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字:人类文明的密码(二)

博索 文字研究 2022-12-31

漢字:人類文明的密碼(二)

汉字:人类文明的密码(二)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
在辽阔的北方草原,匈奴、契丹、西夏、金、蒙古为什么没能形成前后传承的文字?
很多人认为是这些少数民族族群不同所致,其实这并非根本原因。北方草原虽然政权主体不同,但这片草原上兴衰的马背民族,多半只是在历史的潮流中变换了旗帜,人还是那些人,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也一脉相承。
真正的原因是文明的维度,文明的维度决定了其文明的附生性。
匈奴王的金印上刻的是汉字,契丹和西夏的文字是仿照汉字而创制的。
这些国家的文化系统是作为政权冠冕,而非教化民众而存在的。加上其文字仿自汉字,而非锚定天地的人之伪作。既无天地之根,又无日常之用,只是作为政权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当政权瓦解,其所创制的文字也就烟消云散了。鲜卑则更加激进,它用全面汉化的方式融入先进文明。
从唐阎立本《职贡图》各藩属国的装饰与贡品上,我们不难判断华夏周边文明的成色。

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未解之谜与奇观。
它几乎在大航海时代一夜就成了代表人类文明的“先进”语言。
不锚定天地万物的表音语言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技术体系的呢?透过西方字母文字,我们仍能从中发现很多抹不掉的搬运痕迹。
在蒙元灭亡阿拉伯帝国之前,由于远离文明中心,西方社会的文明水平远低于匈奴、契丹与蒙古,愚昧黑暗的中世纪是他们社会生活的常态。
若非如此,以西方侵掠成性的文明底色,就不应该是蒙古借助华夏文化的技术人才、技术成果一路向西,而是大航海殖民时代的提前上演。
在14世纪,西班牙还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地,而到了16世纪,西班牙已然成了大航海的主角。西方以技术主导的文明维度是如何陡然提升的呢?
历史总会出现很多相似的场景,而这些相似场景背后却是水向低处流,文明传播的一般规律。
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揭开了文明东传的官方历史。到了唐朝,日本更是派“遣唐使”全面学习华包括文字、技术文明和制度文明在内的华夏文明。
蒙元完成亚洲大陆的统一之后,笼络一众欧洲小邦以巩固统治,在这一过程擢拔了一些当地的贵族,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物,一个是马克波罗,一个是爱薛。后者在元廷被忽必列任命为西域星历、医药二司的主事,后来做到平章政事这样的宰相之位。他死后被元廷追封为拂林王,由此看来,地处小亚细亚的拂林,当时是蒙元的辖地。
在蒙元的四等人制度下,引入外部势力巩固反动统治是常有的事。这个爱薛是后来欧洲天主教发展壮大关键的奠基人物。其人对欧洲的贡献在于,以华夏技术文明与制度文明为母本,完成了部分华夏文化的编译工作,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制”奠定了基础。
以蒙元时代东西方交流为契机,欧洲字母语言获得了以汉语典籍为锚,为天地万物命名的信息母版。这使得其在一开始就能站在文明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系统性的文字转录与建构。
字母文字高速成长期,则发生在明代中后期,这一次,天主教廷派出了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为代表的遣明使。这时,实行种族压迫的蒙元政权早已不复存在,不甘于被皇权统治的官僚资本集团看到了这些外部势力的价值,为了各自的目的,大明官僚利益集团与传教士迅速勾连到一起。
然后就有了华夏文明成果变成传教士的作品,比如王徵的《远西奇器图说》,比如利类斯的《进鹰呈论》,比如荣格的《金花的秘密》。

(待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