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晓敏:苏辙的教育思想

唐曉敏 文字研究 2021-12-30

唐曉敏:蘇轍的教育思想


唐曉敏先生

 

蘇轍的聰明睿智,還表現在他的文化教育思想上。在這方面,他有很深刻的見解。嘉祐5年庚子(1060):蘇轍二十二歲。作《上兩制諸公書》,文中說道:

 


轍讀書至於諸子百家紛紜同異之辯,後世工巧組繡鑽研離析之學,蓋嘗喟然太息,以爲聖人之道,譬如山海藪澤之奧,人之入於其中者,莫不皆得其所欲,充足飽滿,各自以爲有餘,而無慕乎其外。今夫班輸、共工,旦而操斧斤以游其叢林,取其大者以爲楹,小者爲桷,圓者以爲輪,挺者以爲軸,長者擾雲霓,短者蔽牛馬,大者擁丘陵,小者伏蓁莽,芟夷蹶取,皆自以爲盡山林之奇怪矣。而獵夫漁師,結網聚餌,左強弓,右毒矢,陸攻則斃象犀,水伐則執鮫鱓,熊羆虎豹之皮毛,黿龜犀兕之骨革,上盡飛鳥,下及走獸昆蟲之類,紛紛籍籍,折翅捩足,鱗鬣委頓,縱橫滿前,肉登鼎俎,膏潤砧幾,皮革齒骨,披裂四出,被於器用。求珠之工,隨侯夜光,間以玭儡,磊落的皪,充滿其家。求金之工,輝赫晃蕩,鏗鏘交戛,遍爲天下冠冕佩帶飲食之飾。此數者皆自以爲能盡山海之珍,然山海之藏,終滿而莫見其盡。

 


蘇轍指出:聖人之道是不可窮盡的。各種人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能夠從中選取一些自己中意的東西,如木工選取的是木料,而獵人漁師獵取的是走獸飛禽,求金求珠從中得到的是金銀珠寶,而“山海之藏,終滿而莫見其盡”。這是很重要的見解,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如私塾教育,都爲學生提供《五經》,而學生各自從中得到什麼,這要看學生自己以及家庭的情況,並非要求學生都從中得到同樣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傳統教育的非常重視學生各自成長的需要,並不是要求學生達到同一個程度。

 


中國古代的《六經》,特別是《易》、《詩》等,都有很濃厚的文學色彩。陳騤《文則》講:“《易》之有象,以盡其意;《詩》之有比,以達其情;文之作也,可無喻乎?”把《易》《詩》都視爲“文”,既然視爲“文”,就富有多義性,或意義的衍生性。經典的教學,就要求自己“悟”,自己學習,思考,而不是由老師來“灌輸”。

 


蘇轍在文章中講:“古之聖人”“不遂以明告天下而著之六經。六經之說皆微見其端,而非所以破天下之疑惑,使之一見而窹者”。這是因爲,聖人“欲其深思而得之,是以不爲明著其說”。這正是道出了中國古代經典及經典教學的特點。

 


在這篇文章中,蘇轍還說到:

 

昔者轍之始學也,得一書,伏而讀之,不求其博,而惟其書之知,求之而莫得,則反復而思之,至於終日而莫見,而後退而求其得。何者?懼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堅也。(《上兩制諸公書》)


蘇轍講,自己當初的學習方法是,先不看注解,而是仔細閱讀原文,反復思考,最後實在看不懂,再看注解。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讀書應該直接讀原著,不能把過多的精力花在讀注解上。更重要的是蘇轍講到的“入于心之易”則“守之不堅”,即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得到”的東西,反而是難於長久保持的。學習不是一概地需要讓學習物件容易認識和理解,有時恰恰是相反,學習需要困難,學習者正是在與這些困難相遇、相“搏鬥”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這就如同登山,徒步登山固然辛苦勞累,但這才能獨覽山間美好的景色並鍛煉自己的腳力,這是坐纜車上山所無法相比的。“入于心之易”則“守之不堅”這是非常深刻、非常有價值的看法,對今天的語文教育也有啟示意義。

 


蘇轍還認爲,學習應“遍觀百家之書”,他說:

 

世之言者曰:學者不可以讀天下之雜說,不幸而見之,則小道異術將乘間而入於其中。雖揚雄尚然曰:“吾不觀非聖之書。”以爲世之賢人所以自養其心者,如人之弱子幼弟不當出而置之于紛華雜擾之地,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古之所謂知道者,邪詞入之而不能蕩,詖詞犯之而不能詐,爵祿不能使之驕,貧賤不能使之辱。如使深居自閉於閨闥之中,兀然頹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謂腐儒者也。(《上兩制諸公書》)



“遍觀百家之書”,並把“不觀非聖之書”斥之爲“腐儒”。這一見解也非常重要。實際上這也是韓愈、柳宗元、包括王安石等人的學習經驗。

 

韓愈說自己“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究窮于經傳、史記、百家之說,沈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凡自唐虞以來,編簡所存,大之爲河海,高之爲山嶽,明之爲日月,幽之爲鬼神,纖之爲珠璣華實,變之爲雷霆風雨,奇辭奧旨,靡不通達”,“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

 


王安石在《答曾子固書》一文中就說:“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爲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揚雄雖爲不好非聖人之書,然于墨、晏、鄒、莊、申、韓亦何所不讀。彼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

 

蘇轍講得更明確。讀書,不僅是多讀,而且需要閱讀不同思想內容的書,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斷、辨別的能力。哲人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只閱讀所謂“正確”的讀物,因爲怕受影響而不去閱讀所謂有“問題”的著作,這不僅僅是因此而無法吸收到這些所謂有問題的著作的精神營養,更重要的是,沒有這些著作,學習者實際上對所謂“正確”的著作,也不會有深刻的體會。

 

蘇轍在文化教育方面,不僅有思想理論,而且也有經驗。蘇轍已一直非常關注對子弟的教育。

 

元祐6年,蘇轍作《次韻子瞻感舊》:“早年發歸念,老來未嘗忘,淵明不久仕,黔婁足爲康。家有二頃田,歲辦十口糧。教敕諸子弟,編排舊文章。辛勤養松柏,遲暮多風霜”。

 

蘇轍“教敕諸子弟”的願望,至十年後閒居穎昌期間得以實現。他所教的,既包括自己的兒子,孫子、女婿、外孫,也包括教養蘇軾的後代蘇邁、蘇迨、蘇過等人。

 

蘇轍《論語拾遺〈並引〉》:“予少年爲《論語略解》,子瞻謫居黃州,爲《論語說》,盡取以往,今見於書者十二三也。大觀丁亥,閒居潁川,爲孫籀、簡、筠講《論語》。”

 

蘇轍之孫蘇籀撰《欒城遺言》也記載了蘇轍當年教諸孫讀書的情況:“公爲籀講《老子》數篇,曰:高於《孟子》二三等矣。”“公講《孟子》二十余章,讀至浩然之氣一段,顧籀曰:五百年無此作矣。”

 

講解諸書內容之外,蘇轍還時時講讀書作文之法。《欒城遺言》說:“公曰:讀書百遍,經義自見。”“族兄在廷問公學文如何?曰:前輩但看多做多而已。”《宋史》本傳說蘇轍晚年“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不再與外人打交道,或許是真的,但並非終日默坐。


【相關閱覽】


唐晓敏:蔡元培、胡适、顾颉刚、钱基博、张恨水等13岁前阅读的书

唐曉敏:民國時期學童讀書早

唐晓敏: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篇本位”

唐晓敏:中小学语文应有“大教材”观


文字作品:眉山蘇轍、蘇過書

◆大学语文→课程资源→苏轼苏辙

◆《寒食帖》文化在崇州

文字作品:蘇軾子瞻東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