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3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老去的农村正在疫情寒冬里“裸奔”

文心一言 视野青年 2023-03-03

深情陪伴/学习成长,点击 青年情感文章 关注我,加

作者:海波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视野青年

疫情寒冬下老去的农村:去世的老人变多了,棺材卖到一万多一副”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前几天的热搜文章《农村新冠死去的人》也引起巨大热议,后台留言已经超过五百条。
“农村”这样的方式再次登上热搜,十足令人感到伤心。

再过几天就准备回农村老家了,所以我打算去药店买一些感冒和退烧的常用药带回家。

前阵子年迈的父母出现发烧、咳嗽、嗓子痛,村卫生所只有少量感冒灵颗粒可以买。医生说,最近村子大部分人已经感染了,这种症状基本上就是新冠肺炎。

但是我们那里的农村没有抗原,也没有核酸检测点,是否是新冠,只能是猜测。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多数靠扛。

一是没药,二是习惯。

父亲说,回家的时候带点感冒药回来,村卫生所里很难买到感冒药。

我去药店的时候是4号晚上,货架上齐齐整整摆放着还未拆封的感冒药。连花清瘟胶囊、对乙酰氨基酚、小柴胡颗粒......应有尽有。

城市里这一波药品短缺情况,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

然而对农村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你们村有几个卫生室?几个医生?担负多少农民的健康?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向粉丝群里的时候,回复踊跃,情况不一。
但是大多数农村,一个村只有一个卫生室、一名村医,村里有几百到几千人不等。最常见的是五六百人。
这五六百人,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所以,这仅有的一名村医他需要负责辖区内五六百人的生病问题。无论是什么病,有且仅有他一人。
当农村疫情如火焰一般蹿起,到处冒出的“老阳人”,以及紧随而至的各类基础疾病、慢性病的爆发,他有多忙碌?
所以,前几天一篇《全国赤脚医生打赢一场逆风局》火了。

“村医四件套”成为农村医生最实用最便捷的方法。被认为是村医发现的有效应对新冠的“土办法”。
文章最后说:“有钱人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有辉瑞特效药。穷人有地塞米松、抗生素,小地方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只要能救人,都是值得称颂的。
可是,这又让我感到辛酸。
没有药,没有人手,没有办法的办法。

村医的土方法刷爆网络,引起不小的争议。
有说愚昧的,也有说实用的。
有一个话题“万字长文讲话录音刷屏!张文宏究竟说了什么”冲上热搜,短短几个小时有一千多万阅读。

财经评论员熊志总结张文宏医生的万字建议写道:
他明确表示,有的社区医院上来就采用“退烧药+抗菌素+咳嗽药+中药”四件套的治疗方案,或者病人一来医生就给抗生素和吊水,很可能属于无效治疗,并且是在消耗病人最宝贵的病后72小时。

张文宏这番纠正提醒很有针对性。这两天,舆论场上掀起了一波吹捧赤脚医生的风潮,在不少人看来,农村地区在缺少科学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前提下,赤脚医生靠着抗生素、输液这种常用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治好了很多感染者的疾病,所以很多人觉得赤脚医生是完胜资深专家。


张文宏的讲话,其实是间接指出这种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张文宏医生的本意,但是熊志先生的发文值得商榷。

倘若可以用美国进口的新冠特效药,就像当年全民核酸一样“免费”注射,谁还会用这种土方法呢?

农村赤脚医生上来就输液吊水,还不是因为药物短缺、人手不足、病人太多导致的吗?


在春节返乡潮来临前,疫情已经从大城市蔓延到四五线的城镇,并且还在向农村地区转移。

《中国新闻周刊》曾经报道,河南省济源市某乡镇卫生院医生张雨茜表示,现在卫生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比平时多了5、6倍,发热患者80%以上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并且医院也出现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乡村人口约5.1亿人,与10年前相比减少1.64亿,与2000年的“五普”数据相比,农村人口减少了3亿。农村人从“多数派”变成了“少数派”。
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据此计算,乡村60岁以上老人约有1.2亿,65岁以上老人约有9037万。
农村的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5%左右。
按照正常的资源配置,只需把35%的医疗资源倾斜给农村,农村医疗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关注视野青年,加作者微信Harley_bobo进群)
可是,据《人民政协报》披露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资2560亿元,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乡村基层机构的资金仅占13.2%。
无论面对的是基础病还是新冠病毒,老年人都是薄弱群体。
这个冬天,农村老年人不仅要面对寒冷的天气、基础病易发的风险,还要直面缺医少药的情况。
很多人,已经没能度过这个冬天。

疫情放开以前不敢去买感冒药,怕被送到方舱,放开之后再去卫生所,发现买不到药——这是很多人遇到的情况。
农村人困难,农村的医生也困难。
有机构调研,那些做了十几年二十年的资深村医,因为月收入普遍偏低(一般在两三千元左右)、缺乏编制、退休金少(许多地方月退休金只有两三百元)等原因,大都陷入自我怀疑,他们要么需要通过种田等其他方式补贴收入,要么就暗地里筹划着转行事宜。
以前农村学校大合并,很多乡村几乎是没有小学,孩子上学要去较远的乡镇。如今农村的卫生所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
这又给那些独居或者只有年迈父母在家的老年人看病、治病增添了很多障碍。在许多偏远山村,很多人干脆小病靠扛,大病靠天了。
“如果说照料老人和小孩上学同时进行,那我肯定选择照料小孩上学。”曾经和同龄人讨论“上老下小”问题时,他说。
中国传统就是“水往下流”,在老人和孩子之间,大部分人肯定选择照顾小孩。
和农村一同老去的农民,正在这个疫情寒冬里“裸奔”。在生老病死面前,他们是被历史遗忘的那一部分。
“历史的进程是残酷的,也需要有人牺牲。那可能是一部分人,也可能是某一代人。”
所有美好的背后,都有人在默默努力和付出。就像我们常说的那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可你又能说,谁对谁错?

作者:海波,互联网从业者。长期提供广告推广策划、网站建设、广告软文、文案、公司自媒体内刊等的代写作以及互联网运营、推广相关代运营。知乎:是波波啊。公众号:视野青年。


- END -
青年情感文摘开始征稿了!情感树洞、校园文学、两性话题均可投稿!具体可关注下青年情感文摘方公众号,回复投稿咨询!

推荐阅读

疫情防控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2022年热门文章合集
抖音困在美国“安全审查”里
如果饶毅有罪,就把他抓了吧
疫情冲击下农村怎么办
刘鑫对近70万赔偿款发起募捐,数百人打赏,暴露了什么问题?
视野青年:“阳康”者血浆可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