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浠汐 2018-05-27

作者:朱浠汐

来源:知乎
声明: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
权。

所谓的公益,在每个年代都有其不同的内涵,往往都是当下社会需要却缺失的价值。我们现在的社会,不缺冲动,不缺消费,不缺一夜爆红,不缺向权力与资本的媚态,却缺少尊重,信任,理性,追责,耐心。所以做公益,不仅仅是给某个机构某些人捐钱而已,还在于重建社会正向的秩序…我们挣钱已经很着急了,能否用5%的耐心,追责和理性来面对公益?

如果说公益也是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它肯定不是脑白金小罐茶那样卖点简单明了的东西,因为社会问题的成因多样又复杂,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可能简单明了一击即中?


1. 慈善也好,扶贫也罢,尊重服务对象,也就是所谓“被帮助的人”和项目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

在希望工程发起近30年,大眼睛苏明娟人生每走一步都要被媒体揪出来当作感谢社会的典型,永光反思当年要求学生写感谢信有违人性也制造了造假空间,青基会不再做以具体贫困儿童肖像募款的行为…在变形计被diss,湖南某电视台把小孩带到体育馆像卖牲口一样让人认捐的行为大受抨击的今天,我以为中国的慈善伦理有了进步…而分贝筹和爱佑刷新了下限!哪怕数据没有造假,这样赤裸裸地用小孩举着牌子对着镜头(并不愉快),将其姓名、出生年月日(姑且算他是真的)公之于众,留在网络上供人转(xuan)发(yao),都丝毫看不出对这些孩子的尊重更没有爱!

而所谓的监护人签字也有很大的存疑空间。签署肖像使用授权书之前,是否有尽到告知义务?是否详细讲了可能的风险和后续影响,会被这样使用?是否确认对方听明白了?哪怕这些都做了,真的只有用他们并不愉快的照片来换取这100元每月的捐赠吗?就没有更可以两全其美尊重他们的方法了吗?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我们可以试着套用商业的逻辑。公益组织的客户是谁?捐赠人还是被捐赠人,还是二者皆是?而套用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从猪身上薅羊毛织件羊毛衫给猴穿,不管是不是它的需求,猴爱不爱穿,只要是猪觉得猴穿上美,拍张照我这毛就薅得值了…这事哪儿不太对?

而所谓每个月100元给监护人的钱,到底是什么钱?生活费营养费还是学费?为什么是100元?打到卡上方便他们取用吗(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他们方便去镇上取钱吗)?这些项目设计最基本的细节,我都找不到答案,也找不到逻辑支撑。

2.数据和调研过程造假。

公益慈善不是不可以用营销手段,但任何成功的营销都建立在产品可靠和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如1所说,项目本身交待不清,营销手段过于拙劣。而分贝筹的口径更是匪夷所思。且不论系统中是否真的有366个孩子,就算有,到底是从400个中选的还是25000个中选的?这工作量差异很大的好吗?能公开筛选过程和时间分配吗?

而且既然是精准扶贫,为400个人募款的话,每人1200,48万就该停了~为什么今天直冲160万了,还在继续募?

3. 爱佑未来的公益病毒营销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晚安宝贝”到“一元买画”再到“同一天生日”,爱佑未来这个公益营销的活动是越做越熟练越套路了。晚安宝贝http://growing.wx.eub-inc.com/app/170801/index.php?m=10001

还是打明星牌,转发参与求点赞,再找企业配捐,发现成本高,变现路径过长,导致转发量到参与量再到筹款量,每一环都有巨大折损。

怎么办呢?于是改成了“一元买画”。一元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却可买回满满的“我好有爱”,捐一元,得到一个可以晒的个人标签~转发动力满满~其实宁波善园基金会去年的线上筹款平台就已经用了这个逻辑,捐赠后自动生成捐赠证明,但毕竟流量是腾讯的大啊!

但这并没有什么大错~毕竟这就是一个人人得以展演,最大化个人舞台的时代…而自从媒体开设星座,血型,心理测试栏目以来,这话题都是永不消失的电波…大多数人都有探索“我是谁”和“找同/异类”的喜好,社交媒体将之便利到极至。微信上每隔一阵子就刷屏且从未衰退的游戏,就是“测你的星座XX/生日XX/年度关键词/性格特征/在XXX里是谁/甄嬛传活到第几集”等等话题,相信我,再过100年还是会很流行的,哪怕你已经知道了这是一套基于统计学的鬼话,也会图个乐玩一玩的~只要掌握了这一点,公益项目刷爆朋友圈也不难…如某高票答案所言,将“我”无限放大即可…

果不其然,彰显个人品味的小朋友的画效果卓然…据说筹到了1500万…

但问题也在这…有些人看到这个页面,以为一元买画是向画画的人买,发现钱是进了基金会的帐户,感觉怪怪的…而且画画的小朋友的作品被用来募款,后续也展开了许多品牌合作,他们是否得到了应得的劳动所得(募款成本)?这些问题似乎再也没有主动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当然了,这个筹款活动本身的设计还是比分贝筹精巧许多…只提供了画作,声音和相对偏向艺术策展的方式来呈现…从传播技巧和基本伦理上没什么可挑的~筹款页面用了受益人的照片,但拍摄方式并不粗暴。但是信息交待不清(或有误导之嫌)和后续反馈沟通的非常态化和不够主动,也会损耗未来筹款项目的可信度。这一点在分贝筹事件上可见一二。

这一次分贝筹引起这么大的反弹,除了被发现数据造假之外,爱佑未来这两次套路相关的营销也有一定的原因。

信息后续的披露是公益类活动区别于公号涨粉或一次性数据收集活动的重点,毕竟是花了钱的。但这种短时间内,“小额大满足”的捐赠往往会降低你后续跟进的意愿。说实话,一元买一个好感觉,一人一元参与起来本身无可厚非,这本来也是李连杰发起壹基金的设想嘛~但也正因为一元太轻松了,轻松到你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为这一元钱去计较项目的真假,是否真的有效,而太多的人也这么想…一个人要捐1000块都会好好了解一下项目,而1块…就算了吧…有这种想法的人,轻轻松松就能让款项冲破44万,一夜破160万,直奔1500多万而去。在一个缺乏公众理性的社会,所谓的公益圈用脑白金的方式做传播,这才是这种募捐方式最危险之处。

至于专业机构的反对声音说这个活动给了大众错误的“脑部障碍孩子都是天才”的想象,把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从“无能者”变为“超能者”,是有道理的,但这其实用一句文案就可以解决。我不知道是策展者故意还是无意,总之后续引发的争议从客观上丰富了对这个群体的讨论,但大众接收到多少就不太好监测了。我还是希望占据最大影响力的载体,可以尽量多承载一些价值。而根据传播规律,信息越简单粗暴传播得越快,那么到底选择把话说完整了,还是不说完整呢?

目前小朋友画廊的腾讯页面仍在使用中,项目方也会更新一些进度(三个月更新了1次进展,2笔支出记录)。只是绝大多数的捐赠人已经不会为那1元钱再进去看看了…附上小朋友项目链接,信息量蛮大的~

http://gongyi.qq.com/succor/detail.htm?id=15992

善款的用途在筹款页面已列支…做了1280多万的预算计划,根据预算表目测是1年花完。

每年100名优秀学员每人2万元定制艺术指导的服务;10个城市每个30万元的艺术中心;200人规模580万元的人员培训;55万元预算的艺术展,哪一个都不是轻松的事儿,还要在一年内花完,也需要各位捐赠过的同志们在WABC全国10个项目点伸出援手啊!质疑,监督和支持都不是嘴上说说的~要行动啊!

而爱佑作为连接公益和商业,拥有许多顶级资源和影响力,并且非常注重自身清白(甚至一度不惜以零成本自居,然其实并非零成本而是理事们额外以个人捐赠承担了成本,这一点已经改过来了)的基金会,势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要实现公益的规模化效应,更需要对这个规模所涵盖的内容和价值有所引导。不仅是爱佑,也包括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平台…你们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一扇窗,一道门,决定了什么光从这透过去。而这门窗里透出的讯息若是错了,别人要再改回来,就很辛苦了…在流量不会损失太多的前提下,尽量多给点不那么偏颇的信息吧~~~

作为个体,若还是想捐款,那么

1. 在捐款和转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被捐赠的对象,我希望被这样对待吗?不要被放在自己身上都无法接受的事感动。

2.有机会的话,去参加离自己近的由靠谱的青少年教育机构发起的志愿活动,比如麦田计划,纯山基金会等等,先参加他们在城市举办的活动,志愿者的培训,再去现场…了解他们的处境,同理他们的心情,这比远远地捐上一块钱更有用…因为从今以后你面对这个世界会少了很多的理所当然。(但是同理心真的是这社会非常欠缺的东西,不同处境的人无法想象他人的处境和选择,就会有“我帮你选”的越俎代庖。分贝筹何偿不是在“拿到钱”和“保护孩子尊严”这两个本不矛盾的选项中果断地舍弃了一个呢?而且在他们看来,只要拿得到钱就能“解决问题”且不论逻辑是否成立,却是典型的欠缺同理心…看到那些苦着的脸,真的下得了手?真的以为监护人签字了就没有道德和伦理风险了吗?

3.如果要捐款,尽量捐给有良好反馈体系的机构,个人紧急求助的话尽量不要超过朋友的朋友范围…如果有可能,亲自去参加几次那个机构的活动。信任是一环扣一环的,谁也不能保证一个项目或机构百分百可靠,只能自己判断。机构慈善有成本,基于监管和专业化专职化的要求,他们还是可以代替你朋友尽到确认和监督工作的。而且专业的机构是社会分工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你可以去监督他们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他们…毕竟每个人亲自送钱效率也是有限的…全民参与,全民监督~

4.你现在就能做的,比如买过小朋友的画的,可以去参加WABC各地的活动啦

最后我想说,希望未来的公益慈善可以走向理性与专业,这得益于每个人观念的变化,社会信任的重建~虽然难,但值得尝试。

------------------

看完文章问题来了,你会为[同一天生日]打call还是diss?

请转给你朋友圈里关注这一事件的每一位朋友,请他们投出宝贵一票。


公益筹款人联盟项目

公益筹款人联盟是中国首个面向公益筹款行业专业人员设立的行业培育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筹款行业专业化发展。联盟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和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等项目管理委员会伙伴的大力支持,目前由上海静安区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慈善组织)负责运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