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特辑〡吴小龙:心念吾师,感怀师恩

吴小龙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22-03-20

一阵秋风
一夜秋雨

拂去了夏日的酷热

九月带有一丝凉爽

伴着又一个开学季

扑面而来

每当教师节来临

我都会想起当年入学的点点滴滴

想起我与王双怀老师的故事




2015年,我读大二,在央视《百家讲坛》看到一档《大唐贵妃》的节目,很感兴趣,便持续关注起来。当时对这位主讲人还很陌生,只知他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双怀教授。而在此之前,登上《百家讲坛》的陕西学人很少,王老师是其中之一。真的不曾想,两年后这位知名教授竟会成为我的导师。



(一)邮件往事


我与王老师接触始于2016年10月的一封邮件,我的学术之路也是由此起步。那年我获得学校的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当时首选便是陕西师大。于师大,我是慕名而来,这里有我喜欢的隋唐史专业,也有我在《百家讲坛》一直关注的王双怀老师。还记得是10月8日面试,恰逢十一假期,铁路高峰期,我只抢到了硬座票,坐了近十二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古都西安。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内心除了期待,还有一丝的忐忑。


10月21日,面试后的第十三天,我给老师发了第一封邮件,2030字,整整酝酿了两周。当晚我按下了发送键,期待着老师会留意一下,可没想到,老师第二天就回复了我,谈了对我的印象,还鼓励了我。这封回信把我的“顾虑”彻底抹去,之后每两月一发,定期“汇报”我的学习生活,开启了我与王老师长达一年的邮件往来。我还关注了王老师的微博,加了微信。这似乎成了一种“情感寄托”,在遥远的古都长安,有我牵挂,也有关心我的老师。

我发的每封邮件王老师都会回复,到2017年9月入学,我共发了7封邮件,老师也是回复了7封,总字数达8923字。从回信中能看出老师是一字一句读过邮件的,回复的每一句都与我的邮件内容相关。从头到尾,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内容上我从严肃拘谨到活泼自如,老师从“小龙同学”到“小龙”的称呼变化。我把邮件从邮箱里导出来,一直保留着,时不时会拿出来读一读,有时不经意读到一处,尽是感动。里面有我对老师的敬意,也有老师对我的鼓励,更是我一生的财富。 


(二)坚定初心


2017年9月7日,学院安排选导师,我得偿所愿,王老师成了我的导师,和老师从邮件往来变成面对面交流。这天是我第一次与王老师见面,老师的样子跟想象中一样,总是面带微笑,儒雅、谦和、平易近人。

聊天时,老师问了我未来的打算。我嘴里虽一直说要读博,其实心里是没底的。我本科读书不多,基础较差,不知道适不适合继续读博,也不清楚在学术上能不能做下去。直到王老师第一次为我修改论文,我才打消这些顾虑。


11月20日,是西安雪后的第二天,这是我来师大第一次下雪,雪已经开始消融。晚上七点,我在文津楼自习,王老师打来电话,说是谈论文的事情,在图书馆西侧碰面。当时听了还很紧张,这是入学来老师第一次找我,我刻意平复了下心情,不到一分钟,就从文津楼跑到了图书馆西侧。天很冷,图书馆一角吧嗒吧嗒滴着水,我手揣进兜里,不停地来回踱步,想着如何“应对”老师。又怕论文写得不好,当面被指出来,不知道以后怎么再面对老师。等到老师一开口:“穿这么少,冷不冷?西安冬天冷,多穿点。”我便知道是我想多了。

老师一点一点给我指导,可能是第一次,老师担心我看不懂,便教我去认识他常用的修改符号。十几页论文,每页都有红笔标注,还加了修改意见和评语。老师说:“总体看来还不错,再注意下学术规范就更好了,好好做!”鼓励的话一直回旋在耳边,我有点兴奋过头了,竟拿着文稿在校园里绕了一圈,却没有感觉到冷,反倒是清醒了不少。尽管要修改的地方很多,但确实是那天,也是那篇论文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读博的念想没有哪一刻比此刻更为坚定。 


(三)沉潜扎根


研二起,我常在办公间学习,亲眼看到过老师的工作,常常是忙到晚上11点;一杯茶就可以熬到凌晨,给我们发消息多数是一两点;还有时是利用课前一小会儿来办公间处理一些事情,再匆匆赶到教学楼上课,下课后又回到办公间把工作收个尾,再回家。


“你写论文很快,但不够深入。”这是王老师给我的评价。中午,我吃完饭后,回到办公间,王老师正站在门口看我的论文,一共五篇,厚厚的一沓。老师对文章逐一作了点评,对其中一篇颇有“好感”。我开始对这篇论文进行修改,在内容结构、语言标点上,老师手把手指导,修改稿达10稿之多。老师说:“我是能一次性改好,但就是希望你可以通过这样反反复复修改,知道论文怎么去写?要不没有意义!”

经过一个多月的论文写作训练,从选题、搜资料,到史论结合,最后成文,我开始抓住写作要领。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渐渐跨入隋唐史大门,还在2019年6月成功申请硕博连读。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在学术道路上我似乎走得愈发地“坦荡”


渐渐地,我跟王老师熟悉起来。老师在网络软件上有问题时经常会找我,一次老师建立群聊,不知如何拉好友入群,便“请教”我,这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我也有自己的公众号,还特意开设“吾师”栏目,专门推送王老师的资讯。


王老师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朋友,亦师亦友,更像是家人,即使我离家在外,也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与爱。大家都说,我跟老师最像。我把这个评价当是一种鞭策,成为我扎根于隋唐史研究沃壤的不竭动力。


又是一场秋雨

拂去夏日的燥热

迎来久违的凉意

2020.9.5

当再次以新生之名

踏进师大校园

又会经历怎样的故事呢

……


(注:文章部分内容有改动)

本文曾获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的教师节征文活动二等奖




推荐阅读

教师节特辑|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倡议书|传承“西部红烛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研究生迎新篇〡2020级研究生入学教育讲座——《以理性精神追求真理、以科学态度谨守规范》

研究生迎新篇|历史文化学院举行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研究生迎新篇|研途有你,梦想启航——致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研究生的一封信




图文来源/吴小龙

责任编辑/杨欢

审核/李霄倩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