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英時:辛亥革命前後的文化思想與社會政治

余英時 文字研究 2021-10-27

余英時:辛亥革命前後的文化思想與社會政治

【導讀】  

 

 “共和”一詞源於拉丁文respublica,意爲“人民的公共事務”,而在ㄏㄢˋ語中,共和則源于西周時召公、周公二相共同執政一事:《史記·周本紀》記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後北宋歐陽修《明正統論》云:“昔周厲王之亂,天下無君,周公、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後宣王立,是周之統嘗絕十四年而復續。然爲周史者,紀周、召之年謂之共和,而太史公亦列之於《年表》。”

 

共和乃是人類社會一種政體。共和制一般可以分爲總統制、議會制、委員會制和半總統制等多種形式。共和國不同於君主國,其特質有二:一、一國爲全體國民公有,政府爲公共利益服務,而非一家一ㄉㄤˇ之私產。二、國民通過民主程序選舉國家各級政權機關領導人,而非世襲或被指派。



史學大家余英時先生認爲辛亥革命是晚清政府不願改革的結果。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清政府的舉措只是行政的改革,而不是政治的改革,沒有影響ㄇㄢˇ洲帝王的體制。ㄏㄢˋ人反ㄇㄢˇ的聲音越來越高,到最後沒有辦法調和。在君主立憲與共和革命的辯論中,立憲派漸處下風,越來越多的人主張革命。辛亥革命並不是暴力革命,沒有流太多血,共和制度向前跨進了一步。


中國人要做共和之夢,但是辛亥革命之後有一些國內外的惡勢力,把這個夢想擋住了。這些惡勢力爲了自己的利益,置老百姓于不顧。中國的政治出現了亂象。然而,中國的民間社會在慢慢往前走,文化思想界有了寬鬆自由的空氣。



1.革命,總有人奮不顧身


時代週報:1911年發生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余英時: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聽了康有爲這些ㄏㄢˋ人的話,要進行改革,要奪慈禧太后的權,這是使她傷心欲絕的,她從此就防止把權力交給ㄏㄢˋ人。所以,ㄇㄢˇ人在戊戌政變以後,越來越控制政權,當時提出的口號就是要“保大清”,而不是“保中國”。ㄇㄢˇ人不能放棄政權的觀念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死,權力都是集中在ㄇㄢˇ人手上,對袁世凱也不放心。袁世凱到後來是告老回鄉。武昌首義發生以後,清政府收拾不了,因爲軍隊聽袁世凱的話,不得不招他回來。我認爲ㄇㄢˇㄏㄢˋ的界線到晚清更厲害了,政府不肯改革,立憲也一再拖延。那時候大家已經不耐煩了,不能等清政府改革了。康梁是保皇的,但是反慈禧的。問題就來了,ㄇㄢˇ人對ㄏㄢˋ人越來越怕,到最後ㄏㄢˋ人反ㄇㄢˇ的聲音越來越大。早期的孫中山還給李鴻章寫過信,那時候不是主張要革命,是要改革的。辛亥革命是ㄇㄢˇ人一再拒絕改革逼出來的。



我常常說,ㄇㄢˇ族等於一個ㄉㄤˇ一樣,內務府就等於ㄉㄤˇ的總部。到晚年,ㄇㄢˇㄉㄤˇ要抓權,不肯放鬆,這樣子矛盾越來越大了,當然ㄏㄢˋ人反ㄇㄢˇ的聲音越來越高,到最後就沒有辦法調和了。主張君主立憲的人很多,把皇帝去掉,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但是,君主立憲的人慢慢動搖了,因爲慈禧抓住大權不肯放鬆。這不是導致辛亥革命唯一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康有爲、梁啟超後來在日本辯論不過孫中山領導的汪精衛等人,ㄏㄢˋ人的民族讎恨的回憶像“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回來了,兩邊各走極端,非革命不可了。不過,那時候的革命也不像後來的革命,組織並不是很嚴密,多少要靠地下的秘密社會的組織。秘密社會是孫中山想利用的,發動軍人讎ㄇㄢˇ,不願給ㄇㄢˇ人效忠了。



時代週報:在1911年以前,中國人有沒有共和的夢想?


余英時:很少人有這樣的想法。從另外一方面講,康有爲也提出過“共和”、“民主”的名字,還有香港一些政論家像鄭觀應,主要是受西方的影響。“共和”是老名詞,本來周朝就有“共和”的說法,指厲王出奔,由兩個貴族領袖共同執政。雖然不是現在的共和,但是有共和觀念。


時代週報:1911年發生武昌首義,是不是有偶然性?


余英時:當然有偶然性,革命ㄉㄤˇ暗地裡在軍隊中找同情的人。本來有一個計畫,被揭發出來了,提早了。當然辛亥革命之前有好多事件,最有名的就是廣州的黃花崗起義,那是很震動人心的一次,像林覺民的《與妻書》是感動很多人的,產生了意外的宣傳效果。人的正義感是不能消滅的,總有人要奮不顧身,這是很奇妙的。


時代週報:當時同盟會在武昌首義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余英時:應該不是很大。因爲同盟會裡孫中山跟黃興又分道揚鑣了,孫中山那時在美國募捐,武昌事變爆發以後,才急急忙忙趕回來。而黃興先去了武ㄏㄢˋ,但是沒有成功,他自己沒有足夠的軍隊,還是要靠黎元洪帶的一批新軍。那時候袁世凱有最雄厚的軍事力量,他一上來以後,革命軍是打不過的,但是袁世凱想消滅革命軍也很難。那時候因爲光緒已經死了,君主立憲沒有辦法號召了,而袁世凱就想借此機會抓權了,所以先是讓他來撲滅革命軍,後是讓他爲兩邊主持和議,讓皇帝和平退位。辛亥革命沒有流好多血,不像法國大革命,也不像俄國革命,甚至不像國民ㄉㄤˇ的北伐革命。基本上是體制忽然就改換了,所謂的天子是三歲登基的宣統,不可能號召起國人向他盡忠,如果光緒還活著,可能有這樣的號召力。


2.那時很多人願意相信改革


時代週報:從歷史來看,當時晚清政府已如大廈將傾,弱到不能延續下去嗎?


余英時:沒有辦法了。ㄇㄢˇ人還有一些軍隊力量,但是不大,經過了兩百多年,權力已經基本到了ㄏㄢˋ人士大夫手上。清廷的八旗制度也沒有了,靠的是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尤其是淮軍。李鴻章的軍事力量擺在那裡,ㄇㄢˇ人沒有什麼好大看法。


時代週報:爲什麼在晚清政府裡沒有辦法進行政治體制上的改革?


余英時:太平天國以後,洋務運動當然有許多改革。廢科舉是沒有辦法,因爲科舉毫無用處了,念八股怎麼跟外國人打交道?廢科舉是很有限的,因爲新學制度已經起來了,到日本的留學生多得不得了。當然也有許多人恨死廢科舉了,但那些人不是在政治上有作用的人。在我看來,那只是行政的改革,不是政治的改革,沒有影響ㄇㄢˇ洲帝王的體制。不肯改革,那是因爲利益所在。ㄇㄢˇ人不肯放棄王朝,愛新覺羅是統治的家族,這個家族不肯丟掉權力,到最後不得已才讓步。我認爲,晚清在戊戌政變以後談不上有改革,談不上有什麼“新政”。ㄇㄢˇ人是保大清而不是保中國,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的。如果ㄇㄢˇ人專政不能動,權力沒有制衡,那就談不上改革了。根本的辦法是用武力鎮壓,如果這個辦法能夠維持下去,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歷史可言了。


時代週報:在20世紀之初,國人在改革與革命上的思想準備足夠嗎?


余英時:思想不是一面倒的。當時主要是康梁跟孫中山打對臺,思想戰場主要是在東京,然後才傳回中國來。越來越多的人主張革命,因爲改良派主張君主立憲,沒有君主可立嘛,這是關鍵。康梁在光緒帝死了以後就沒有藉口了,當然,他們是恨慈禧,也恨袁世凱,因爲袁世凱有告密的嫌疑,所以後來袁世凱組閣的時候,想請梁啟超,梁啟超不肯來。最激烈的搞排ㄇㄢˇ革命的人就是章太炎。後來,有些人像王國維始終還是要君主立憲的,他的辮子都不肯剪。


時代週報:當時外來的思想,比如日本的明治維新,英國的君主立憲,對中國的思想衝擊有多大?


余英時:那是相當大的。日本維新的主要人物伊藤博文到中國來鼓吹,而且希望說服慈禧太后,都沒有用。但是一般人相信,明治維新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康有爲他們就利用這個東西刺激光緒皇帝。所以,日本的明治維新、英國的君主立憲的成功是鼓勵清政府的兩個例子。英國的君主立憲早於中國,日本的明治維新跟中國的洋務運動差不多同時。很多人願意相信走改革的路,沒有多少人願意搞暴力革命的。


3.辛亥後許多人還在等真命天子


時代週報:辛亥革命之後到北伐勝利之前,經歷了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等,中國政治處於相當動盪的局面,爲什麼會這樣?


余英時:根本沒有一個政治中心,也沒有一個領袖能夠號召。孫中山雖然在廣州,但勢力很小。主要政治勢力還是在北京,還是袁世凱留下來的遺產。袁世凱死了之後,馮國璋也罷,段祺瑞也罷,黎元洪、徐世昌都做過總統,都不能變成全國接受的領袖。而且,多多少少地方上自己發展了,所謂軍閥是擁有十萬八萬兵,沒有形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各省自己發展起來。


我們不要看政治,要看社會上,尤其是南方,像上海、蘇州、杭州一帶,都是地方上自己發展。最重要的是教育的發展,新學校的成立,還有地方議會的出現。在袁世凱那方面,最早的國會還是有作用的,否則袁世凱就不必搞暗殺宋教仁,因爲在國會爭選舉他爭不過。


時代週報: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對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余英時:沒有好大影響。本來中國就是天高皇帝遠,皇帝勢力到縣一級就爲止,下邊是老百姓靠些地方紳士、宗族制度來維持秩序。組織是很鬆散的,就是靠儒家以及佛教、道教的一些觀念。大家不敢胡來,但不是靠武力。中國農村也沒有警察,多半靠宗族制度。我們的鄉間恐怕很少變化,至少我在鄉下住的那幾年,民國也沒有把鄉下變好,也沒有變壞,還是靠宗族的力量來維持,還有是非感。國民ㄉㄤˇ也沒有到我們鄉下,是靠讀書明理的人起作用,所以也沒有太多亂七八糟的事情,基本上有秩序。我在鄉下八年,沒有見過武力,沒一個土匪來搶我們,有一陣子好像後山有土匪想動手,過幾天軍隊來了,土匪也不敢動了。換句話講,鄉下還可以過日子,沒有欺負人到不能忍受的程度。


時代週報:辛亥革命之後,天子的觀念還存在嗎?


余英時:還有許多人在等真命天子出現。因爲中國天子、皇帝的觀念是很神秘的東西,不知道怎麼來的:一個人怎麼能做皇帝呢?唯一的解釋就是老天爺指派下來的。這是周朝人的觀念,一直到20世紀,多少人都相信天命所歸。朝代替換的心理習慣不容易一下子改變。老百姓常常希望有一個秩序:有一個朝廷,朝廷上面有一個天子壓得住。這樣大家才有安全感,也不一定是擁護皇帝,是爲自己的安全著想,包括喊“蔣主席萬歲”,都不是真的感覺,是感覺這種強人可以給人一種安定的生活。


時代週報:當時雖然有人口頭上講法治的觀念,但是很難深入人心?


余英時:法治觀念非常淡薄,雖然有“法”,但不是法治,是“王法”,要遵守“王法”,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孫中山是起過作用的現代人物


時代週報:爲什麼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會走得如此曲折?


余英時:現代化不光是政治問題,現代化牽涉到社會經濟組織等方面,不是政權在誰手上就現代化了。我認爲當時現代化的各方面都沒有成熟,中國人還是靠私人關係,而不是靠某一種制度,或某一種法律,甚至於市場制度。中國人要靠政治勢力,有關係,就有辦法。靠關係都是自己的親戚朋友,不是講公平。過去的中國還有一個科舉制度,是客觀考出來的,不管中間有多少毛病,但是考試的時候基本上是公平的。


時代週報:孫中山制定了建國方略,終其一生,有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


余英時:當然沒有實現。不過,如果沒有孫中山提倡革命,很難想像皇帝制度能一下子去掉。共和制度本身是向前跨進一步,皇帝制度沒有了,到底還是不同。袁世凱當總統之後,有皇帝的權力,到底不是真皇帝,後來他想做皇帝,改變機制,也改不過來了,沒有人吹捧他。天命觀念的神秘性也沒有了。這是孫中山提倡西方思想的功勞,當然不是他一個人提倡的,別人也有提倡,不過孫中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孫中山的貢獻是想以美國爲模式,因爲他早年在夏威夷念書,跟美國的關係最深。早期他的ㄉㄤˇ有秘密社會的背景,所以ㄉㄤˇ員要宣誓效忠,這不是民主式的ㄉㄤˇ。


但是後來孫中山覺得他沒有力量,推動不了他的政治理念,所以要走上蘇聯的路子,這樣問題就來了,改組以後他說話算數,一ㄉㄤˇ專政就這樣開始了。孫中山想利用革命領袖的權威來推動革命,但是他沒有革命成功,所以他只是有限度地運用權力。這是1923年以後的事情,以前他的理想還是抱著美國式的。孫中山還是有他的貢獻,從前胡適的私下談話說:孫中山雖然提倡中國道統,好像很守舊,可是他某些方面比我們還新。孫中山是華僑,是邊緣人物,不是士大夫階層,這是他的好處,也是他的弱點。原來康有爲見都不要見他,梁啟超一度跟他關係搞得還好,所以孫梁合作的問題引起立憲派內部的緊張,說梁啟超陷入“行者”的圈套,“行者”就是“孫行者”。梁啟超想借華僑的力量去捐錢,孫中山就把自己的關係給他,可見那時候孫中山還很坦率,並不是說:大家就只有這麼一個財源,我的關係,我不介紹給你。


孫中山是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下出來的人,但沒有真正受到士大夫的教育,他那些士大夫的東西都是自修的。他的思想背景跟康梁完全不一樣。當然,人家也叫他“孫大炮”;後來國民ㄉㄤˇ把他捧成聖人。但是,他是一個起過作用的現代人物,把中國的某些觀念推到現代化的路上去了。


5.辛亥後的中國一直在往前走


時代週報:爲什麼在辛亥革命之後,民國的文化思想界一度出現天才成群而來的現象?


余英時:在軍閥時代,軍閥對文化、文學、思想問題都不重視,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活動很積極,白話文就是這樣的情況之下出現的。接著就是五四的思想革命了,所以有很多人才冒出來。孫中山在廣州開始準備北伐,採取蘇聯一ㄉㄤˇ專政的制度,但是孫中山最後的目標還是要實行憲政的民主,所以把革命分成三個階段,就是軍政、訓政、憲政。他的三民主義作爲意識形態也是很寬鬆的,所以專家學者還有空間發展自己的觀念。比如孫中山對五四運動也很讚揚;孫中山和胡適早期關係還很好,常常寫文章要請胡適批評。國民ㄉㄤˇ辦的雜誌上,胡適寫過好多文章。廖仲愷、胡ㄏㄢˋ民跟胡適都有交往,因爲孫中山對胡適很尊敬。1930年代,國民ㄉㄤˇ在南京建立了政權,對學術思想界的控制還是有限,因爲民間還有別的勢力,如梁漱溟在山東搞鄉村建設理論,差不多有一半的縣都實現了鄉村建設,這是因爲山東政權在另外一個舊軍閥手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民ㄉㄤˇ並沒有把所有私人財產都沒收,所以真正的私人機構還可以容納人才。另外,西方的教會大學也可以保護中國的學者。從辛亥革命到1937年,中國出了很多學術思想界的人才,也出版了很多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最近幾十年來,西方和日本對這段時期的學術成績非常重視,所以這段時期的學術也影響了世界ㄏㄢˋ學。


時代週報: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民間社會出現了哪些明顯的變化?


余英時:我認爲最大的變化是一個現代型的民間社會的興起。工商企業界有很多人在成功之後,花很多錢做本鄉的建設工作。比如說,無錫的榮家後來創辦了江南大學,也造了無錫的大橋。所以我們看民國以後的變化,不能僅僅看政治方面,地方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山西爲例,閻錫山的建設被很多人看成爲模範。另外,像江蘇、浙江這些地方,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地方的紳士和商人共同開創的。從民間社會的觀點看,在1949年以前,中國社會的進步是很可觀的。我認爲這是社會自己在往前走,並不是有人在上面定出一個計畫逼著大家往前走。西方把有計劃地全面改造社會叫做“社會工程”,他們對於“社會工程”是否定的,他們認爲人不可能有全面的知識來建立這樣的計畫,因爲一個計畫不能適用於社會的每個方面和每個地方。我認爲,辛亥革命以後社會自動的進步是很重要的。可惜日本的侵略把這個進程打斷了。西方的史學家像費正清就曾經對這段進程非常欣賞,惋惜它的中斷。從這方面看,民間在動,在一步步往前走,不過是沒有一個計畫的。有計劃,有好處,也有壞處。計畫往往會用不好的,如果想把中國翻一個身,此念一起,那就完了,人又不是上帝,憑什麼照自己的意志把中國重新改造呢?


我認爲辛亥革命以後一段時間,中國社會上每一省都在動,民間社會在慢慢往前走。從錢穆先生的自傳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小學和中學的先生都非常好,而且有許多新觀念。他自己還摸索辦小學,甚至是受杜威的影響,要照杜威的思想辦小學。這是具體的例子。我不認爲辛亥革命以後都像政治一樣,全是亂七八糟。我不是歌頌那個社會,那個社會當然有許多落後的現象,知識程度也不夠高,但是,如果假以時間,多設學校,慢慢就會變好的。在辛亥革命以後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體制在暗中摸索,往前走。

【相關閱覽】


余英時: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

余英時:我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追索

余英時:我的治學經歷

余英時:我與中國思想史研究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自序

余英時:新亞書院和人文研究

余英時:中國傳統的讀書法


余英時:我不是儒家

余英時: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

余英時:我們有更大的使命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代序(上篇)及跋

余英时:《国史大纲》发微——从内在结构到外在影响

余英时:寿钱宾四师九十

余英時:一生爲國故招魂——敬悼錢賓四師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目录

余英时:理学传统在清代并没有忽然失踪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目次

余英時:中國現代價值觀念的變遷

余英時:唐宋轉型中的思想突破

余英時: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