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电波的时代光影 | 从零开始,用胶带条粘出来的一等奖

西电教师 西电教师 2022-12-15

“从零开始,用胶带条粘出来的一等奖”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联合离退休工作处,以“砥砺家国情怀 书写奋进故事”为主题,策划“红色电波的时代光影”教师思政品牌,还原了不同时代的西电人爱国为民的使命和初心,用红色的办学历史涵育家国情怀、时代担当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勇立民族复兴潮头,争做四有好老师。


“我是学校迁到西安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 195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塞外重镇张家口落户古都西安,隔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各地招收高中毕业生。现年78岁、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吴顺君教授,正是在这一年,从黄浦江畔报考西电,今天让我们来听听吴顺君教授关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故事。



01

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故事

1973年前后,出于航空安全考虑,我国拟从法国进口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五部空中交通管制雷达,拟部署在北京、天津、徐州、上海一线,但法国拒绝出口该雷达原有配置的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机柜:数字动目标显示器。

当时国产雷达还停留在模拟信号处理阶段,抑制杂波仍采用水银、铝带、熔融石英等模拟技术,性能低,还不稳定,西方要封锁我们。

为此,国家组织了保铮老师等一批专家到北京开会,研究对策。保铮老师在会上表态,一定要打破西方世界的技术封锁,代表西电向电子部申请 “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研究项目,决心突破数字信号处理关键技术,获批科研经费拨款20万元。

在保铮老师带领下,学校组建起了包括我、彭学愚等8人科研小组,在相当艰苦的科研条件下,我们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计算机,我们用的是计算尺,还有手摇计算器。绘制印刷电路板,通过粘贴的胶带条,来代替电路板的元件

而且人员储备和知识储备也不够,比如说我们学雷达的,那是学雷达是电子管的,计算机方面还没学,所以我们为了要搞数字信号处理,我们就要学习数字处理方面的知识,就请三系(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老师给我们“加班”

当时我们要重新学习,当时我们没有怕这个问题,还是努力把这个关攻下来了,首先于1976年成功研制出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紧接着又研制出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MTI)。项目成果突破了A/D转换器、延迟线、运算器、数字接口等关键技术,通过与雷达的实际联试,杂波抑制良好,性能上比法国设备更为出色。


02

关于吴顺君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1942年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后留校任教。1981年~1983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常委;IEEE 宇航与电子系统学会(AESS) 理事会理事,IEEE宇航与电子系统学会北京分部主席。曾任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他是2001年和2006年两届中国国际雷达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及2007年和2009年两届亚太合成孔径雷达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他于1992年批准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