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是教育论坛第八十三讲顺利举办

4月18日下午,教育学系求是教育论坛第八十三讲在教育学院222会议室顺利举行。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应邀作题为“后疫情时代的知识创新”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顾建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应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阚阅教授、副院长孙元涛教授,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系主任叶映华教授、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韩双淼长聘副教授、教育学系副系主任李木洲“百人计划”研究员、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刘超“百人计划”研究员以及数十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主持讲座


谢维和教授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冠疫情也是一次全球性的重大文化事件,它驱使我们反思已有的知识观与教育观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知识发展的主流与知识创新的方向。他认为,后疫情时代最重要的知识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知识价值观,由此,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知识的功能,调整与改善知识在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地位。


接着,谢维和教授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西方知识价值观的差异之处:中世纪的知识体系被定位为一种关于神学统治下的科学活动和一种目的论的科学模式,其目的是证明造物主及其所创造的秩序的伟大;而近代知识的价值取向则走到了中世纪的反面,它主要是一种关于手段的研究和一种工具论的科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谢维和教授强调,知识的本质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或生存方式,它应该帮助人类实现全面正向的成长,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介与桥梁,而非人类从大自然牟利的手段与工具。


基于知识价值观创新的重要意义,谢维和教授进一步表示文理渗透是实现这一创新的关键途径,而提问是文理渗透的重要方法论形态。他结合熊彼特、康德、朱松纯等人的言论,阐明了目的性提问、时空性提问、需求性提问是常见的三种提问形式,不同的提问方式与问题又会形成不同的知识成果与创新。他最后强调,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观,是知识创新的根本取向,也是青年学者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牢记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有价值,应借助知识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前行,实现更好的发展。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作讲座


整场讲座引人入胜,气氛热烈,使在场师生对“后疫情时代的知识创新”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交流与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如何看待日益增加的知识总量与人类学习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提高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等问题与谢维和讲授进一步交流探讨,谢教授针对大家的疑问进行了精彩的回答,全场师生纷纷表示获益颇丰。


最后,刘海峰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谢维和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很好地阐释了后疫情时代的知识创新问题,本次讲座不仅体现了他思考问题的宽广视野与哲学思维,更让我们目睹了他的学术风采,并代表学院由衷感谢谢维和教授的精彩讲座。至此,本期论坛圆满结束。

现场师生认真听讲


图、文丨赵凯

版面编辑丨庞晓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