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娱乐

慷慨的犹太人——犹太人与金钱系列之一 | 圣地三十年手记

张平 平行逻辑 2024-03-07

独角兽导读

《圣地三十年手记》是张平教授的散文作品集。最初是《圣地八年手记》,后来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


结合在以色列长年生活经历和学术研究,《圣地手记》(简称)贡献了了解以色列及犹太人世界的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文化趣味的不二选择。


作品集分七个部分:人物记风土记政情记战火记问学记智慧记顿悟记。未来,将在“平行逻辑”公众号,陆续发表。集子还未出版,能抢先阅读者,不可谓不是一种福利。


慷慨的犹太人——犹太人与金钱系列之一


2024年2月,纽约犹太富豪大卫·格德斯曼的遗孀露丝·格德斯曼向位于布朗克斯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捐赠了10亿美元,用于支付所有学生的学费,使该学院成为一所学费全免的大学。这个消息经《纽约时报》报道,很快就传遍了全球媒体。


我的粉丝中就有人来问我:“犹太人不是很吝啬吗?为什么会捐这么多钱?”犹太人“吝啬”的刻板印象是西方反犹主义的老生常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便是这种刻板印象的代表作品之一(莎士比亚本人,包括这部戏剧本身是否有反犹嫌疑是另外一个话题)。中国原本没有反犹主义,现有的反犹主义话语几乎全部来自西方,所以国人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也不算奇怪。很多年以前在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就有个国人跟我斩钉截铁地说:“犹太人爱钱。”虽然他老人家一辈子也没见过一个犹太人的影子。


如果你真的了解犹太人在慈善事业方面的贡献,就绝对不会对露丝的这种慷慨解囊感到吃惊。1994年,美国基金会中心认证了39000家私人基金会,总资产约860亿美元,其中7000家是犹太基金会,占比18%;总资产150亿美元,占比17.5%。2023年,《福布斯》杂志统计了2022年美国捐款最多的25名富豪,其中12名是犹太人,几乎占了一半;这25人总捐赠额约为270亿美元,而这12名犹太人捐了80亿美元以上,占比30%。以上数据中,无论哪个比例,都远远超出犹太人在美国2%的人口比例。从全球来看,维基百科统计的全球最慷慨的十名慈善家中,犹太人有两名(索罗斯和布隆伯格),而犹太人在全球人口中占比不到0.2%。简单地说,犹太人在慈善事业方面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不亚于其在诺贝尔奖方面的超额表现(占全球人口不到0.2%的犹太人拿走了20%以上的诺贝尔奖)。


《威尼斯商人》演出场景。图片来源:网络。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露丝的一个私人朋友,你的生意出了问题或者购房贷款快要逾期了而去找她要钱的话,她十有八九不会给你。实际上如果你是个犹太人,你多半根本不会去开这个口。而如果你当年跟大卫·格德斯曼做生意违约了的话,他大概率会上法庭起诉索赔,不拿到赔偿不会罢休。犹太人做慈善慷慨大方,同时也在金钱方面有他们独特的观念和原则。如果你不了解这些观念和原则,仅凭你自己看见的几个实例去解读,那么得出“犹太人吝啬”的结论也不算奇怪。


犹太传统的慈善观念来自《希伯来圣经》中有关农产品的诫命和律法。按照这些律法,一个犹太农民收获产品的时候,田地四角的作物、掉落在地和忘记收割的果实均属于穷人所有,禁止田主占为己有。收获下来的果实中,10%要分留出来作为第一什一税送给犹太教教士利未人,剩下的产品中要再分留出10%作为第二什一税,留作三大朝圣节日去耶路撒冷的开销。除此之外,安息年土地、果林等作物的自然出产也全部归穷人所有。因此,《圣经》时代的犹太人,在给政府纳税之前,首先要拿出近四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济贫和宗教公益活动。第二圣殿毁灭之后,犹太文明发展为商业文明,农民消失,《圣经》律法已经不再实用,拉比犹太教遂发展出“义举”(Tzedakah)观念,将金钱慈善捐赠纳入诫命和律法的范围。

 

以《圣经》诫命为基础的犹太慈善观有两个重要特点。


首先,做慈善的那部分财富从根本上就是属于受益的穷人,而不是由捐赠者“施舍”出来的。在农耕时代,田角捐、掉落品、遗忘品等济贫物从一开始就是穷人所有,禁止田主去占有的。田主如果占有这些产品,则被看作是违背上帝诫命的行为,会遭到天谴。到了“义举”时代,拉比们将捐赠的标准定为两级:标准捐赠比率是净收入的10%,高标准是20%,同时还设定了一个非特殊情况不得超过25%的上限。在20世纪以前的很多犹太社区里,成员的捐赠是一种社会责任,而非自愿善行。社区领袖有时会评估各家收入情况,如果发现捐赠数额不足,则会要求补交,甚至会直接去没收。对于抗拒捐赠的行为,社区会给予惩罚,直至驱逐。大哲学家斯宾诺莎被阿姆斯特丹犹太社区驱逐的原因众说纷纭(延展阅读:墙外的斯宾诺莎,其中的一种理论便是认为此举与他此前捐赠数额太少有关系。

 

其次,由于捐赠物原本就不属于捐赠者,捐赠者与受益人之间就不存在直接关系。受益人不需要感激捐赠者,捐赠者也并不知道谁是具体受益人。《圣经》时代田里的捐赠品是穷人自己去收获捡拾而非田主分派的。“义举时代”的捐款则是由社区领袖们决定使用途径,捐款人同样没有决定权。这样一种“非直接捐赠”关系决定了犹太慈善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通过什么途径捐赠比捐赠给谁更重要。也就是说,慈善一定是通过一个机制或机构来进行的,而不是一种私人关系。这种观念将慈善与其他活动彻底区分开来,使犹太商人可以在赚钱的时候专心赚钱,捐钱的时候专心捐钱,而不必担心金钱与慈善问题卷到商业或私人生活中去,造成不必要的复杂局面,结果是既当不成好人也做不成事业。至今犹太人之间的私人借贷或金钱援助关系仍然非常罕见,大家都习惯了需要钱的时候去专门的机构借贷。在一些宗教社区,银行里有专门的慈善账户,需要办大事(成年礼、婚礼等等)的穷人习惯于去那里借贷,而不是向亲戚朋友乞求。


1904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犹太“义举”慈善观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犹太社区一千多年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犹太人的生活圈相对封闭,外人对此所知甚少,他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犹太人在借贷生意中钉是钉铆是铆的纹丝不动的原则坚持,因此“犹太人吝啬”的传言也就不胫而走。犹太慈善观在世人面前的第一次大演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欧犹太人向美国大规模移民时的事情。大批初抵美国的犹太移民在家乡被反犹权力系统剥夺得一干二净,两手空空,身无分文。然而,他们很快就以同乡会的形式组织起了大批犹太慈善基金,用这些钱帮助新来的犹太人安身立命,开创事业。梁启超当年在美国观察到的,并记录下来的就是这种同乡会的运作。按照梁启超的记载,犹太移民初到即可在基金会借钱做生意,赚了钱就会还给基金会,亏了还可以再借,最多可以借三次。1910年,纽约的犹太同乡会多达2000多个,代表着900多个欧洲城市的犹太社区。在波士顿,犹太人于1895年成立了由178个犹太社区慈善机构组成的波士顿联合会,开启了犹太慈善史上的“联合会运动”。纽约的同乡会和波士顿的联合会不仅帮助了20世纪初的犹太移民,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一般大众的慈善观念,在20世纪基金会制度的创建方面起到了先锋和启迪的作用。

 

今天,犹太富豪们的慈善活动更注重于个人或家族基金会的作用,而不再依靠犹太社区的运作。与此同时,犹太慈善资助的对象也远远不再限于犹太群体,而是更多地面向普世项目。在《福布斯》的那12个犹太慈善家中,只有一个在捐赠中比较强调“犹太事业”,其他人则完全看不出族群倾向。比如脸书的扎克伯格2022年捐了9亿美元,其中给11个犹太组织的不过区区130万而已;微软前总裁巴尔默捐了8亿美元,其中捐给犹太组织的仅100万美元。甚至还有索罗斯这样一直用捐款跟以色列国做对的“自我仇恨”的犹太慈善家。

 

或许解释犹太慈善观念的最好实例是西尔斯百货的老板兼总裁朱利叶斯·罗森瓦德。他是一个标准的犹太企业家,赚起钱来毫不手软。在他的毫不妥协的“理性管理”观念的带领下,西尔斯百货的年销售额从1895年的75万美元增长到1905年的5000万美元。他在金钱方面坚守原则,一分不让,曾经因为税务局高估了他的资产而与人人害怕的税务局打了数年官司,即使税务局控告他逃税也无所畏惧。但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慈善基金向大学、博物馆、基督教青年会等公益机构送出了大笔捐款,总额相当于今天的10亿美元。他在美国南方捐款建立了5000所黑人学校,为美国的黑人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上半叶成名的美国黑人中,很多是在他捐建的学校里接受启蒙的。罗森瓦德这种把商业活动与慈善活动严格分开,遵守完全不同的金钱原则的做法,可以说是犹太传统慈善观念的完美体现。


西尔斯百货的老板朱利叶斯·罗森瓦德。图片来源:网络。


总之。犹太人在经济往来和商业活动中往往咄咄逼人,寸金不让,但这跟“吝啬”毫无关系。我们很多人都明白“朋友之间不要借钱”的原则,不是因为你不想帮助朋友,而是因为这种帮助往往会让你失去朋友。私人关系应该跟金钱来往区分开来,商业活动更应该跟慈善活动分开。做生意不是作慈善,我们不该用慈善家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正如我们不该用“肯不肯借钱”来评判一个人是不是朋友。在一个正常的商业文明社会中,慈善应该通过正规的慈善机构进行,而不是拿慈善当一根棍子,用来攻击你看不顺眼的个人、群体或族裔。


张平      2023年3月6日     于特拉维夫


文内配图仅展现摄影艺术,与本文内容无关

延展阅读:

1/ 张平:难以容忍的不可或缺——约瑟夫斯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

2/ 照顾好穷人

3/ 虚构的《虚构的犹太民族》——施罗摩·桑德现象解析 

4/ 墙外的斯宾诺莎

5/ 头脑驾驭金钱

6/ 烧不掉的方为财富


和张平一起,探寻以色列文化

关注“平行逻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慷慨的犹太人——犹太人与金钱系列之一 | 圣地三十年手记

张平 平行逻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