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颠覆!《Science》重磅:不存在同性恋基因

Joseph Xia 国际科学 2019-08-31

点上面关注我们,每日获取前沿新知




一直以来,在生活中,同性恋是个十分隐晦的话题,但是,学术界却把同性恋当作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就在今天(8月30日),一项刊登在国际顶刊《Science》上的研究发现,在人体中并不存在“同性恋基因”,所以无法单纯地根据基因来有效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


这篇论文的题目为《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中文名《通过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来揭示同性性行为的遗传结构》),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包括来自美国、丹麦、澳大利亚、瑞典、荷兰的一大批科学家。


研究人员通过对多达47 万人的遗传信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后发现,人体中只有 8%~25% 的基因能解释同性性行为,而目前无法根据基因判断一个人的性取向。



同性性行为现象


根据调查发现,在人类社会和两性生活中,约有2%至10%的人会与同性伴侣发生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异性恋和同性恋的生物学因素是未知的,但通过观察后发现,同性性行为的现象似乎在同一家族中盛行,并且在遗传上也有相似的结果,双胞胎的同性性行为比其他兄弟姐妹更为一致。


根据以上现象,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研究问题并进行解答:


首先,同性性行为或同性恋涉及到哪些人体基因,它们会影响什么生物过程?


之前一些与性取向相关的遗传变异的研究是基于相对较小的样本,并不符合全基因组的标准。还有一种假说认为性激素与同性恋有关,但没有直接的遗传或生物学证据。


其次,同性恋是否可以遗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为了识别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而探索其遗传结构和潜在生物学原理,研究人员对同性性行为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研究数据来自英国的生物银行数据库(408995人)和美国的23and me数据库(68527人)。研究人员将至少发生过一次同性性行为的人群称为“非异性恋者”,其他称为“异性恋者”。


如下图B所示,在英国生物银行样本中,4.1%的男性和2.8%的女性被认定为“非异性恋者”,另外,如下图A所示,年轻人中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该研究中只讨论生理性别,并不讨论跨性别、双性别等群体。

 

 

不存在同性恋基因


为了确定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主要是对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研究,研究人群是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的408995人。


结果如下图所示,在基因组研究中, 共存在5 个与同性性行为显著相关的基因点位,其中 2 个与全部人群的同性性行为相关(下图红色菱形),2 个仅与男性同性性行为相关(下图绿色下三角形),最后1 个仅与女性同性性行为相关(下图蓝色上三角形)。



然而,单个位点对于同性性行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例如,在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中,在rs34730029位点上是GT基因型男性的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而TT基因型的男性为3.6%,仅仅高出0.4%。


所以,这 5 个点位不足以解释同性性行为,因此,作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同性恋基因!


同性恋是否能遗传


研究人员使用遗传系数评估了同性性行为是否是以遗传的方式在家族中进行蔓延。其中,遗传系数越高,则相关性越高,如果遗传系数为 1,就说明同性恋是100% 取决于遗传。


在英国生物库中,存在表亲或近亲的亲缘关系的个体共有106979对,通过建立个体间相关性的对应关系和性行为的相似性模型,最后,作者得出人类同性性行为的遗传系数为 0.63。作者认为,这个数值比之前研究得出的结论要小很多。


作为对比,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表明智力(IQ)的遗传系数为 0.62。

 

最后,作者总结道,研究样本人群全部来自英美两国,未来研究可以多关注其他种族和社会文化中的同性性行为,以便得出更加全面有效的结论。

 

参考文献:

https://mp.weixin.qq.com/s/dQpBV6MTuDbfDlZNnnPHUA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6/eaat7693/tab-pdf

编辑/审核:Andy博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