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oinVoice 专访 ICP:回应质疑,进驻香港,ICP 生态起航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oinVoice Author CoinVoice



CoinVoice:多个知名公链代币被 SEC 认定为证券,ICP 也在列,对此你们有什么回应?
Herbert:我们有篇 Medium 的文章 “DFINITY 对 SEC 6 月 6 日对 Coinbase 起诉的看法”专门回应这个话题。
我们对 SEC 把 ICP 列为证券这件事感到意外和失望,我们不认同 SEC 的看法,我们不认为 ICP 属于证券,ICP 是互联网计算机的功能型代币,互联网计算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底层技术协议和基础设施网络,DFINITY 基金会是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开源技术代码的主要开发者。DFINITY 是一个总部在瑞士的非盈利组织,不获取商业收入,除了为互联网计算机贡献代码,还为生态里的其他开发者和参与者提供辅助。
DFINITY 基金会受到瑞士法律的管辖和制约,DFINITY 在瑞士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技术组织,招募了很多来自 IBM 和 Google 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们的 R&D 研发团队在行业里被广泛公认是实力最强的团队之一。在瑞士,ICP 被监管机构归属为一种功能性代币,我们也一直严格遵守当地的法规,确保 ICP 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行使自己的功能,我们也并不认为现有的法律会把 ICP 在美国规定为是一种证券。
SEC 关于 Coinbase 的诉讼里包括了几个对 ICP 错误的观点,譬如,“DFINITY 宣传自己会销毁 ICP 来支持 ICP 的价格”,DFINITY 从来没有销毁过 ICP 代币,而且从来没有宣传自己会计划这么做。


CoinVoice:DFINITY 创始人表示,DFINITY 未来可能入驻香港数码港,背后有什么用意?
Herbert:DFINITY 的创始人 Dominic Williams(Dom)在四月份来到香港,受邀参加 Hashkey Group 举办的 Web3 Festival,在 Day 1 的主讲台上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互联网计算机主网上线两年以来获得的蓬勃发展,ICP 生态呈现的百花齐放的下一代 Web3 产品以及激动人心的 ICP 发展蓝图。在 L1 公链的几位 OG 创始人里面,Dom 应该是唯一当时来到香港的,DFINITY 亚太团队为 Dom 在香港的这几天密集安排了跟华语 IC 社区主要开发者、社区领袖、投资机构以及香港政府高管的会面,Dom 对香港的印象非常好,深刻的感受到了亚洲华人社区对互联网计算机的巨大热情和殷切的期待。
在这种氛围的鼓舞下,Dom 提出了一个成立 “ICP 亚太联盟”的想法,响应港府去年 10 月提出的把香港打造成亚洲 Web3 中心的号召,以香港为基地,进一步扩展 ICP 生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到互联网计算机的阵营。这个 ICP 亚太联盟将会跟香港的多家投资机构、Web3 社区、开发者团队、香港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孵化器等生态参与方展开广泛的多边合作。
Dom 的这个想法体现了 DFINITY 基金会对亚太社区的高度重视,DFINITY 基金会虽然总部设立在瑞士,270 人的全球团队里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但是跟亚洲有很深的渊源。早期的联合创始人 Tom Ding 来自中国,后来在硅谷遇到 Dom,通过自己的孵化器 Spring Labs 孵化了 DFINITY。DFINITY 在成立初期,就得到了一众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投资机构的鼎力支持 - Hashkey Group、Fenbushi Capital、SNZ Capital、真格基金、Amino Capital、安密资本等多家机构的天使投资。正是有这批独具慧眼的亚洲投资机构的早期价值发现,才有了后来的硅谷顶流 VC a16z 和 Polychain 的投资和众多国际投资机构的认可。
两年前 ICP 的主网成功上线后,DFINITY 成立了亚太团队,从此开始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华人社区深耕生态发展的各种机遇和途径,走出了一条跟欧美社区相比独具特色的发展路线。DFINITY 连续两年成为万向区块链集团每年一度举办的行业盛会 - 上海区块链全球峰会的独家钻石赞助商,邀请 Dom 在大会上做主题演讲,大会期间在上海举办了盛况空前的 ICP 开发者线下聚会,重新跟中国最硬核的一批开发者、早期投资人群体、行业里各大社区以及多家生态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DFINITY 跟万向还合作了一个 IC 孵化营,孵化了 10 家颇具潜力的早期创业公司,其中的 Dmail、Relation Labs 和 AstroX 陆续成功融资,充分利用 ICP 独特的技术,在产品落地、用户积累和海外扩展上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亚太团队和社区领袖们的精诚合作下,ICP 亚太区项目的数量和影响力稳步提高,从最初在全球生态里 10% 的份额提升到近 40%。
香港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香港的科技园到深圳口岸只需要 30 分钟,深圳乃至大陆其他城市的开发者来到香港非常便捷,当天内往返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工作常态,香港的国际化环境跟大陆科技人才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作为一家偏技术研发型的 L1 基金会,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点,DFINITY 希望通过香港现在对 Web3 的各种政策以及资源的支持,更好地赋能华人开发者,吸引他们来香港创业。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利用 ICP 集账本、算力和存储三位一体的全球独家的全栈架构,在香港积极进取的创业氛围中,对接国际资本和客户,创建可以产生真正价值的 Web3 应用。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在金融这个区块链传统领域之外,走出更多的范式,为整个 Web3 行业和香港经济,摸索出一条破圈转型之路。


CoinVoice:之前 ICP 价格的操纵导致生态破坏,如何看待新周期中 ICP 的发展潜力?
Herbert:关于 ICP 主网上线后如何遭到 FTX 的价格操控,详情可见 2022 年 6 月 9 日由 Cryptoleaks 披露的长文 “ICP 价格是在 FTX 上被幕后黑手操纵的吗?
DFINITY 的创始人 Dom 在 2022 年 7 月 7 日就在推特上指出了 FTX 创始人 SBF 需要为此负责 - 那个时候,SBF 的势力如日中天,还在行业里扮演白衣骑士,四处收购快要崩盘倒闭的公司。FTX 自己的崩盘在 2022 年 11 月才出现迹象,大量的用户发现自己资产被 FTX/SBF 挪用后,才逐渐看清 SBF 的真正面目,SBF 自己 2023 年 1 月 3 日在巴哈马被拘捕并引渡到美国,面对一系列刑事罪名的指控。现在行业的舆论一边倒,大家纷纷指责 SBF 和 FTX 团队当年是如何横行无忌,行事不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早几个月听一听 Dom 的声音,或许就会更早看清这一切?
ICP 的价格开始下跌后,很多投资人对 ICP 生态的信心受到影响,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 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基金会自己也是受害者。一部分投资人了解我们团队,知道我们有苦难言,他们继续支持我们,跟我们在行业活动中合作,投资我们生态里的初创企业,有不少投资人,因为曾经受过伤,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态,这是非常可惜的。在区块链行业,很多项目公司跑路,辜负投资人和开发者社区的信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每天都在上演。看一个团队是不是有这种倾向,其实很简单 - 就是看他们是不是在认真做事情,是不是在顶着行业的嘲讽和攻击,继续走自己的路,持续地开发产品,还是逐渐就销声匿迹,躺平摸鱼。
ICP 自从 2021 年 5 月 10 日主网上线后,ICP 协议经历了 140 多次的升级,这在行业里是难以想象的 - 其他的 L1 区块链一年内有 2-3 次升级就不错了。在 Electric Capital 于 2023 年 1 月 17 日发布的 “2022 年度开发者报告”里,ICP 生态的全职开发者活动相比 2021 年增长了 94%,在行业一线的大生态里(起码拥有 100 名义上的全职开发者),这是排名第二的年度增长率。如果包括兼职开发者的话,ICP 整体的开发者活动在 2022 年增长了 48%,在一线的生态里(拥有 300 名以上的开发者)排名第三。从 2018 年到 2022 年间,全职开发者在 ICP 里的人数增长了 40 倍,而 ICP 主网上线就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 这说明 ICP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甚至超越了行业里大多数其他公链生态的水平。
开发者是这个科技行业的未来叙事的编写者,相对于投资人群体而言,他们看问题更加简单直接,一个没有竞争力的技术生态,是无法持续地吸引开发者加入的。那么,开发者在 ICP 上看到了什么呢?他们的视野,将会折射出 ICP 什么样的发展潜力,值得大家关注。
我觉得,第一,大家看到了 DFINITY 基金会的倔强和坚毅,作为 ICP 主网协议主要的开发者,DFINITY 基金会的性格和文化,对 ICP 的生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怕被人误解,不愿随大流,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DFINITY 是一家非常偏技术型的基金会,我们大部分的员工都是 R&D,Dom 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 R&D 工程师一起专研技术,在参加行业里各大活动演讲的空余跟世界各地的开发者交流想法,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有的生态擅长做 BD,有的生态擅长做营销,有的生态擅长做产品迭代,有的生态擅长融资,ICP 的生态,擅长开发最具颠覆性的技术。
我们生态的人数可能未必比得过其他几家,但是我们的开发者,不管是 DFINITY 基金会内部的还是社区里依然坚守下来的,都是行业里最硬核的一批人,这是我们的基因。我们也许做其他方面不是最丝滑的,经常还有一点尬,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拥有无以伦比的信心。在我们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行业里,哪一种特性的生态可以走到最后,还难以定论。但我们相信自己的路线,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不管是开发者还是投资人,也逐渐看到了我们的诚意和决心,加入到我们的阵营中。看短期 2-3 年内的行业趋势,似乎很不确定,还是个雾色苍茫的时刻。但如果放远视角,看未来 15-20 年的互联网发展的话,推演终极结局,也并没有那么难。
Dom 在 2021 年 1 月 6 日发布的超长文章“互联网计算机的 20 年路线图”,值得一读,我以前在 GE(通用电气)里做资本业务部门的 CFO,回国后在多家创业公司里担任 CFO 和 CEO,写过看过无数商业计划书,后来在 AWS 负责大中华区的初创企业事业部,参与 AWS 全球 Startup 战略手册的编写,我从来没见过 20 年的规划,而且,也从来没见过有团队可以在前几年竟然一步步把这个野心勃勃的规划几乎都实现了,直到我加入了 DFINITY。
第二,大家看到了 ICP 技术卓尔不群的地方,能在 ICP 上做出在其他任何技术平台无法实现的场景和产品。区块链行业里,太多的公链在做重复的工作,都是希望自己做得比以太坊在某个方面好一点,然后大肆宣传,上一波热搜,吸引同样的一群开发者蜂涌而至,把同样的金融产品,在不同的链上再做一遍,再多拿一家基金会的 Grant,这么几年折腾下来,大家也该累了吧,如果区块链不能走出金融行业的话,是无法破圈的。
如果大家只是不断地重复以太坊的叙事,希望在以太坊下一个升级之前自己先打个补丁卖个 L1 或者 L2 的故事圈一把钱,并不能解决现在行业无法被大众互联网用户接受的尴尬局面。ICP 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运行网络应用前端的区块链网络 - 也就是说,一个网站,一个互联网服务,一个 SaaS 产品,它的前端和后端都可以运行在 ICP 的容器型智能合约里。以太坊体系的 Solidity 合约只不过是做到分布式的账本,定义数字资产的所有权而已,它独一无二的原子性的确带来各种高效的交易,但这些玩法仍然跳不出华尔街所擅长的传统金融投资的范畴。
ICP 的智能合约可以提供不光是分布式的账本(并把数据隐私权归还到开发者手里),还有分布式的算力和数据存储。ICP 更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AWS,它的天花板,是整个目前云计算行业譬如 AWS、GCP、Azure、阿里云和腾讯云所看重的 IT 基础设施行业,一个每年 4 万亿美元的市场。甚至可以说,就连 AWS 的版图都无法限定 ICP 的边界 - AWS 是 IaaS(Infrastructure-as-as-Service)的领头羊,广袤的 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百家争鸣的 SaaS(Software-as-a-Service)市场是 AWS 难以插手的。ICP 的主网协议其实就已经包括了 IaaS 和 PaaS,而 SaaS 这个层面未来的繁荣和百花齐放都将通过 ICP 代币经济里的 Cycles 燃烧机制跟 ICP 的价值直接挂钩,这是 Crypto 行业独特的魅力,是 Web2 大厂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CoinVoice:未来多链格局下,ICP 生态如何布局?有哪些值得期待?
Herbert:大家都在谈多链,多链的格局比较符合这个行业潮起潮落、此起彼伏的特点,也比较容易让大多数人接受。关键的问题是,未来将会有多少家公链,我并不认为这个数字会太大 - 几十上百家跟以太坊看起来没什么本质区别的公链彼此之间不会有什么竞争力,开发者,投资人和用户很快就会厌倦掉。作为数字资产,有比特币就可以了;做金融资产,以太坊目前的地位也难以撼动。在应用链里,特定垂直领域里的公链有几家,但是他们如果不能解决一个开发者做一个网络应用所需要的全部模块的话,就必须得依赖中心化的跨链桥或者某些中心化的服务器 - 这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已经无需再论证,只不过这个行业里大家不愿意正面提这个尴尬的话题而已。
ICP 是行业里唯一的一家通用型应用链,可以直接部署一个完整网络应用所需要的全家桶服务,完全不依赖中心化云服务的服务器。应用型 L1 区块链跟云计算行业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小而美的商业模型是无法存在下去的。要么就不做,把这个机会拱手让给行业资金实力雄厚的巨头或者技术能力最强的选手(阿里云一直到 2021 年还在抄袭 AWS 的技术文档,经常在开发者社区里闹出笑话),要做就得做全家桶服务,把 TCP/IP 跟终端用户之间所有的技术全部都实现,全部抽象化出来。
其他的公链把以太坊和 ICP 的白皮书(行业里让大家焦头烂额的 Sharding 问题,在 ICP 两年前主网上线的时候就通过 Subnet 解决了)借鉴一下,平均两年就上线一个 L1 或者 L2,为什么可以这么“敏捷开发”?因为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沉淀,只不过做一些以太坊的修补而已。DFINITY 基金会从 2016 年 10 月成立,花了五年时间直到 2021 年 5 月才上线主网,因为重写互联网底层协议太难了,需要解决太多的技术难题,牵一发则动全身。
我觉得,金融投资的叙事已经呈现疲态,市场终究会回归到本质,开始关注互联网底层基础设施服务。ICP 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甚至孤独的路径,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唯一可以持续走下去,而且值得走下去的路,这条泥泞小径一旦走出来,将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平坦。过去两年,ICP 主网没有一次宕机,其中虽然经历过几次 NFT 热潮和公募所引发的网络拥堵和性能下降,但主网都挺过来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主网抗压能力越来越强。经过这两年的磨炼,ICP 网络的各项性能指标稳步上升,跟区块链同行完全不在一个维度的级别上。每年存储 1 GB 的数据,在以太坊上需要 1500 万美元,Solana 上需要 4 万 8 千美元,ICP 上需要 5 美元,ICP 上的数据传输成本是 AWS 的七分之一,ICP 每秒可以处理的交易量是 4 千次以上,而以太坊是二位数。
在多链的格局下,一家公链只有提供与众不同的价值,让开发者可以做到在其他任何技术栈无法实现的场景,才有存在的价值。很多开发者团队已经利用 ICP 技术的特点,在金融、社交、生产力工具、游戏和人工智能这六大赛道初露头角。
ICLightHouse 是世界上第一家从前端到后端 100% 都部署在区块链上的 Crypto 交易平台,完全用 DFINITY 自创的 Motoko 语言写就,用户再不用担心自己的资产被中心化平台挪用,出现 FTX 这样的丑闻。Hot or Not 把短视频的抖音模式搬到了 IC 上,利用 Web3 独特的代币经济来激发消极用户的积极性。Mora 彻底改写了内容创作者和用户以及平台之间的关系,让内容创作者可以真正 100% 拥有所有自己输出的内容和获取粉丝,完全独立于前端平台。
Dmail 做到了在 ICP 网络上直接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直接挑战高度中心化和毫不顾忌用户隐私的 Gmail,上线以来达到了 3 万日活用户和 30 万总用户,还成为 Worldcoin 的合作伙伴,涨势惊人。Cubetopia 在 ICP 上构建了一个“我的世界”,完全不需依赖 AWS 这样的中心化服务器,证明哪怕是游戏,完全可以做到前后端 100% 上链,让游戏玩家真正拥有自己的资产。最近在 ICP 生态引起多方热议的 EMC 团队即将在 ICP 主网上线一个 AI 算力的交易平台,逐步在 ICP 上部署 AIGC 的应用,将自己已有的上万名开发者社区带入 ICP。
未来 6-12 个月 ICP 生态里的优秀项目将会越来越多,我以前在 AWS 的团队每年引入两千多家中国最火的初创企业加入 AWS 生态,他们中的大约 1%-5% 后来成为独角兽企业,重塑了多个行业格局。ICP 生态相比之下还在早期,但是我觉得,Web3 生态里的这些早期公司具有更强的颠覆性,蕴含了更加强劲的势能。他们如果不打破现有巨头对用户数据的垄断和侵占,不打破 Web2 大厂对用户无止境的价值压榨,不突破传统互联网越来越缺乏想象力的使用场景,就难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旦他们可以成功突围,将带来第三代互联网自下而上真正的革命,重新解构生产关系和资源的分配,成为新一代的独角兽。


CoinVoice:未来如何看待与其他公链的竞争和合作?
Herbert:ICP 独树一帜的技术使得 ICP 非常适合跟其他公链合作,今年年初我们的 R&D 团队完成了社区翘首以待的 BTC-ICP 集成,利用链钥密码学技术,在不需要中心化的跨链桥的情况下,实现了 ICP 主网上的智能合约和 BTC 主网之间的互通。这项技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 ICP 的智能合约来控制 BTC 钱包,实际上赋予了比特币网络智能合约的功能,而且,速度会快很多,成本低很多。
其他公链跟 BTC 合作,都是依赖各种中心化的跨链桥,中心化的跨链桥必不长久,因为它们都依赖某个具有管理员权限的个人。DFINITY 开发的这套开源协议,通过密码学在技术层面解决了人的问题,这是行业里一个极有颠覆新的创新。DFINITY 基金会还做了一个叫做 ckBTC 的代币,跟 BTC 是 1:1 的关系,用户用 ckBTC,可以直接在 ICP 主网上交易,不需要收到 BTC 网络的延迟和日益高涨的交易费的限制。而且,ckBTC 启用了 KYT(know-your-transaction)来屏蔽黑比特币,确保在 ckBTC 上交易的钱包地址都可以到传统金融机构的认可。
过去几个月 BTC 社区大火,很多开发者都因为 Ordinal 和 BRC-20 的的火爆进入 Web3,开始做 BTC 的应用开发,BTC 自身的开发语言非常简单,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如果跟 ICP 公链上业界最先进的容器型智能合约相结合的话,则可开创几乎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使用场景。譬如,大家不再需要在 BTC 网络上通过自己的钱包来交易 Ordinal,而是可以用 ICP 网络上的一个容器型智能合约来控制拥有 Ordinal 的 BTC 钱包地址,然后在 ICP 网络上跟对方交易容器就可以了 - 交换 ICP 容器的成本是 0.04 美分,最后达到一样的实际效果。
现在 BTC 社区里踌躇满志的新一代开发者很多来自 Web2,他们既然来到 Web3,希望可以找到正统的叙事,投身入一个时代的洪流中。在区块链行业,BTC 是最正统的叙事,以太坊生态里已经山头林立,对于新入局的开发者来说,找到好机会并不容易,不是因为技术的问题,而是因为生态里的资源已经被几年前入行的人垄断了。在这种情况下,BTC-ICP 的强强联手,给注重技术的开发者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书写新一轮叙事的机会。DFINITY 基金会刚刚跟 Encode 合作了一个 BTC-ICP 集成的黑客松,上百个团队踊跃报名,最后的 Demo Day 的名单在这里可以看到 - 由 Encode 提供支持的互联网计算机 BUIDL 比特币黑客马拉松:总结和获奖者
除了 BTC,ICP 生态也在积极接触以太坊生态的开发者,几年前 Vitalik 提出了“世界计算机”的愿景后,限于以太坊自身的技术条件,一直难以实现,ICP 集账本、算力、存储三位一体的技术栈,为实现这个宏远的目标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土壤。DFINITY 基金会的 R&D 团队以及社区里技术能力强的团队,譬如 ICLightHouse 和 Bitfinity,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 ETH-ICP 的集成。这个路线图功能一旦落地,IC 网络就可以兼容以太坊 ERC-20 和 ERC-721 的协议,可以引入稳定币,可以使得 ETH 和 ICP 的 TVL 开始流通,甚至可以兼容 EVM,大大降低以太坊生态里的开发者进入 IC 生态的门槛。
Bitfinity 团队已经成功地在 IC 上的容器里部署了 EVM,可以实现以太坊 L1 和各种 L2 同样的功能,但是共识和安全机制依托在 ICP L1,从而做到大幅度加快共识速度而且降低交易成本。DFINITY 基金会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 Dom 这几天正在巴黎参加 ETH Paris,DFINITY 最近密集地参加了一系列以太坊生态的活动,从美国丹佛到黑山再到巴黎,就是希望更多的开发者可以接触到 ICP 与众不同的跨链技术。


CoinVoice:ICP 的技术实力和它受到的关注度不成比例,为什么会这样?
Herbert:的确,这是一个困扰了 IC 社区很久的问题,ICP 的白皮书和过去两年主网上线后随着路线图功能逐步落地展露的超强技术实力跟它在媒体和投资人圈子里获得的关注度不成比例,投资人很少公开地谈到 ICP,这对我们发展开发者生态是个不小的挑战,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很多资本方已经重度押宝泛以太坊生态,而 ICP 技术是如此超前行业,它的存在对很多其他技术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如果他们希望跟上 ICP 的研发进度,譬如行业里让大家碎碎念的 Sharding,在 ICP 主网两年前上线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称作“子网”(Subnet),后来有些同行也把名词从 Sharding 改为子网。现在 ICP 上有 36 个子网,在横向扩容方面没有限制,如果网络需要更多的算力和存储资源,就设立更多的子网。同一个子网内的智能合约,跨越不同子网之间的智能合约,都可以 Actor 模式互相通信。有的做数据存储的公链,几个月前宣布智能合约终于上线了 - ICP 两年前主网上线时就有了完整的智能合约,而且功能远超以太坊。
ICP 的技术跟传统区块链的区别太大了,它其实更像一个去中心化的 AWS,它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一个 L1 公链的范畴,传统公链基本活在以太坊的叙事里,仅仅提供分布式的账本,然后大家心照不宣地默默地把数据和节点放在 AWS 上,对外宣传的时候把 Web3 的姿态拉满 - 虽然从数据主权到社区自治,无不依赖中心化的服务和具备 Root 权限的管理员。
而 ICP 除了账本,还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算力和数据存储,从互联网最底层的协议层面彻底改写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对于很多区块链的 OG 来说,理解这一点其实是颇有认知障碍的,而且,这意味着大家得推翻自己原有的投资策略,需要很多勇气。承认 ICP 的技术优越性将不可避免地得出一个结论 - 就是行业里大部分的公链其实提供的价值很有限,大多数在做以太坊 L1 的修补工作,最后难免成为资本游戏的一个速跑版。
第二是 ICP 的技术过于独特,提出了很多跟以太坊非常不一样的技术概念,对开发者和行业分析师来说,如果没有 Web2 领域对云计算一整套的深刻理解,仅仅只是知道 Solidity 合约的话,实际是无法理解 ICP 的巨大威力的,甚至无法理解 ICP 的智能合约为什么被称作”容器“ - 而这个名字对云计算行业的开发者来说就很容易理解 - 容器就是一个轻量级的 Docker。
ICP 的智能合约,其实更偏向于是一种 Actor 程序,这种影响就是很多行业分析公司,不管是 Messari 还是 DeFi Llama,因为看不懂 ICP 而自动把 ICP 的统计数据排除在外,这非常影响 ICP 技术的传播。譬如,DeFi Llama 在计算各大公链的 TVL 时候,仅仅只是统计了 IC 生态里的一家 DEX Sonic 的百万美元级别的 TVL,可是,在 ICP 公链的 NNS(Network Nervous System or 网络神经系统)上,质押了 14 亿美元的资产,这部分资产,足以使 ICP 位列 TVL 最高的几家公链生态之一。
ICP 上的节点没有质押 ICP 挖矿的概念,所以很多统计公司就不把 NNS 上的资产纳入到行业数据里,这对 ICP 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为什么 ICP 上没有挖矿的概念呢?因为 ICP 节点的准入机制既不是耗费能源的 PoW(BTC),也不是高度中心化资金高度集中的 PoS(ETH 2.0),而是 PoUW - Proof of Useful Work,也就是说,ICP 网络通过 NNS 这个高度智能和自动化的 DAO 来根据节点提供的算力资源来支付节点。这是一个云计算服务的概念,在互联网和整个科技行业在过去的十五年已经是从政府到企业用户都认可的资源分配方式,但恰恰跟区块链行业熟悉的资本盘概念格格不入。
第三是 DFINITY 基金会自身也在市场推广的策略上做过各种尝试,试过各种路线和定位,这也的确给开发者社区和投资人群体造成了不小的迷惑。我们是一个不大的团队,全球不到三百人,主要员工完全以技术研发背景为主,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在撬动整个互联网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和前提条件,不光在颠覆区块链,还在颠覆中心化的云计算行业。我们在走一条从来没人人走过的路,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剧本怎么去演绎,这个剧本从来就不存在,所以,也请大家谅解我们的青涩和天真。
我从 GE Capital 时代到 AWS 时代,经历了 Web1 到 Web2 的各大潮流和风口,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比 ICP 更为激动人心的愿景和如此野心勃勃的项目。它的尴尬和偶然的不知所措,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它收到如此经常性的攻击、嘲讽和忽略,放眼过去三十年,也并非没有先例。乔布斯 1997 年重返苹果和马斯克在 2008 年推出第一代特斯拉跑车,都跟现在 ICP 处于的情景有很多类似地方,三家公司(ICP 不是公司而是一个生态,但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方便比较)都显得非常离经叛道,完全背离当时行业主流叙事。
具体地说,第一,都是坚定地走一站式垂直整合的路线(全栈式技术),而当时行业都是走横向联合互相兼容的风范(各种跨链多链);第二,做出的第一代产品都是面对小众,但是都是最硬核,最有情怀的小众客户;第三,企业风格都偏向内敛或者保守,跟行业其他从业者颇为不同,领导人的风格也令人侧目,相当地特立独行。当然,最大的共同点,则是前两家公司都彻底颠覆了整个行业,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创新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也是 DFINITY 基金会和 ICP 生态的使命。
我坚信,有价值的技术自然会找到同道中人,随着 AI 的崛起,如何将最强大的机器推理和数据收集部署在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平台,利用去中心化 DAO 的方式来管理,实现用户真正的数据主权,很可能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主流叙事。在这一场科技革命中,整个互联网科技行业最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协议 ICP 将会承担重要的角色,起到几乎无可替代的作用,谢谢大家的关注。


来源:CoinVoice排版:Catherine

-              -


什么是互联网身份及其工作原理

DFINITY 基金会推出 500 万美元赠款,支持互联网计算机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人工智能

去中心化搜索的案例





你关心的 IC 内容
技术进展 | 项目信息 | 全球活动


长按关注 IC 微信公众号

掌握最新资讯


*添加小助手微信 comiocn 进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