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噶玛巴 | 慈悲力量的源泉来自哪里


真实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给予我们的


他的苦,

你百分之百可以领受、承担,

和他人完全为一体,

不再有自己或他人的执著妄念,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悲心」



2006/2018

细述佛教之慈悲心

慈悲心



慈悲力量的源泉来自对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些问题。

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呢?

就是刚刚谈到的慈悲心。


平时谈到观修慈悲心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认为,是我在对某某人修慈悲,这个慈悲是从我给他的

例如前面走来了一位痛苦的人,我们会想试着「对他修慈悲」 。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么首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具备多少力量?

其实我们只能将有限的力量给予对方。

然而有一种大力量的慈悲心, 那是依靠对方而刹那间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巨大力量。


举个例子,就好像一个巴掌往自己脸上打来,这是很有力量的,会痛的;但如果我们用脸去碰这个手时,是不会痛的。

我们平时的慈悲心就好像用脸去碰那个手一样,根本不会有什么感受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是我在给予他人慈悲,应该稍稍换个角度来想:

真实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给予我们的。

事实上慈悲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我们看到一个人,因为有这个外境的缘,我们才有感受生起。


因此可以说,慈悲力量的泉源其实是对方,因此我们需要与他融合。


这时我们可以观修自己不再是自己,自己就是他,或者以大悲心与菩提心设身处地的来领会他人的感受。

总之,这些感受,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重点是要去体会。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去思考,以后我们观修慈悲心时就会不同。

以前我们只能将自己有限的力量给出去,而无法产生真实的慈悲大力。

总之,我希望各位能够好好地思惟、体会一 下。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观音菩萨修持法门

2006年01月07~13日



 

扫码查看更多内容 视频与原文


佛陀在《大宝积经》当中,对大迦叶尊者提到:如同众人礼敬半月,而不是礼敬满月一样,众人礼敬的是菩萨而不是如来。

有这样一种说法。

(注1)因此菩萨、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昨天谈到「发起菩提心」,前提是一定要有利他之心,而在能够利他之前,要先具有「希望帮助众生离苦的悲心」,及「希望众生得到喜乐」的慈心,同时,也要具备一种「慈悲聚合的殊胜心」。


何为真实的「利他之心」?

就是「殊胜心」。

因此真正的利他之心是指「殊胜心」,「悲心」和「慈心」为其支分。

意思是若要具备「殊胜心」,应该具备的支分或条件,就是要有悲心和慈心。


其中首先要具有的,或者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帮助众生离开痛苦的悲心,这也是菩提心、发心的根本。


科学家在做研究时,将悲心做出几种分类:

1. 智识理解:

知识上、理智上的,悲心的理解,并没有感同身受的悲心。


2. 同理心:

这种同理心会在何时生起?

譬如看到车祸、他人痛苦的画面时,心中会有一种不舒服、痛苦、害怕的感受,会有想要离开痛苦的心生起。但这也还不是佛教中谈到的悲心。


3. 真实悲心:

这是依照佛教的大悲观修而生起的悲心。

不仅看到显现的苦相,而且当你真正观修苦、观修悲心时,你观察到苦背后的真正原因等等,真正深刻观察众生的苦,而生起真实悲心。这种真实悲心并不会让你感到害怕或恐惧,反而让你更有勇气、更勇猛的想要去帮助众生。


换句话说,佛教谈到的「大悲心」、或说佛教观修的悲心,就是如此的第三种。

不仅是暂时看到受苦照片时,生起的情绪波动;而其实是行者在深刻观修之后,所生起的一种心。


这种悲心不是表面地、突发地,而是透过深刻的观察、体会而生起。因此它不会时有时无。


行者深观痛苦、烦恼生起的原因与逻辑,油然而生的这种悲心,和智慧也是有关联性的。


因此,此处所谈的悲心,相较于一般的同情心或关心,会更深刻些。

它不是问候对方:「你好吗?最近好吗」等的稍加关心,也不是觉得自己比他人好的怜悯或施舍,佛教的悲心是一种完全的涉入和奉献。


佛教谈的「大悲心」,是指「不再有自己,完全成为对方」,成为正在受苦的关心对象,你清楚知道你和对方毫无差别。


换句话说,他的苦,你百分之百可以领受、承担,和他人完全为一体,不再有自己或他人的执著妄念,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悲心」。


科学家也提到说,同情心、同理心,其实是身而为人的本性、本能,但有时可能受到成长环境的一些影响,而让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日渐减低。


当我们自利的心越强时,利他之心会越少,也就是说,越自私的人,就越不懂得关心他人。


悲心是人的本能,我们应该努力将此潜能、本能开显出来。


因此我们应该每天观修悲心,甚至我觉得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多去使用「悲心」这名词,多讲多说,都会有用。

尤其小孩在成长时,多和他说一些悲心的用语和道理,也会让孩子种下一个好的种子,可能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比较懂得关怀他人,总之训练、修习悲心时,要懂得创造顺缘,帮助自他多去锻炼、增强悲心。


总之,佛教讲到的「悲心」,在于深刻了解他人的痛苦,这种了解并不是表面上的,或者因为看到车祸、骨瘦如柴、重病等等的悲惨照片而生起的感受,此处的「悲心」,所谓「思维众生之苦境,是一种更深刻的、发自内心的体会。


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2018年第九届北美噶举大祈愿法会.

法王噶玛巴「三主要道」课程 




《观音心咒》



往期精选

19 Sep 2018


因为你,我在这里

碎片化系统闻思修

DharmaInterconnected

正法互联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