面的崇祯,就一片漆黑。


这么比较在逻辑上有明显的破绽。因为《书剑恩仇录》里的乾隆到处吟诗题字作践山水,也被黑得很惨啊!


但金庸对清朝皇帝的好感大于对明朝皇帝的好感,也是一个事实。


金庸不但认为明朝皇帝的平均分远远低于清朝皇帝,而且在北大的演讲中说“明朝一实行封锁,中国整个国力便开始衰退”。


但是,这样就是汉奸?对明朝不满就等于是汉奸?明朝如何,史实俱在,还用得着去黑?


完了,大拿在小书《最可惜一片江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中也曾下过类似的判断:


 “朱元璋固然也有一些善政,也有一定成绩,但起到的显然都只是局部的暂时的作用,而其‘缺点’的负面影响,如海禁、阻止工商业发展、思想文化专制等等,却是绵延后世,让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能须臾忘怀的。


这样一个人物,还怎么去推动历史前进?如果这样一个人物,都成了推动历史前进,‘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那么中国历代帝王中,还有多少不曾推动历史前进?”


比照一下,俺不正好也进入了“汉奸”的队列?


金庸在北大的演讲中说:


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这就是金庸的中国历史观。有这种历史观的人怎么可能是汉奸呢?


少些意气之争,多向历史讨教,实在无聊,就看金庸的武侠吧。


往期好文精选

这座城市,批评你几句,你急啥?

揭秘史上两种“酷吏”,其中一种你绝对想不到!

“不能让君主杀人杀得手滑”

富豪榜成“杀猪榜”,从秦汉开始!

记者被杀震惊全球,今天我们为舌头祈祷


明察历史,拍案惊奇。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并只允许微信公众号转载,不可发在其他渠道,违者必究。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一块读透历史,读懂社会。定期会有各种红包、送书等福利活动。因扫码入群人数已达到上限,请添加微信AKX789拉你入群(添加微信请备注:黄大拿或黄大拿明史拍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