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來運:荷花與“華”族——廟底溝遺址彩陶的花瓣紋與華族的起源

董來運 文字研究 2022-12-31

荷花與“華”族

——廟底溝遺址彩陶的花瓣紋與華族的起源

董來運

摘要:通過對“華”字形、聲、義的考釋,得出“華”本指荷花的結論。把荷花花瓣與廟底溝文化遺址彩陶上的花瓣紋對照,分析出兩者的一致性。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審視,廟底溝文化的荷花紋,寓意生活在中原一帶的先民是以荷花爲圖騰的原始華族,華夏之“華”即荷花。

關鍵詞:華 荷花 廟底溝文化 華族

一、“華”是荷花

一般來說,自然界草木的花,花梗上端膨脹爲花托,花托承載著花萼、花瓣,花萼、花瓣環衛著雌雄花蕊。雌雄花蕊是花的雌雄繁殖器官。雄蕊花絲上端的花藥產生花粉,花粉裏有花的精子;雌蕊花柱上端的柱頭接受蟲媒或風媒傳來的花粉,花粉順著花柱進入下邊的子房,子房的胚珠裏有花的卵細胞。花粉裏的精子與胚珠裏的卵細胞結合形成果實,從而延續植物的種群。(參閱下圖)

花的結構圖(采自網絡)

但荷花有些與眾不同。荷花的花托實際上是藏著雌蕊的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表面有數個蜂窩狀圓孔,是雌蕊花柱的柱頭,它們接受花粉中的精子,受精後每個圓孔發育成一顆蓮子。(參閱下圖)

荷花花托

荷花開花以後,白天張開夜間合攏,直到花瓣凋謝完全暴露出蓮蓬。(參閱下圖)

 

荷花花瓣枯萎下垂,凸顯蓮蓬(采自網絡)

據此解析“華”字。

金文:


上邊是“”(“垂”),下邊是“于”(隸作“亏”),後來演變爲“”。《正字通》:“,華本字,隸作華,俗作花。”

另一金文“華”:

“華”字字形示意圖


上邊是“”的簡寫,下邊是“于”。

”表示荷花開放後花瓣逐漸乾枯下垂,蓮蓬高高在上顯露出來。最上表示蓮蓬的筆劃是斜畫,寓意蓮蓬“歪頭”,——蓮蓬“歪頭”的居多。“于”通“汙wu1”,“汙”即“污”①,是說荷花生長在污水裏。眾所周知,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睡虎地秦簡:

 

下同金文“華”,上加艸(艸)旁,即“蕐”,艸旁表示荷華的植物屬性。

《說文》或體作“荂”。上邊的艸旁表示荷花的植物屬性,下邊的“夸”通“洿wu1”,“洿”同“汙”、也是污水,仍表示荷花從污水中長出②。

小篆作“”,“”上加艸旁。後來花瓣下垂形被拉直了,“于”字中間一畫也寫直了,形成了楷書“華”,流傳下來。今天使用的是簡化字“华”。

所以,“華”字字形的含義是,從污水中長出的荷花。

“華”字上邊的“”即荷花,古音,華、荷的聲母、韻母皆通,“華”的讀音來自荷。

“華”的各個字義,對照荷花,如合符契。

“華”特指荷花。荷花也稱“蓮花”③。《文選·趙至<與嵇茂齊書>》:“今將植橘柚于玄朔,蒂華藕于脩陵。”劉良注:“華藕,蓮也,生于水。”

華山也因荷花(蓮花)而得名。唐溫庭筠《華陰韋氏林亭》:“別向人間看華山。”曾益箋注:“(華山)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名。”(詳後)

荷花的蓮蓬酷似從中剖開的半個瓜蔞,所以瓜剖兩半爲“華”,進而,物體從當中剖開爲“華”。《爾雅·釋木》:“瓜曰華之。”邢昺疏:“此爲國君剖瓜之禮也。華謂半破也。”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謂以刀分物爲‘華開’。”(參閱下圖)

 

“瓜曰華之”:瓜蔞與蓮蓬,當中剖開(示意圖)

古代王公貴族車上的傘蓋稱爲“華蓋”,由蓮蓬如傘蓋比喻而來。《漢書•王莽傳下》:“莽乃造華蓋九重,高八丈一尺。”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出從華蓋,入侍輦轂。”

 

蓮蓬與車蓋(示意圖)

《集韻》:“華,不正也。”“華”有不正之義,來自蓮蓬多作“歪頭”狀。(參閱下圖)

“華”:不正

“華”有果實義。《呂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華。”高誘注:“華,實也。”通常,許多植物在開花時果實隱含在花的內部是看不到的。但荷花例外,在花開伊始,花與果實同時發育,其蓮蓬、蓮子與花瓣、花蕊同時顯現,蓮蓬即花托,儼然成了花的一部分。所以,“華”既是花,又是實。清王象晉《廣群芳譜》卷二十九:“(荷)花生池澤中最秀。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疎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所言是矣!

古代婦女面部裝飾的紅點叫做“華的”,由蓮蓬上蓮子的端部凸起如紅點比喻而來。《爾雅·釋草》:“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郭璞注:“的,蓮中子也。”漢王粲《神女賦》:“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參閱下圖)

 

“華”的與“華的”(示意圖)

桃花可與荷花媲美,桃花之鮮豔是以荷花之鮮豔作參照物的,所以桃花也稱爲“華”。《詩·周南·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參閱下圖)

 

荷花與桃花

所以古人多讚美荷花之紅色。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用荷花之紅豔比喻神女之嬌容!宋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所以,“華”有赤色義。《群經平議·禮記二》:“大夫玄華。”俞樾按:“華,乃赤色也。”

古人名與字意義相通。荷花紅豔,所以名“赤”者則取“字”爲“華”。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華”;晉國大夫“羊舌赤”字“伯華”。

荷花紅豔,用爲光輝。《尚書大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淮南子•墬形訓》:“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高誘注:“華,猶光也。”

但“華”也有黃色義,來自荷花雄蕊的顏色。《禮記·玉藻》:“雜帶,君朱綠,大夫玄華。”鄭玄注:“外以玄,內以華。華,黃色也。”(參閱上文《荷花花托》圖)

華又有白色義。來自荷花花瓣基部的乳白色,而且蓮子也是白色的。《文選·謝靈運<晚出西堂村>》:“撫鏡華緇鬢。”張銑注:“華,白也。”《文選·羊祜<讓開府表>》:“皆服事華髪。”李周翰注:“華髪,白髪。”(參閱下圖)

 

荷花花瓣基部的乳白色與白色蓮子

荷花雄蕊花絲極多,花粉也極多,所以“華”有粉義。《文選·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弗御。”李善注:“鉛華,粉也。”

古稱荷花爲“淩波仙子”、“花中君子”,荷花是聖潔高雅的象徵。北宋詩人周敦頤《愛蓮說》:“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荷花成爲華美、華麗的代名詞。《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展之如華。”呂延濟注:“華,美。”《文選·班固<西都賦>》:“樹中天之華闕。”李周翰注:“華,麗也。”

以“華”喻人,“華”有尊貴、顯貴義。《晉書·王遐傳》:“少以華族,仕至光祿勳。”

荷花鮮嫩嬌豔,人在青春年少時期面部嫩而紅潤,所以古人用“華”比喻人之青春。唐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宋秦觀《江城子》詞:“韶華不爲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華”又引申爲時光。北周庾信《竹杖賦》:“潘岳秋興,嵇生倦遊,桓譚不樂,吳質長愁,並皆年華未暮,容貌先秋。”唐劉方平《秋夜泛舟》:“歲華空復晚,相思不堪愁。”

“華”的美豔、尊貴、高雅等義,非荷花莫屬。以上“華”字諸多義項都與荷花吻合,絕非偶然。

總之,從漢字的形、聲、義諸因素考釋,“華”特指荷花。

荷花極美,足以成爲群芳之表率,于是“華”成了各種花的泛稱。《論語·子罕》:“棠棣之華。”皇侃疏:“華,花也。”《易•大過》:“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詩•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于彼原隰。”漢蔡邕《釋誨》:“華離蒂而萎,條去幹而枯。”晉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揚。”

但在花卉義,就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自北魏始,“華”字被“花”字所代替。《魏書·李諧傳》:“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說文·華部》段玉裁注:“華,俗作花,其字起源于北朝。”

“華”字也作“蘤”。南朝齊王儉《春詩》:“輕風搖雜蘤,細雨亂叢枝。”唐王勃《采蓮賦》:“江葩絳蘤,電爍千里。”

“蘤”是“華”被“花”替代的“中間環節”。“花”從“化”,“蘤”從“爲”,“化”、“爲”兩個字可以互換,如“訛”也作“譌”,于是“蘤”保留了艸旁,省去白旁,變“爲”爲“化”,演變爲“花”。但“花”下之“化”不僅是“花”的聲符,也應是“花”字義符。“化”有變化義。《玉篇》:“化,易也。”“化”也有胚胎義。《呂氏春秋·過理》:“(紂)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高誘注:“化,育也。”清黃生《義府下·化》引此云:“化字甚新,蓋指腹中未成形之胚胎也。”“花”是植物產生種子的生殖器官,有花粉和胚胎孕育果實,是爲“化”。所以,由“華”而“蘤”而“花”,隱含著古人對植物和人類孕育後代共同方式的思維。

二、廟底溝彩陶的花瓣紋是荷花

植物萬紫千紅的花是大自然展現給人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花中的荷花在萬花叢中獨樹一幟,得到中華先民格外的眷顧。早在大約6000年前,生活在今河南三門峽廟底溝一帶的先民,就把荷花花瓣描繪在陶器上崇拜之。

觀察荷花花瓣:

荷花的花芯非常鬆動,稍微一點抖動就會使花瓣掉落。由于花芯呈圓柱狀,花瓣從花芯上脫落,連接花芯一端的花瓣就會形成一條稍呈弧形的短線,與花瓣有尖的另一端迥然不同。(參閱下圖)

 

荷花花瓣

再者,荷花花瓣短而稍寬。

對照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花瓣紋:

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盆(國家博物館藏)

正前方1、2、3、4是一組花瓣紋,它們之間的黑色“指肚紋”是該組花瓣的花芯。1、2、3、4緊挨花芯一端是稍呈弧形的短線,5屬于右下一組花瓣紋,花瓣稍呈弧形的短線在右下組花瓣紋,花瓣的尖端在正前方一組花瓣紋。3的花瓣尖端在左下組花瓣紋,4、10、11、12處在兩個花芯之間,所以兩端都是稍呈弧形的短線。這些花瓣紋的另一個特點是短而稍寬,與荷花花瓣的特點非常吻合。

另一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仰紹文化彩陶盆:

其花瓣紋與上引彩陶盆特點相同。

    以下這個彩陶盆的花瓣紋展開:

1956年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與以上兩個彩陶盆的花瓣紋具有相同的特徵。

荷花花瓣還有一個特點,即花瓣上有許多條縱向排列的脈理,中間一條脈理稍粗于其他脈理,大體上把花瓣分爲左右對稱的兩半。(參閱下圖)

 

荷花花瓣上的脈理

與此相對應,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鉢上“指肚紋”花芯周圍的花瓣紋,其上的線條應視爲荷花花瓣上的脈理:

廟底溝遺址另一彩陶盆:

其花芯周圍的花瓣紋有脈理,與荷花花瓣有脈理吻合。

表現荷花者,會關注其花瓣上佈滿脈理的特徵。後人畫荷花也是如此,如:

宋佚名《出水芙蓉圖》:

 

清謝蓀《荷花圖》:

二十世紀國畫大師張大千荷花圖:

所畫荷花皆重花瓣上的脈理。

從互聯網上收集人們所畫荷花,如:

 

有脈理的荷花花瓣

皆描繪出荷花花瓣的脈理。所以,不論古人、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廟底溝彩陶花瓣紋上的線條,應是荷花花瓣的脈理。

所以,廟底溝遺址彩陶上的花瓣紋是荷花花瓣。

三、廟底溝文化類型的花瓣紋也是荷花

廟底溝文化向周圍輻射,其荷花花瓣紋也出現在廟底溝文化類型其他遺址的彩陶上。

河南鄧州八裏崗遺址出土的花瓣紋彩陶罐:

“指肚紋”周圍有四片一組的花瓣,同廟底溝遺址彩陶盆上的花瓣紋(花芯周圍即花瓣紋)。

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彩陶盆:

有不帶脈理的花瓣紋和帶脈理的花瓣紋,花瓣稍短而寬,其形狀都與荷花花瓣吻合。

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缽:


中間是“指肚紋”花芯,其周圍1、2、3、4是一組花瓣紋,在花芯一端的花瓣紋有稍呈弧形的短線,與荷花花瓣吻合。左、右的圓形應是蓮蓬,其上三個較圓的黑點應表示蓮蓬上的蓮子。

 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楊官寨遺址出土的花瓣紋彩陶壺: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指肚紋”花芯周圍有4片一組花瓣紋,每片花瓣紋中間有一條直線,即荷花花瓣中間的脈理。

陝西省華陰市興樂坊遺址出土的廟底溝文化類型彩陶盆: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指肚紋”花芯周圍有與荷花花瓣相似的花瓣紋。

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出土的廟底溝文化彩陶盆:

山西博物院藏

陶盆爲紅陶黑彩,地紋留白形成花瓣紋。一組四片花瓣,花瓣紋中間的線條與荷花花瓣的脈理吻合。

山西垣曲上馬彩陶罐:

其花瓣紋與廟底溝遺址彩陶的花瓣紋相同。

甘肅秦安大地灣H308遺址出土的葉紋彩陶盆:

藏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其“葉紋”應爲花瓣紋,花瓣紋中間有一條直線脈理,把花瓣分作兩半,與荷花花瓣紋吻合。

甘肅武都大李家坪遺址出土的彩陶盆:

其花瓣紋中有一條直線,與荷花花瓣中間一條脈理把花瓣分爲兩半吻合。

山東兗州王因彩陶盆:

其花瓣紋有一條或兩條脈理,與荷花花瓣吻合。

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彩陶盆:

一組四片花瓣,花瓣紋有一條、兩條或三條脈理,與荷花花瓣有脈理吻合。

湖北枝江關廟山出土的彩陶豆:

其花芯周圍有一組4片花瓣紋,每片花瓣紋中間有一條直線,與荷花花瓣中間的脈理吻合。

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雕龍碑遺址的花瓣紋彩陶罐:

其花芯周圍的花瓣紋有兩條或三條直線,也應表示荷花花瓣的脈理。

綜上,從考古發掘來看,廟底溝文化的荷花花瓣紋除在河南境內發現外,山西、陝西廟底溝文化類型的彩陶上多有發現,而且向西北延伸到甘肅省,向東延伸到山東省,向南延伸到湖北省,東南延伸到江蘇省等地。

四、“華”的寓意

首先,在古代,“華”最初指的是中原地區,與荷花花瓣紋彩陶出自廟底溝遺址吻合。

《左傳·襄公四年》:“勞師于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華”指的是陳、鄭等中原諸侯國。《襄公十四年》:“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對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爲?’”這裏的“華”即地處今山西的晉國。《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孔穎達疏:“華夏謂中國也。”“中國”即中原。晉桓溫《請還都洛陽疏》:“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中華”亦即中原。《北齊書•高昂傳》:“于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于昂。”南北朝時期,北方鮮卑族居地與晉陝豫接近,其所稱之“華”也與荷花花瓣紋彩陶在廟底溝文化時期流行于晉陝豫一帶吻合。    

後來,“華”成爲具有中原文化特質族群的通稱。《書·武成》:“華夏蠻貊。”孔穎達疏:“華夏,謂中國也。”《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以緝華裔之眾。”劉良注:“華,謂中國也。”“中國”在這裏仍指中原,與中原文化同質者皆爲“華”、“夏”,不與中原文化同質的周邊族群被稱爲“裔”、“夷”。

其次,關于華胥氏的傳說值得深思。

一說華胥在陝西藍田。《竹書紀年前編》曰:“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曰渚。”

一說華胥在甘肅成紀。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又有傳說華胥氏是伏羲之母。《史記·補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曰華胥。”《潛夫論·五德志》:“大人跡生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伏羲被尊爲是中華男性始祖。而伏羲爲華胥所生,則華胥較之伏羲輩分更高,是中華女性始祖。華胥所從之“華”爲荷花,因此有理由相信,中華始祖實則是荷花。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荷花花瓣紋,是中原先民以荷花作爲圖騰祖先的象徵。

人類學者指出,在早期人類社會,原始人崇拜的主管生殖的大母神是一位“處女”,母權社會的基本觀點不認爲性行爲與生孩子之間有什麼聯繫,所以在原始時代,女人總因人類之外的超個人力量而受孕。一切時代和所有民族的神話和童話故事都告訴我們,她通常由與神仙動物,例如鳥和蛇、野牛和公羊等的接觸而受孕,同時也通過吃野果,通過風、月亮、祖先的幽靈、惡魔、諸神而受孕④。准此,“履大跡”的華胥氏實際上是生殖女神,她是“華”姓,卻可折射出荷花是華人崇奉的大母神。

古代盛行生殖崇拜,荷花之花是荷花的生殖器官,所以追求人口繁衍的古人崇拜荷花不足爲奇。例如古代印度的先民認爲荷花花瓣與女陰相似,就以荷花象徵女陰;多子的蓮蓬在梵文中又與女性子宮亦共用一詞(garbha),公元前800年的梵書中蓮花就被用來象徵孕育生命的子宮,後來又演變成荷花女神(世界之母)、宇宙蓮(創造之源)。古埃及也有創世之初太陽神從蓮花中誕生的神話,而在埃及學四大發現之一的圖坦卡蒙陵墓中,也曾發現雕刻精美的蓮花寶座。因此,以研究“大母神”原型聞名世界的諾伊曼說:“大女神常常與一種植物象征聯繫在一起:在印度和埃及是蓮花。⑤”中國古代中原的先民視荷花爲女性始祖與世界古代其他文明對荷花的崇拜是一致的。

再次,華山與華族。

華山主峰有西峰,西峰之巔有巨石,形狀如蓮花瓣,所以古人稱華山西峰爲“蓮花峰”、“芙蓉峰”。李白詩《西岳雲臺歌送丹丘子》:“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臺。”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顯然,華山之得名,與荷花有關。

華山西峰

而且,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華山與“華夏”之“華”的關係。《書·禹貢》載:“軒轅黃帝會群仙”于華山,應是黃帝與各部落酋長在華山會盟。《史記》也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巡守華山。《資治通鑒》記載:“唐堯四巡西岳(華山)。”所以,學界認爲,古代華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爲中心方圓500公里的範圍之內,是有道理的。章太炎中華民國解》認爲,“中華”、“華夏”之“華”借華山而名:“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說:

“廟底溝類型主要特徵的花卉圖案彩陶可能是形成華族得名的由來,華山則可能由于華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花本來是自然界常見的,現在把自然界的花賦予了特殊社會概念。‘華’是尊稱,選擇玫瑰花作象徵,以區別于其他族群,是高人一等的,這是以社會發展較快爲背景的。我在《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一文中,進一步提出,以玫瑰花圖案彩陶爲主要特徵的仰紹文化廟底溝類型,與以龍鱗紋圖案彩陶爲主要特徵的紅山文化,這兩個不同文化傳統的共同體的南北結合是花(華)與龍的結合。⑥”

按:蘇先生關于廟底溝類型的花瓣紋是華族名稱由來的論斷,頗有創意。但這裏的“花”應是荷花,中華民族之“華”最初特指美豔、聖潔、高貴的荷花。

附識:

“華”的簡化字爲“华”,由于須從字形考釋“華”的起源和寓意,所以在行文中使用了正體“華”而回避了簡化字“华”。

注釋

①“華”從“于”,“于”同“虧yu2”。《類篇》:“亏,隸作于。”于(亏)即汙(wu1汙)。《周禮·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于。”《字詁·亏》:“亏,《考工記·鳧氏》:‘鐘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亏。亏,當讀爲汙。’”

②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誇,假借又爲汙”《集韻》:“洿,《說文》:‘濁水不流也。’或從于(作汙)。”又,《集韻》:“《說文》:‘汙,穢也。’或作洿”《廣雅·釋詁三》:“洿,濁也。”王念孫疏證:“洿,與汙同。”

③《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遐;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郭璞注:“蓮謂蓮房也。”《詩·陳風·澤陂》:“有蒲與荷。”孔穎達疏:“今江東人呼荷華爲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爲荷,亦以蓮爲荷。”

④[德]埃裏希·諾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譯,p278-279.東方出版社,1998年。

⑤同④。                        

⑥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p126-127,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1996年。

文中圖片采自網絡,特此致謝!

本文屬于筆者原創。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作者簡介

董來運,1982年河南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河南三門峽市第一高中歷史高級教師,現已退休。從事漢字起源研究近40年,有專著《漢字的文化解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漢字的原型解析》(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年)。

手機號 18639833900

微信號 甲金楚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