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常岐、刘小溪、涂政 || 技术转移经济学:基于新中国70年发展的研究

编辑部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1-09-1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跨国技术转移在过去70年里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常岐、刘小溪、涂政的《技术转移经济学:基于新中国70年发展的研究》一文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跨国技术转移的政策与实践,将70年来跨国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发展的时代背景、模式特征、重点政策和主要成就做出了回顾,进而揭示我国跨国技术转移实践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以下摘录其主要观点供大家品读。



技术转移经济学:基于新中国70年发展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技术快速进步的70年。70年发展历程中,跨国技术转移的内容和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不仅受国际环境、全球技术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更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指导政策、科技水平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技术转移现象不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独有的,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跨国技术转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情境。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新中国早期的技术引进行为和技术在国内各研究单位之间的转移,而对于我国跨国技术转移的政策与实践缺乏整体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将新中国70年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从技术转移的主体特征来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跨国技术转移工作由国家主导。改革开放后,企业的作用日渐凸显,但各阶段也存在差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从苏联、东欧国家引进技术;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后转向日本和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开始,拓展至更多国家。改革开放后,企业乘政策之势在技术转移中的自主权增强,逐渐成为技术转移的主体,80年代出现了第一批合资企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公司开始与本土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中国不再作为仅具有制造成本优势的“世界工厂”,在技术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双向技术转移日益凸显。

从技术转移的方式来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两个时期,进口成套设备和引进“交钥匙”工程一直是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多采用政府主导下的技术援助和直接引进,60年代引进方式开始向“贸易式”方向发展,70年代开始初步探索更灵活的技术转移方式。改革开放打开了跨国技术转移的大门,出现了直接投资、补偿贸易、合作生产等多样化的转移方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批外国企业来华直接投资,设立合资企业和合作研发中心。而进入自主创新阶段,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型跨国收购与并购越来越普遍,合作研发也进而发展成为全球研发。

从技术转移的主要内容来看,为了快速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技术引进以煤炭、钢铁、能源等重工业为主。设备引进时期,为了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着力引入石油、化工、通讯等行业,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的技术转移工作越来越注重关键设备和制造技术,不仅引进先进技术,也引进发达国家的生产管理经验。进入新时期,中国更是不仅作为技术的引入方,也开始作为输出国,推动“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

横向对比梳理各阶段的总体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单方向的接受技术援助,到60、70年代主动的技术引进,改革开放后开始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入21世纪更加强调引进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再到今天将技术转移作为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的渠道之一,五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征,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的工业化历程与发展路径。

新中国70年技术转移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综合采用多种方式通过跨国技术转移实现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逐步减少对转移技术的依赖。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注意跨国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跨国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原文刊发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现代经济体系创新发展研究”栏目。

作者武常岐,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小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涂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物理电子学博士。

山东大学学报

社版
扫码查看更多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