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文)借着人口拐点的灰犀牛来谈谈5个长期趋势-房产、消费、就业、国产替代、移民

柏粒先生 柏粒田 2024-04-11

最近的统计数据出台后,2022年是中国人口总量首次下降(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这几天对于人口拐点的讨论也非常激烈。媒体的口吻普遍充满了惊讶、悲观的情绪,貌似把这件事情说成了2023年开年最大的黑天鹅,甚至看到有文章将这次的拐点形容为“人口的死亡交叉”。其实人口趋势这个东西,真算不上是黑天鹅,每年的数据都在向下走,特别是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的年龄段)在2015年就已经进入负增长,新生儿数据也在二胎放开后的短暂回升下持续下滑,丝毫没有回暖的趋势。总的来说,中国的长期人口趋势已经是一张明牌,更像是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鹅,我们不应该对此过于惊讶。但它作为一个灰犀牛事件却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决定未来的民生、经济、产业、国家政策等领域的重大转变,一些过去被大众所熟知的经济现象(例如“房价只跌不涨”)可能都会迎来颠覆性的逻辑崩塌。

(在这里略作下知识点的补充。在经济学上,灰犀牛指的是一直在持续积累并在未来具备爆发的可能性,并带来重大风险和经济损失的事件;黑天鹅指的是完全处于预期之外的,突然爆发并带来巨大风险的事件。因此,灰犀牛相比黑天鹅事件更加容易觉知和预防,但由于灰犀牛一般处在持续的缓慢积累阶段,因此也常常容易让大众短暂地忘记或不够重视,没有做好预防以致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

本文就针对受人口趋势影响的5个话题(房产、消费、就业、国产替代、移民)进行分析与探讨,秉持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看在这样的人口趋势下这些领域会发生哪些长期性的变化,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未来的投资、生意、工作等方面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拍砖斧正。

一、房产

第一个话题是房产。房产是中国老百姓最热衷的话题之一,它关联着家庭的财富、地方政府的收入、GDP的核心支柱、银行的优质资产,人口的拐点对其影响巨大。

1、是人口总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对房产总需求的下降,进而打压房产的价格。

2、是人口内部的迁徙,特别是内陆的低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和核心都市群(如成渝、西安、武汉、郑州)的迁徙,这会进一步形成房产价格的分化,使得这些人口净流入区域的房产价格得到支撑并持续上涨,但净流出区域的价格崩塌。

3、在前2个因素的影响下,会造成区域性的流动性枯竭,不但使得低线城市的房价下降,甚至根本无法出售。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理解不深,在此做一下展开。在流动性充足(市场上买家需求较多、资金充足时),你所持有的房产的参考价格是可以变现的,比如中介告诉你最近类似的房型卖了200万,那你大概也能在1年内以接近200万的价格卖出房产。但流动性枯竭时(市场上买家需求少、资金不够充足),房产的参考价就失去了意义,比如你的小区有10套类似的房型在挂牌并希望短期内出售,但潜在买家只有2个,为了在短期内变现,卖家争先降价导致最后以100万的价格成交了2套。这不仅会损害这些居民的财富,甚至可能由于出售价格低于贷款金额导致卖出后的卖家依然无法还清银行贷款。此外,可能更加严重的是,这之后的1年内都没有买家了,这使得另外8家卖家都无法卖出,这样一来,你的房产就彻底成了纸面财富,根本无法变现,甚至还会有人因此而害怕房价继续下跌而急于出手,造成恐慌性抛售,进一步降价导致价格越来越低。这就是流动性枯竭造成的最悲观的结果(价格崩塌叠加无法出售)。请你不要觉得这样糟糕的事情不可能发生,2020年之后东北一些低线城市的房产市场已经出现2000元的价格(注意,这是一套房的价格不是一平米的价格)。

以上就是对房产领域的思考,在此小结一下:一是人口总量减少下总需求下降导致整个市场的价格受压,二是人口迁徙会造成区域性的价格分化,三是一些区域会出现流动性枯竭等极端现象。

二、消费

第二个话题是消费。身边很多投资者朋友和做生意的朋友,都曾受益于过去40年改革开放和人口红利下的高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无论是靠投资茅台、格力等消费品企业的股票,还是通过做实业、或做品牌厂家的经销商等方式,这些人都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但在人口趋势的灰犀牛下,过去的一些底层逻辑可能要改变了。

首先是人口总量下降,总需求会下降,导致整个消费产业的大盘会比较低迷,而中国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不缺产能,因此除了一些高端白酒等有特殊优势的企业外,大部分消费行业的价格和销量都难以提振。

其次,如果房产价格如前文所述,未来表现为整体价格萎靡不振的话,中国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萎缩。为什么?因为居民的消费除了来自劳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外,另一块大头来自于资产价格上涨(或仅仅是预期会上涨)带来的消费需求提升(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觉得房价只涨不跌,居民会觉得自己的资产在上涨,消费就更有底气,因此导致消费需求增加,而且这也会催生更多的购房需求并带动家电、装修等相关领域的消费;或者大家都觉得茅台酒的价格只涨不跌,既然酒也放不坏,那即使不喝也会买来屯在家里,这也是一种因资产价格上涨或预期会上涨而引发的消费需求)。因此,房产作为中国居民最主要的资产蓄水池,其整体价格变化预期的改变,可能会打压中国居民整体的消费需求。

那么,关于投资和生意的话题就来了,是不是消费领域的股票就不值得买了,消费行业里也没有做生意发财的机会了呢?答案是否,因为消费行业大概率会在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呈现结构性的发展机会。限于文章篇幅就不做细节的展开,仅在此略举几个细小的观察和思考:

1、人口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机会。新生儿越来越少,但老人却是越来越多的。因此相对于奶粉等婴幼儿产品的萎缩,老年人的纸尿布、奶粉、保健品等需求会不断增加。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具体会体现为一些细分产品的渗透率提升或价格提升,在奶制品领域的奶酪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即使中国本土的饮食文化中并不包含奶酪,但中国的年轻一辈却对奶酪的营养价值较为认可,愿意将其作为家常采购的食品。中国的奶酪行业目前就处在较低的渗透率,而且相较于传统奶制品还可以卖出更高的单价。

3、供给侧因技术进步等因素所研发的新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领域也会有较大机会。例如智能投影仪就具备这个特点:过去主要是企业和教育行业应用较多,但技术的进步和改进让很多人在家里也方便使用,且不再需要幕布或特殊的安装。此外,有很多消费者是在家中已有电视的情况下购买智能投影,看重的是对孩子视力的保护、更好的影音效果,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的新产品所带来的商业机会。

对于消费行业主要就是以上这些思考,小结一下:人口总量下降导致消费的总量会低迷和价格受压、房产价格的低迷会进一步拉低消费需求、消费行业会存在结构性和消费升级等新需求。

三、就业

第三个话题是就业。关于就业这个话题如何受人口趋势的影响,如果从宏观方面来看,人口减少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会产生较大压力(如前文的房产和消费行业),这个时候在存量的GDP内如何进行结构性的内部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这决定了中国是否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续地提升人均收入水平(毕竟这是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最终实现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

这样一来,未来各个产业的发展政策不同就会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在这方面,各种专家的意见较为不同,有一种较为鲜明的观点认为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同时限制服务业的比重,因为高端制造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增加高收入水平的就业机会,而服务业往往只能提供中低收入的就业机会。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有其正确的地方,但仔细思考下来会发现其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正确的地方在于,高收入水平的就业机会确实广泛存在于高端制造业,特别是芯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工程师们都能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薪资。这一点不但已经在国内的相关产业有所表现,从日本、德国、台湾、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也确实如此,这也是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原因。但这里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即使能够提供可观的高收入工作岗位,但高端制造业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还是相当有限,而且对于人才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验要求也很高,这些并不是普通大众可以轻易通过短期培训所能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这些高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中,仍然是靠大量的服务业岗位来满足大部分的就业需求。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但雇佣了大量的工程师,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广泛的高薪资就业机会,而且还有所延伸,在电商、外卖、物流、出行、直播等领域带动了大量中低端的服务业就业人口。不得不说,过去互联网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正向带动作用。而近几年的反垄断对互联网行业的打压也导致了大厂的裁员、业务缩减等现象,这些都是不利于就业的。好在中国高层已经开始对反垄断政策进行了及时的纠偏,未来可能会进入一种常态化的监管而非一味地限制和打压,想必对于过去的反垄断政策所导致的就业低迷的影响,高层已经有了深刻认识。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趋势也不得不提,那就是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推进,叠加人工成本的不断抬升,未来可能会更加导致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向着机器替人、无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4小时三班倒7天工作不休息的“黑灯工厂”会慢慢地成为高端制造业的未来。

综上,如果从人口趋势出发而结构性的偏向于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服务业的做大做强,恐怕即使总的就业人口不断萎缩,依然会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有读者可能会问,就业问题有那么严重吗?是的,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失业率过高容易造成社会极度的不稳定甚至出现政治动乱、政权颠覆等现象。而作为经济体,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分化一旦走向一个极端,往往很难在短期内调整回来,在拉美等国,就存在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失业率较高,社会问题严重,因此一直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且一直伴随着社会动荡。

四、国产替代

第四个话题是国产替代。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充足,过去的国际贸易循环是围绕着中国依靠人口红利所支撑的制造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所进行的,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依然处在追赶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芯片、生物医药、粮食种业等关键领域,大量依赖进口。而自2018年以来,中美关系陷入历史性的冰点,中美对抗、国际冲突成为了宏观环境的新常态。另一方面,在未来的人口趋势下,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依赖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制造业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走之路。但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美国开始打压和限制中国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产业升级将更加困难,国产替代刻不容缓。这里面既有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的需求(避免卡脖子的风险),也有中国人民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例如,享受新科技产品带来的消费升级,老龄化加剧下生物科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目前来看,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国产替代进程中,积极的一面是,作为一个勤劳的民族,中国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技术成就和产业积累。例如在半导体领域,除了14nm以下的一些先进制程外,在大部分成熟制程的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大量的优秀企业和人才,不仅覆盖了半导体的设计、生产、封测等领域,在设备和材料领域也具备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重大突破,过去中国老百姓的总体认知是无法和发达国家的居民一样在中国购买和使用国际领先的创新药品,甚至连打一针HPV疫苗也要跑去香港。近几年,中国的生物科技的技术研发成果逐渐开始被国际所认可,在长三角、珠三角已有一批创新药企业将其所研发的创新药管线授权给顶尖的国际化药企。而在一些先进的生物药和细胞治疗领域,中国企业的研发也基本和国际同步,想必中国的患者在未来也可以和发达国家的居民一样得到最新的治疗机会。类似这样的国产替代,在未来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下,会让更多的老年居民受益,提升国民的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

但中国的国产替代进程也同样存在一些挑战,一个是来自美国打压的外部挑战,另一个是需要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内部挑战。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是国产替代的基础,外资企业正是凭借多年的研发积累和技术领先,保持着高额的价格和利润水平。而中国的企业还处在技术追赶和模仿的阶段,这样的技术进步是有先例可以参考的,用工程学的话语来说,这样的技术研发被称作“反向工程学”(即通过研究竞争对手已有的产品来反向研发,尝试绕过专利来设计类似的产品)。这样的研发难度相比于创新型的研发而言难度较低。过去,中国企业对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学习和交流是没有障碍的,但在新的中美关系下却不再如此。美国不但对技术进行封锁,甚至开始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的企业、人才、上游材料等多方面进行打压以限制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国产替代。因此,未来这些中国的企业会面临更多研发上的挑战,在“反向工程学”和技术的学习与交流等方面会遭遇越来越多的障碍,一些技术进步可能也不再如以前一样容易。

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支撑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这一点在生物医药领域极为明显。过去几年,中国的创新药企业所研发上市的创新药,就面临社会整体支付能力的挑战。如果自费让居民购买,即使在海外药企的价格基础上进行降价,大量的居民依然难以负担,而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还不够普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选择进入国家医保才能实现产品的放量。但国家医保的费用控制压力较大,对于价格又异常敏感,在过去几年中也对于国产替代的创新药品采取了大幅压价的政策,“灵魂砍价”、“医保谈判药品降幅60-90%以上”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样对于以研发立命的创新药企业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因为创新药企业需要在前期大量投入研发费用,而药品上市后过低的价格和销售额会导致企业后续没有能力持续进行研发费用的投入,最终使得这样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长此以往,中国的创新药企也将慢慢失去国际竞争力,国产替代也更加艰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关键还是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自然会使得国家医保的缴费金额上升,国家医保的支付能力就会提升。同时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后,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意愿也会提升,这样中国整体社会对这些先进的药品的支付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最终使得这些企业能获得合理的收入并投入足够的研发,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

以上就是对国产替代这个话题的思考。小结一下,人口老龄化叠加新的国际背景下,国产替代对产业升级、安全问题、居民生活水平来说至关重要;积极的是在一些领域中国已具备了相关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但存在的2个主要外部和内部挑战是:外部挑战是,在美国的限制下,未来科技研发的难度越来越高。内部挑战则是,要保持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由此带来的支付能力提升将是保障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五、移民

第五个话题是移民。如果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后的经济体多采取了引进移民的方法,这个方法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

1、移民可以补充劳动适龄人口,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细分领域的人才(如护工、IT工程师等)。

2、一部分移民(特别是投资类移民)往往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引入移民后可以提振社会的消费需求。

3、移民可携带家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另外移民的生育倾向也普遍较高,这些移民的引进就会提升社会的未成年人比例,提高生育率,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反过来,采用移民政策也存在弊端。

1、移民的不同来源会造成种族、宗教多样化,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潜在的社会问题,如国民的认同感降低,引发社会性的冲突事件。

2、伴随着移民政策的实施,非法移民、跨国犯罪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以上就是对移民的主要利弊的概述。那么我们回到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来,中国未来能否依靠移民政策来缓解人口方面的压力呢?目前来看,移民政策对中国的作用有限。首先,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光从数量上就很难依靠移民来缓解人口压力,这和多数发达国家较少的人口总量形成鲜明对比。其次,中国虽然是多民族的国家,但人口结构依然是单一民族作为主导,从这方面来看,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的移民引入,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现在中国还没有实施移民政策,但广州等一些城市的外国人聚集地就已经因为社会治理的问题而多次被媒体所关注。如果参考日本的案例(同样作为东亚文化圈,单一民族为主要人口构成),即使在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前提下,很多行业劳动力短缺,整个社会对移民引进的态度依然非常保守,而仅仅在一些特殊行业以引入海外劳工的方式解决劳动力的短缺问题。但即使是这样,社会上对于这些海外劳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存在很多负面的讨论,一些海外劳工的非法滞留、跨国犯罪等问题也难以避免。

因此,关于移民这个事情,虽然存在补充劳动适龄人口、提振消费、提高年轻人比例的优势,但容易造成的社会问题等弊端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单一民族占主导的人口大国来说并不太适合。

总结

以上就是对于人口趋势下5个话题:房产、消费、就业、国产替代、移民的一些长期思考。虽然这是5个不同的话题,但其实都是互相影响的,我们不仅要以长期主义的思维来看待这些问题,更应该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人口拐点新趋势下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房产价格的涨跌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国产替代则会促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但过于重视高端制造业而轻视服务业的做大做强又可能会影响到就业的问题。最后的移民话题,则说明中国可能并不太适合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靠引进移民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人口问题。因此,我们要对中国人口趋势的“灰犀牛”更加提高警惕,在人口总量减少的制约下和经济的总增速受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如何进行合理的内部调整?如何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如何做到产业发展的安全自主可控?这些都是中国未来将面临的挑战,只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才能跨过中等收入的陷阱,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最后,若您对本文所提及的话题有相关的想法和反馈,欢迎在留言区内留言讨论。

-END-

备注:封面图片援引自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