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语言学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系列讲座




当代语言学研究方向

学科建设系列讲座

主讲人:

杜世洪  教授


讲座信息

题目

对话哲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还原分析

讲座平台

腾讯会议  292 223 445

讲座时间

2021年9月17日(周五)15:00-17:00

主讲人简介


      杜世洪,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读博期间,师从我国著名语言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研习西方语言哲学。曾到美国Troy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访学两年。在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Semiotica 、《当代外语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研究》《现代外语》《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上有文章发表;出版专著3部,出版译著3部;发表小诗数首。主要讲授“西方语言哲学”“西方文化思想史”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曾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

讲座提要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大部分日常语言具有隐喻性质。这个观点引发的问题是,非隐喻性的那一小部分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然而,对于这个问题, Lakoff和Johnson没有探究,整个学术界也尚未回答。这就有必要重新思考事关概念隐喻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概念隐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第二,非隐喻性的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回答,那么在研究目的上就能判断现实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到底是不是概念隐喻。针对这两个问题,围绕这个具体的研究目标,以Buber的对话哲学为指导,打算就概念隐喻进行还原分析。研究发现:概念隐喻的实质就是思维性和次生性;一门语言中最为基本的原生语词不具有隐喻性质,凡是具有隐喻性质的语词都是次生语词,属于创造出来的产物;现实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不符合概念隐喻的基本要求,因为其中的语词“I”“you”“我”“你”属于原生语词,而且在对话哲学视域下,它们关涉的是两个基本关系,而不具有描述性。在表达形式上,概念隐喻必须以具有描述性的语词为基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